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起點,以及終點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東北角一隅
開始學自由潛水,是在去年的中秋假期和生日前後。9/10、9/11上了泳池和學科課,9/18第一天東北角的海訓,當天浪大導致同班同學直接取消第二天的海訓,10/30-31才自己下去上第二天小琉球的海訓。學的當時,已經是東北角潛季的最後了,再加上2021年末前一份工作幾乎佔據掉生活的全部,可以說一直到離職後,才真正開始潛水。
今年夏天,便是我的第一個潛季。
・起點
人是怎麼開始一件事情的呢?
那件事情又是如何改變你的?
若是去問一個自由潛水員,是怎麼知道和想要學自由潛水的?你會發現,每個人的答案都很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而我的故事,起點是在2019年的夏威夷,但最初和最先的起點,應該是20幾年前的台中市區泳池,現在已經回憶不起叫什麼名字、估狗上也搜尋不到,但在我心中永遠都是最特別的泳池。記得那個泳池除了滑水道外,還有一區SPA池,在以水泥和油漆假裝為珊瑚和魚群的造景下,有的是像小假山一樣的地形。當時還小的我,總是會想像自己是條在珊瑚間悠然自得的魚,沿著小假山的坡道潛流而上;偶爾,也異想天開地覺得自己能像海豚一樣躍出水面,實際則是蹬著底部跳出水還撞到人的小屁孩。
想想那麼小的年紀,爸媽居然也敢放手讓我自己玩,也是蠻不可思議的。多虧了那一段時期,水裡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舒服的地方:充滿想像力、能變成任何生物、魔幻至極的空間。
但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游泳,就沒什麼再接觸水的機會了。儘管出社會、進到職場,游泳變成抒發壓力(和逃避陸地上的一切)的管道,但也就僅止於此。從未聽說過自由潛水,就算知道同事會水肺潛水,也就是「哦,這樣啊。」海,僅僅只是拍照的背景。
一直到2019年夏天,前公司因為當年業績長紅,去了一趟名留史上的夏威夷員旅,而我在自選行程當中,放棄了侏儸紀公園,選了跟海豚游泳。儘管最後也沒有跟海豚游泳的夢幻體驗(一切都只是旅行社的噱頭,各位不要被騙了),但在風平浪靜、能清楚看到底下珊瑚礁的海裡,領頭帶大家浮潛的船員小哥輕鬆往下潛入、拿起海膽的身影卻深刻地印在腦海。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自由潛水,就在夏威夷的玻璃海。
那一天其實也有試著下潛,完全沒入水中到大概兩米、想再往下時,一個難以言喻的東西阻擋了自己。往上游回到水面時,一方面對於海裡那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感到害怕,另一方面,在那裡又有些什麼讓自己覺得著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那裡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儘管水裡的安靜,一直是許多初次進到水中的人們所提到的特點,但在那天、那個當下、那個地方、那片海,吸引了我的並不是聽覺上的寧靜,而是一種同樣難以言喻的感受:有些什麼在這裡。
那時的我還不知道是什麼。隨著下水次數越來越多,答案似乎越來越清晰。
(但我們在此暫且不表)
我記得這個行程結束時,我問會水肺潛水的同事:「那是什麼?他為什麼可以潛下去,但沒有戴氣瓶?」
她說:「那是自由潛水,跟水肺不一樣。」
那就是我認識自由潛水、開始想要學潛水的起點,真摯感謝前老闆,謝謝你帶我們去了夏威夷。
・自己
但2019年夏天從夏威夷回來後,一直到2021年9月才去學潛水。中間儘管經歷一些前職場的無止盡加班、心累和各種風暴,但回過頭來想想,其實最終阻礙自己的都是自己。表面上拿沒有人一起(我真的問了好多人要不要一起學潛水,每個都跟我說怕水、怕海、怕麻煩、怕不會游泳...可以有一百種以上的理由,至今依舊)、疫情肆虐、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沒閒錢、海邊太遠等等等等等當藉口,藉口有千百萬個,實際上就是怯於面對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人生當中,有多少事我們都是這樣處理的?有多少時間在拖延和逃避中,被浪費掉了?
