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645年),玄奘法師四十六歲。正月二十四日,從印度回到長安。當時唐太宗於洛陽準備討伐遼東(高句麗)的事情,因此奘師在二月便到洛陽拜謁太宗。
當時太宗以超過十萬的水陸大軍攻打高句麗,太宗親自帶隊涉過遼水,攻打安市城。但是,太宗這次的遠征行動,受到高句麗的強力抵抗與寒冬而失利,最後不得不退兵。雖然動員與受損的情況與隋朝征高麗的時候不同,但是失敗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太宗征高句麗失敗後曾懊悔地表示,倘若魏徵尚在,當不至於此。
之前我們提到,隋煬帝的家業因為屢次攻打高句麗失敗而開始走下坡(詳見
隋煬帝的大起大落),高句麗一直到唐顯慶五年(西元660年)時,唐與新羅聯手滅了百濟,並且在白村江殲滅了前來救援的日本軍隊。接著在總章元年(西元668年),唐以南北夾擊的方式攻打高句麗,以
李勣為統帥攻陷平壤,高句麗就此滅亡。隋、唐時代中國多次征伐高句麗,隋朝的時候有四次,隋煬帝就佔了三次,唐太宗的時候也有三次,而唐高宗時代更經歷超過十年的漫長攻防戰,才好不容易鎮壓了高句麗。不過,成功征服高句麗,卻是武后政治的勝利。
武則天的身世
長孫皇后死於貞觀十年,年三十六。隔年,十四歲的武則天因貌美而入後宮,封為五品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娘。武氏本名無記載,為唐開國元勳武士彠(ㄏㄨㄛˋ)次女,母親楊氏是武士彠繼室,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武士彠花錢買了一個小小的軍官,並在這職務上,結識了自己一生中貴人,後來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李淵。李淵稱帝後,武士彠成為三品的工部尚書,主管工程水利。
在武士彠當工部尚書的時候,夫人一病不起,中年喪妻,這時唐高祖李淵親自做媒,選中了楊氏。楊夫人是隋朝四貴之一楊雄的姪女,楊達的女兒。其中二女兒就是武則天。其實「則天」二字,並非她的本名,而是她晚年退位之後,新皇帝李顯給她的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中的前兩個字,去世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后」,「則天」就是取則於天,取法於天。但這畢竟是尊號,不是名字,她當皇帝前後,為了製造輿論,曾經給自己取了名叫「武曌(ㄓㄠ ˋ)」。這個「曌」字是她新造的,意思是「日月當空」,說自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普「照」萬里江山,這時她已經六,七十歲當皇帝前後的事情了。而「武媚娘」也不是她的本名,這是唐太宗給她的名字。
後來武士彠因病身亡,新寡的楊氏夫人帶著女兒回到并州老家。家道中落,楊氏母女回到家鄉後,生活並不如意。光陰荏苒,一晃眼武則天已經長成十四歲的美少女,武則天生得「方額廣頤」,寬闊的額頭,豐滿的下巴,在唐朝,方額廣頤本來就是美人的標準之一,楊夫人看著女兒豐麗的小臉,也開始動起重振家風的念頭,於是便請她在宮裡的妃嬪,開始在太宗耳邊說武則天的美貌,後來太宗就決定徵召她進宮當才人。雖然進宮是媽媽的意思,但真的要離別時,難免淚濕衣裳,此時武氏大器的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見天子庸知非福?」
皇帝的大老婆為皇后,皇帝的小老婆們是分等級的妃嬪,並且每個職級都有固定的員額。第一等叫妃,有四人,為一品;二品的嬪,共九人;第三等是婕妤,九人;四品的美人,也是九人;再往下就是第五品的才人,還是九個人。進宮是好事?還是壞事?很難說,十四歲的武則天,進宮就封為五品才人,確實是很榮耀的事情。可是「後宮佳麗三千人」,皇帝身邊的女人很多,真正能夠得寵的人卻寥寥無幾,所謂「三千寵愛在一身」的中獎率很低,大部分妃嬪都是寂寥一生,獨守空閨,武則天的堅強、勇敢與愛出鋒頭,不能吸引唐太宗,於是在太宗任內,武則天確實是沒得到太宗多大的注意,但是武則天卻能夠扭轉自己的局勢,在太宗晚年疾病纏身的時候,她運用手段,吸引了唐太宗的兒子李治,也是後來的高宗。就是這個年輕的太子,給了武則天機會,讓她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她命運的改變,也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成為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進宮後,直到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唐太宗駕崩,二十六歲的武則天還一樣是五品才人,一位少女的黃金十二年,似乎在禁院深宮中消磨掉了。在武則天進入感業寺(皇帝駕崩,後宮大部分的人是入寺為尼)的前幾年,她已經開始另謀出路了。《唐會要》記載:「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這是武則天和唐高宗二人初步建立人與人連結的經典史料。「上在東宮」,是李治當太子時期,「因入侍」,是侍奉病中的唐太宗。唐太宗是貞觀二十年生病,貞觀二十三年去世,所以太子李治伺候唐太宗於病榻前。李治和武則天是庶子與庶母的關係,兒子愛上庶母可說是不合禮教。李治比武則天小了整整四歲,他怎麼會愛上比自己大四歲的庶母呢?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從長孫皇后的角度來講,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當太子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
