創作歷程雜談——角色關係的多樣性

2022/09/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接續上篇文章提到的「可不可以,不只是這樣?」,這篇文章繼續討論角色關係的「多樣性」。在此先申明主旨談的「多樣性/多元關係」指的並不是多角戀,更非錯綜複雜的感情價值觀XD 而是一段關係中能夠詮釋的多個「面向」。
  創作故事的過程中,尤其在描述「愛情」的時候,筆者經常感到納悶——究竟「愛情」是什麼?相信這個問題放到每個人面前,都至少能得到十種答案(?)光是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所提出的愛情三因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裡面就已經包含九種不同的愛情樣貌,更別談從古至今的學者、哲學家、詩人、歌手、作家、藝術家,他們對愛情有多少研究、多少想像、多少歌頌讚揚,甚至從中身受其苦卻無法自拔。即便看似最平凡的人們,也可能擁有最不凡的愛。
「愛」或許是人類最為珍貴的情感,同時也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每處角落都可能藏有某人遺落的愛
  中文裡選用「愛情」這個詞來敘述情侶之間相戀的感情,而英文的"love"一詞,象徵的情感更為廣泛,包括深情、狂戀、熱愛、寵愛、摯愛、愛的象徵、依戀等等,讓人幾乎不能抽離角色關係和語境去解析對應的情感(雖然「愛」本身就是抽象模糊、定義曖昧的事物)。相較於友情、親情這兩個詞彙,直觀「愛情」二字,似乎更能讓人聯想到「愛」,就是那個包羅萬象、穿越時空、打破任何限制的「愛」。曾看過網路上的愛情語錄,區分「喜歡」與「愛」的差異,文章通常會說後者的情感較深刻,是可以「走一輩子」的關係,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愛」是需要負起責任的。雖然同意這些語錄傳達的觀點,腦海中關於「愛」為何物的思考,依然存在許多問號。
  筆者對於愛情的「好奇」,或說一直抱持的疑問是——兩個「陌生人」如何從一個意外(巧合)相遇的契機,逐漸發展為能夠將自己「託付一生」的關係呢?(換個問法便是如何從「產生好感」進展到「長相廝守」)筆者在尋找答案的路上,開始注意到各式各樣的情感:帶有愛情的友情、含有愛情的親情,從友情醞釀而來的愛情、而後延伸出的親情。瞭解到光是將「情感」分成家人/手足、朋友、伴侶之間的愛,實在是太過侷限。
  舉例來說,仰慕、尊敬教導自己人生道理的老師,相處起來就像是個年長的朋友,便可以延伸出無法歸類於上面的「敬愛」之情;或是愛惜陪伴自己多年的寵物,也許已經視之為「家人/己出」的親情之愛;還有,對於關係陌生、卻擁有相同境遇的人產生惻隱、憐愛之情(這種情感可能也是在投射對於「自己」的愛),種種都是難以歸入三個基本類別的情感。人類所有情感的來源,也可能都出於對自身的關愛。因為我們在乎自己,所以我們在乎自己所關心的人。當然,也可能因為認知到所愛之人關心自己,所以我們才漸漸學會「愛自己」
詩句出自泰戈爾《漂鳥集》第33則,此譯文採用網路譯者的版本、加入筆者個人的些微詮釋
  就算只把討論範圍限縮在情侶,兩人的相處模式也可能是各種奇特現象的集合體(?)像是容易吵架,不過情感持久、「不打不相識」的老夫老妻;或是彼此都不愛坦白內心話,一彆扭就幾乎鬧翻,最後又捨不得離開對方、「年輕氣盛」的情侶檔。雙方是否處於曖昧關係,卻在不經意間丟出了直球?平時看似情話連綿的熱戀狀態,到了關鍵時刻反而開始比賽誰的臉更紅?另外,愛情作品中很常發生爭論、衍生出修羅場的「青梅竹馬」及「天降(長大後才遇見對方)」類型,則是以相處時間長短、累積情愫深淺來作為感情發展的依據,而最終男、女主角該情歸何處的辯駁,也是跨時代人們共享的難題之一。
  在這些較為常見的情侶問題之外,筆者也在不斷思考——異性之間的情愫,最終是否能成為單純的友誼?同性之間的情愫,最後是否能發展出愛情?男性可不可以表現較為被動、害羞,屬於「等待」對象先示意的一方?而女性是否能掌握「追求」的主導權,表現稍微強勢,也不用被人指指點點,甚至嚇跑對方?
  不只是性取向,角色的性別氣質亦處在流動的狀態。即便生理特徵是男性,依然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化上適合自己的妝容;雖然外觀看來是柔弱的女孩子,還是能當拯救大家的英雄,甚至穿上西裝、使出格鬥技巧的樣子比男生還要帥氣百倍……筆者認為這些過程中的思考都具有意義,也想要將它們自然融入故事情節,而非像是集郵般創造各種類型的人物。畢竟這些人們,本來就存在於現實世界。不必憑空想像角色的模樣,只需要用心觀察周遭。儘管筆者現在的寫作功力還不夠成熟,編製劇情上多少會讓讀者感到生硬困惑,仍然想嘗試更多元、更廣泛的情感描述,然後在努力耕耘的時光中,慢慢摸索出那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除了以生命體為對象的「愛」,我們喜愛某樣物品或事情,例如珍藏親友贈送的禮物、投注身心靈在「創作」這件事情等等,同樣屬於某種形式的「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