結果推我一把的,是因爲疫情嚴重封鎖泳池的那幾個月。疫情爆發後,半封城的那幾個月真的很悶,工作、生活和心理上都是。於是等到泳池解封時,想著要是再來一次封鎖又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要等到有朋友願意一起上課也已天荒地老,老娘不管了我就直接報下去,自己上就自己上,誰怕誰,就當作是29歲的生日禮物吧。
於是就有了第一次的五米池、第一次的海訓、第一次的龍洞、第一次的小琉球、第一次的深度賽影片,以及後面很多、很多且持續累積的第一次。
我記得第一次的龍洞海訓,應該是浪高1.2~1.3米,原本暈浪得厲害,但隨著在水面上躺下,卻越來越舒服;第一次嘗試躬身下潛,儘管是不知道自己在往哪裡去地在灰暗至極的海裡亂竄,卻不會覺得害怕;第一次在平靜無浪的海平面踢蛙,臉朝下,看到從海底深處射出的銀太陽,捨不得從水裡的光影移開視線;第一次見到只有一個人、兩條繩、寬廣無比的大海的深度賽影片,明明是獨自下墜的身影,隔著螢幕,卻也能感覺到靈魂在閃閃發光;第一次看到水肺的泡泡,就在東北角伸手不見五指的海裡,莫名其妙地覺得心安;第一次在小琉球fun dive,人和海龜在海裡一起游泳的畫面太過美好,面鏡裡濕了眼眶、漫著霧氣......
有好多、好多的第一次,有些是表面上的第一次,有些則是更深層、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
這說法很怪吧?但真的是這樣。第一次的嘗試平潛,跟第一次在平潛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這兩個都是第一次,但在第二個第一次之後,平潛對我來說,自此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冥想、禪定、心流...世間用了很多詞來說明,也發明了很多方法來達到這樣的狀態,但在自由潛水,你需要的只有面鏡、蛙鞋、水、你,甚至也可以只有你跟水。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你需要的只有自己,從頭到尾都只有你自己。而也只有在那個當下,你終於心無旁騖地成為了自己,拋下身份、憂慮、情緒、思緒......生而為人的所有一切,都隨著水往後流逝而消褪,就像白浪沖刷過後的海岸,只剩下你、也只有你,就在這裡。
這是我對於「在海裡有些什麼的」的第一個回答:回到你自己。
・合一
水面下的世界,既是孤身一人,卻又並非孤獨的。
水面上的潛伴不提,一入到水裡,若是在海中,珊瑚、魚群、沙地、水流、海草......好奇地游近、彼此互相觀察的魚,微微靠近便立刻縮回去的海葵,快速游動逃離的海蛇,無數個生命和非生命體離得那麼近,生活在同一處場域。說來慚愧,那也許是我第一次真正體悟到「原來我們真的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和其他的生命一起。」過去即使是走入山林、溯溪而上,都從未有過這樣的感受,不曉得是海洋展示的樣貌使人如此,還是不倚靠任何外在器具,進入到覆蓋地球70%表面積的海裡所喚起的孺慕之情:生命本便從海洋起源,嬰孩也給羊水包覆、圍繞著,直到離開母親子宮的那天。
直到我們呱呱墜地,發出來到世間的第一聲啼哭。
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哭的?離開母親(水)?吸入氧氣?踏上陸地?儘管回憶不起那麼久遠的記憶,但進到水裡總是讓人有種回家了的感覺,即使只是在泳池亦是如此。
那也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群體感。我在這裡呦,我這麼說,而他們也如此回應:我也在這裡呦。
水有這種魔力。這也是第二個回答:合而為一。
・自我
人是怎麼認識自己的?