當時太子承乾與魏王李泰為了爭奪太子位令太宗痛徹心扉,後來乾脆把李承乾和李泰雙雙廢黜。這樣,按照繼承順序就輪到嫡三子,也就是老九晉王李治做太子。於是,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西元645年)十七歲的李治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七月太宗李世民駕崩,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
再次入宮
隔年(西元650年)太宗忌日,唐高宗至感業寺行香,二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下兩人的感情公開了。但是,如果武則天想借助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後宮,仍然面臨著巨大的道德枷鎖,就是自己是先帝太宗才人的身分。就在這個時候,李治的皇后,王皇后出手了,直接把問題解決。王皇后引武則天入宮是為了爭寵,因為當時高宗寵幸蕭淑妃,王皇后異想天開的打算讓武則天入宮纏住李治,這樣可以轉移皇帝對蕭淑妃的感情,武則天不費吹灰之力就重新回到後宮,這是她命運轉機的第一步。但這次進宮武則天沒有名分,只是一個普通的宮人,此時的她,已經二十八歲了。
武則天確實達到了當初王皇后找她進宮的目的,唐高宗不再寵幸蕭淑妃,而武則天也在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為高宗生了第一個兒子李弘,母以子貴,此時武則天已經在後宮站穩了腳步,野心勃勃的她,希望當上皇后,因此,與王皇后的明爭暗鬥已無法避免。(以上詳可見
貞觀之治 &
唐太宗與武才人的故事)
立后之爭
永徽三年五月,武則天被拜為二品昭儀。武則天深知她再次入宮,是王皇后的心意,遂對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順。王皇后不斷在高宗面前稱讚她,更加深了高宗對她的寵愛,也為她提供了步步高昇的機會。後來王皇后、蕭淑妃因此被打入冷宮。最後,高宗決心要廢王立武,換皇后。高宗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徵求大臣們的意見。
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參與過太宗很多軍政大事的決策,被太宗視為「忠烈」之臣。太宗臨終時,特意向他們兩人託付後事,並明確表示:「我仁孝的兒子,如今就託付給兩位了,一定要好好輔佐他!」同時又對高宗説:「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之後可以不用愁了。」
帝寢疾,召遂良、長孫無忌曰:「漢武帝寄霍光,劉備托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盡誠輔之。」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而毋憂。」因命遂良草詔。
顯然,廢立皇后要聽取這二位顧命大臣的意見不可的。高宗先禮後兵,自己親自前往長孫無忌住宅表明態度。長孫無忌也是老江湖,知道高宗這次來拜訪他,就是為了尋求支持立武則天當皇后的事,閒話家常一番後,高宗發現無忌有三個庶子沒有任何官職,馬上封他們為「朝散大夫」。
唐朝的官僚制度非常複雜,分為職事官、散官、勳官和衛官四種。其中職事官表示一個官員具體負責的工作,比如中書令、尚書令等。散官表示他享受什麼樣的待遇。「朝散大夫」是散官的一個品級,散官分為九品,朝散大夫屬於從五品。三品以上是「親貴」,是高級官員;從五品叫做「通貴」,是中高級官員;五品以下是一般官員。只要做到五品以上,就能享受很多特別待遇,第一是蔭子,父親當到了五品以上的官,兒子就可以接著當官;第二個好處是免除全家賦役。唐代的官員,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紅、七品以上穿綠、九品以上穿青。五品以上就是高官,所以我們常說 的「大紅大紫」,就從這裡引伸出來的。長孫無忌的庶子剛一踏進仕途就做到從五品,這是皇帝莫大的恩寵,常人根本無法企及。所以這次授官,對於長孫無忌來說當然是殊榮,另一方面,高宗皇帝籠絡長孫無忌的意思已是相當明顯。
接下來高宗開始拋出立武昭儀為皇后的話題,但是長孫無忌就是不斷閃躲,不正面回答也表示長孫無忌是反對的,後來高宗覺得自討沒趣,「上及昭儀皆不悅而罷」。後來武則天母親楊氏、許敬宗等人也曾勸説長孫無忌順水推舟,都無濟於事。某天高宗又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等人入內殿,徵求他們對改立皇后的意見。李勣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藉口有病,根本沒有入內。于志寧膽小怕事,不明確表態;褚遂良、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反對立武則天當皇后的理由:第一、王皇后出身名家;第二、武氏為先朝所娶;第三、王皇后沒有過錯。
褚遂良說著說著居然情緒失控,把自己平常用的奏板放在高宗面前的階梯,脫掉帽子拚命磕頭,額頭都磕出血來了,說:「陛下您既然不聽我的話,您就讓我回家去吧,我願意回家種田。」(這有點類似你跟你老闆意見不合,你就把公司的名牌丟在桌上跟你老闆說:「我要辭職」的意思。)高宗當時大怒,叫左右來人把褚遂良給我拉下去!正當他們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亂成一團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朝堂的簾子後面忽然傳來一個女人的聲音:「何不撲殺此獠!」(《資治通鑑》卷199)。意思是怎麼不把這老頭給我打死!武昭儀這句話可說是石破天驚,把周圍的人都嚇傻了。這皇帝和大臣議事,你一個後宮昭儀是不該來偷聽的,而且一出手就放大絕,長孫無忌趕快出來解圍說:「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褚遂良逃過一劫,但君臣之間又不歡而散。
這是武昭儀垂簾聽政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