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039 持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護持我們清淨的戒行,
有「止持」與「作持」兩門。
止持」便是消極地不造惡業,也就是持好每一條所受之戒。
作持」是積極地護持這念「菩提心」的正念,
也就是護持我們的戒體,
上述《華嚴經・淨行品》的偈,便是「止持」。
老修行人善護自己的念頭,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僅消極地看好自己的心有沒有跟煩惱相應?
更要積極地造作種種的善念,使心中法光明,更加地熾盛。
例如試著受持上述的偈頌,
能夠感受到心中常常顯現法的光明,
當然相對的,心也清淨多了。
因此,我們應當漸漸學習修行人的「善護其念」,
或者取上述的偈頌,或者安住於佛號、咒語等,
讓我們的心,念念洗滌,以成就法器,而能灌注般若法水。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3/5/16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蓮池大師: 「有生必有死,長短安足論,今得圓僧相,平生願已滿。 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 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 良因曰: 當我們能夠知足,必然今生安樂,來世也安樂。 想想我們所追求的,有真實義否?
2013/5/15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蓮池大師: 「袾宏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 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 良因曰: 輪迴路險,猶如駕船於驚濤駭浪中,海底又有暗礁環伺。 此時稍有不慎,必定沉船、觸礁。 而船上之人猶縱情嬉戲,或各自逞能,豈不葬身海底?
2013/5/14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蓮池大師: 「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 良因曰: 如《十法經》所述:「於長夜漂泊輪迴中,尋覓我者; 於長夜中為癡所覆,從睡眠中醒覺我者; 沉溺有海,拔濟我者…」 當攝受有情生淨土已,更加持眾生,成就廣大六神通;
2013/5/13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袁宏道: 「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良因曰: 由於過去惡業所感,世間種種苦惱相逼。 寒則心寒,寒徹心扉;熱則心熱,熱惱煎熬。 再加上五惡、五痛、五燒…這就是我們所貪愛的世間, 確實不容一刻居住。 世俗人不想活的太明白,而願意醉生夢死;
2013/5/9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西齋禪師: 「咫尺金容白玉毫。單稱名號豈徒勞。 晨持萬遍烏輪上。夜課千聲兔魄高。 歲閱炎涼終不倦。天真母子會相遭。 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 良因曰: 面對著彌陀的尊容,勤勤懇懇地念佛, 從凌晨到正午,再從傍晚到夜深,從年至年終,無厭倦。
2013/5/8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幽溪法師: 「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 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 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 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 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 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 良因曰:
2013/5/16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蓮池大師: 「有生必有死,長短安足論,今得圓僧相,平生願已滿。 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 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 良因曰: 當我們能夠知足,必然今生安樂,來世也安樂。 想想我們所追求的,有真實義否?
2013/5/15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蓮池大師: 「袾宏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 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 良因曰: 輪迴路險,猶如駕船於驚濤駭浪中,海底又有暗礁環伺。 此時稍有不慎,必定沉船、觸礁。 而船上之人猶縱情嬉戲,或各自逞能,豈不葬身海底?
2013/5/14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蓮池大師: 「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 良因曰: 如《十法經》所述:「於長夜漂泊輪迴中,尋覓我者; 於長夜中為癡所覆,從睡眠中醒覺我者; 沉溺有海,拔濟我者…」 當攝受有情生淨土已,更加持眾生,成就廣大六神通;
2013/5/13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袁宏道: 「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良因曰: 由於過去惡業所感,世間種種苦惱相逼。 寒則心寒,寒徹心扉;熱則心熱,熱惱煎熬。 再加上五惡、五痛、五燒…這就是我們所貪愛的世間, 確實不容一刻居住。 世俗人不想活的太明白,而願意醉生夢死;
2013/5/9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西齋禪師: 「咫尺金容白玉毫。單稱名號豈徒勞。 晨持萬遍烏輪上。夜課千聲兔魄高。 歲閱炎涼終不倦。天真母子會相遭。 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 良因曰: 面對著彌陀的尊容,勤勤懇懇地念佛, 從凌晨到正午,再從傍晚到夜深,從年至年終,無厭倦。
2013/5/8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幽溪法師: 「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 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 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 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 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 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 良因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些人害怕修行,也害怕受戒,怕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殊不知能夠持一條戒,就是得到一條的解脫。我們這一世的功課就是要幫助自己走上解脫之道,持戒又叫做解脫道、別解脫,持一條戒,就有一條戒的解脫,一條一條幫你解套,就叫做「解縛」。-見壽法師  我思我想:有時候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特別執著我修了這個法門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些人害怕修行,也害怕受戒,怕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殊不知能夠持一條戒,就是得到一條的解脫。我們這一世的功課就是要幫助自己走上解脫之道,持戒又叫做解脫道、別解脫,持一條戒,就有一條戒的解脫,一條一條幫你解套,就叫做「解縛」。-見壽法師  我思我想:有時候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特別執著我修了這個法門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