顧里說是鏡中自我,透過他人對自己的反應,來認知自我;米德說自我發展是由社會經驗的積累而產生,環境和社會影響了自我的形塑。
但是在水裡,既沒有他人,也沒有社會,只有自己。你拋下了所有一切,來到了這裡,身上只攜帶了那麼一點點氧氣。就算靜止不動,最多也就停留個三到四分鐘吧。
停留時間這麼短,你是為了什麼來到這裡?
若是在海裡,越往下,深度越大,水壓越大、水溫越冷,你能感覺到胸口和耳膜承受的壓力。你為了什麼,讓自己的身體遭遇這一切?
若是在泳池閉氣平潛,因為呼吸渴望所造成的橫隔膜抽動特別明顯,起來後低氧的狀態也總是讓人難受。是什麼讓你願意持續下去?
還有外在環境的變化,突如其來的浪況、強流,以及那些來自陸地上親友的擔心和不理解。「不是很危險嗎?」、「感覺很容易出意外」、「你把你的生命安全交給不認識的網友?」
有這麼多的不舒服和擔憂,但你為什麼還是在這裡?
大概就是、每一次下潛所發現的自我吧,我想你會這麼說。
短短的幾分鐘,卻像是人的一生。好像在這過程中,原本的自我死去,而新的自我誕生。你也更加認識自己:屈服於恐懼的自我、克服恐懼的自我、能再往下卻回頭了的自我、不想回頭的自我、享受著這一刻的自我、想停留在這一瞬間的自我......沒有任何時刻像潛水一般,在那個當下、那個空間中,沒有其他人、沒有父母、沒有社會、沒有朋友,什麼都沒有,你就只能直面自我。
每一次的下潛都是新的,每一次的經驗都如此獨一無二,這種種堆砌而成了你。
而每一次的起身,你總是重新理解到:對啊,每個當下都應當是如此,我們為什麼把自己活成了這個模樣?
我們為什麼把自己活成了這個模樣?
我們總是向外追尋自我,金錢、地位、稱謂、名譽、關係......殊不知,自我從未存在於外在世界,其實自我從未離開,它一直就在這裡,就在你的內心世界。而潛水,就是一種向內探詢的方式。
自我。這是我的第三個答案。
・終點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啊你潛水潛了這麼多次,已經夠了吧?」這是離職後作為潛水孤兒的我終於踏出第一步、加了幾個群組,跟了幾次網友團和從綠島回來時,還沒能理解這項活動的家人對我說的話。
不會有夠了的一天啊,當時的我心裡是這麼想的。
一開始的時候,還蠻孤獨的,家人、朋友、戀人都不理解海裡到底有什麼,讓你這麼著迷。好像費盡唇舌,都沒有人可以理解你的感受,那種獨一無二的感覺、從來沒有過的體驗。我也想跟你們一起經歷這些啊,我也想讓你們知道這件事有多美好,當時的我是這麼想的。到後來,也就放下了,也許人生當中的許多事都是這樣的,最初你也只能獨自前行,無論路徑有多狹窄且人煙稀少,無論其他人在另一端是怎麼喊著你的。
但隨著你越走越遠,路越來越寬廣、走在同條路上的夥伴也多了起來。慢慢地,原本不認識的人成了同行的朋友,而原先在另一端的人們,也試著陪你走了一小段路。有的人直接走了進來,和你並肩行在同一條路上;有的人儘管沒有踏入,卻願意聽著你的所見所聞,嘗試理解你的世界。
於是你持續地走了下去,確信自己的人生自此有所不同。
你在海裡重新找回了自己、自我,還有世界。開始潛水的第一年的東北角潛季,在這個月已然結束,但屬於你人生的潛季,也許才剛剛開始。
所有的一切,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如同在水裡的歷程,始於呼吸,也終於呼吸,
然而你已是不一樣的人了。
我也曾經疑惑過,生命中是否真有那樣的一個事物,可以讓人徹底轉變、歌頌,以熱愛的事物永恆地滋養和燃燒生命。那麼多時刻,我迷惘著、尋求著,懷疑自己是否永遠不會遇到生命中的熱情,直到我進入到了海裡。如同那小小的魔戒改變了佛羅多的人生,自由潛水,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在海裡呼吸,且自由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十歲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0530盤前新聞】輝達再攀巔峰 道瓊瀉逾410點;Fed褐皮書:美國經濟與物價溫和成長 但企業對未來展望越發悲觀每天早上整理最新重要資訊,並於8:00準時上架。以下新聞資訊整理自從經濟日報、工商時報、鉅亨網、MoneyDJ理財網...等,所有內容皆提供連結指向原文出處,需要進一步瞭解可點擊標題連結原文出處。
Thumbnail
avatar
Miller
2024-05-30
【性工法】性別平等工作法將於113年3月8日全面上路,透過企業性別意識量測表,即早盤點公司相關規定及措施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性別平等工作法將於113年3月8日上路。 新法上路之際,提供一個企業性別意識量測表(https://reurl.cc/WRV10e),供企業及公司主管人員暖身及準備。希望在讓企業業務蒸蒸日上的同時,一併健全公司體制與健全職場環境。   此次新修法的通過與上路,對企業
Thumbnail
avatar
知言法律事務所
2024-02-22
【心理諮商】 關於那些聽起來有點酷的事情⋯⋯當跟同事說要離職去唸書時,同事的起手式通常是:「蛤~為什麼?這麼突然?」、「你要去哪裡?」 那種感覺就彷彿,你本來以為身邊的同事就像跟你同一班車的乘客一樣,都要前往同一個或是類似的目的地。甚至是在有人提早下車時,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搭錯車?或是忙著檢查自己手上的車票,確認自己還在正確的路途上。 當
Thumbnail
avatar
心理之道
2024-02-01
一切的起點始於此~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看文藝復興的濫觴小學及國中的課本中,若是講到某個藝術風格,都不免俗的會提到它是由誰、在何時發生的,若是提及河流,也會交待一下它流經高低壯闊的地勢、最終流入大海之中,河流的起始點究竟在那裡。如果提到文藝復興運動,就不能不提及它的發祥地-佛羅倫斯(Florence)。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在藝術、物理、天文、航海等方面⋯
Thumbnail
avatar
JC Talks
2024-01-09
【AI觀點】關於未來的想像:AI、啟靈藥、多元成家、區塊鏈之前和朋友討論要訓練出一隻自己的AI,這樣我死後她還能用著我的思想和語氣,跟葬禮賓客講地獄梗笑話。但是否有法規能讓她繼承我的遺志,並且自主決定是不是要自行刪除,或是持續的以「Kiki的AI」身分存活?
Thumbnail
avatar
UGLYKIKI
2023-12-19
【金融市場】(9/27-10/3) - 8分鐘瀏覽本週財經新聞與個股,以及下週關注焦點! 📢重點新聞 (一)疫情概況 (圖一)全球每日新增確診數 (資料來源:https://covid-19.nchc.org.tw/dt_owl.php?dt_name=4&countrycode=OWID_WRL) (圖二)全球疫苗施打狀況 (資料來源:https://covid-19.nchc.o
Thumbnail
avatar
Dr.HowChi
2021-10-03
【金融市場】(9/20-9/26)本週財經新聞回顧,以及下週個股關注重點! 📢重點新聞 (一)恒大財富危機,市場投資人靜觀其變   中秋連假爆出的恒大財務風暴尚未落幕,儘管近期恒大支付了一小部分的利息債務,但於此同時,恒大也發生一筆高達8,350萬美元的境外違約。此外,其子公司恒大汽車更被爆發不出員工薪水。聯準會主席針對此事,在近期發表談話,認為恒大財務危機基本上與美國
Thumbnail
avatar
Dr.HowChi
2021-09-26
【職人觀點】以輸出反饋更好的輸入,關於高效輸出的七個反思一直都有閱讀與學習的輸入習慣,到近兩年才開始刻意培養寫作的輸出能力,歸納了我在輸出上的一些觀察與省思,希望對於在輸出上遇到阻礙或是期望持續精進的內容產出者,能有參考與交流的價值。
Thumbnail
avatar
劉奕酉
202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