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祈禱》:給台灣經濟起飛時期流血流汗的童工們抱抱,你們還能健康的活到今天真是「福氣啦!」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無雷推薦,請安心閱讀)

陳雪最新的散文作品《少女的祈禱》,主要描述作者在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為了家計而疲於奔命的童工經驗,除了和父母一起賣衣服的餐風露宿之外,還有在父母忙於生意疏於照顧下、帶著弟妹自謀生路的艱辛經歷。陳雪的散文具有非凡的魅力,在她有如照相機般栩栩如生的描寫之下,讓讀者彷彿置身於當年的社會氛圍之中,跟著作者一起忍受磨難、祈求永遠無望到來的救贖…

已經好多年沒有讀到這麼精彩的作品,讀完之後作者描寫的世界還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夜市賣衣服的叫賣聲、童工們躲在貨車帆布下瑟縮的身影、夜總會小姐在飯店房間裏燈紅酒綠的奇幻光景…這部作品最厲害的是:每個章節、每段文字都像齒輪般精準的嵌入作品中最合適的地方,牽動情緒的同時又不流於濫情,節制又沈溺的筆法讓讀者一旦陷入情境中就難以逃脫,只能乖乖的任作者擺布。上次讀陳雪的作品《無父之城》,對於她描寫人物的功力印象深刻,但是這次的作品《少女的祈禱》,又推進到更高的次元,在後現代主義泛濫的2022年,居然還有這麼精準有力的作品問世,真可說是台灣文學的奇蹟!

對我這個年近半百的讀者來說,因為和作者的年齡相近,一樣擔任過童工,所以讀起來會有很深的感慨:關於台灣一直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背後到底付出了多少代價?我小時候的台灣社會,因為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家家戶戶的父母整天都在工作,很多人的父母是從鄉下到城市打拚、學歷不高的鄉下人,有一種輸不起的悲情,一定要衣錦還鄉才能揚眉吐氣。延續了農村的習慣,每個好手好腳的小孩都是勞動力,所以滿街都可以看到小孩子在路邊擺攤賣東西,在早餐店煎蛋餅、舀豆漿,在市場賣菜、洗海帶、處理內臟,爸媽做什麼,小孩就得做什麼。在店裏昏暗燈光下寫功課,一邊照顧弟妹一邊準備明天的考試,制服穿得髒兮兮的去上學,便當的食物像是從餿水桶撈出來的殘渣,家裏因為沒有時間打掃而像被小偷翻過的雜亂無章,成了蟑螂和老鼠的溫床…

賺錢最大,所以感冒了不能休息,友露安抗痛能灌下去又繼續上工;賺錢最大,所以偷工減料是常態,滿街的黑心食品成為日常;賺錢最大,蔬菜噴過量農藥提早採收成為常態,快要變成不是新聞的新聞;賺錢最大,倒債、惡性倒閉層出不窮,很多家庭因為幫人作保受到牽連,一輩子要做牛做馬去還天文數字的欠債。翻開那個時代的報紙,諸如此類的新聞多到寫不下,這就是現代的政治人物最喜歡回憶的「台灣的美好黃金年代」。對於這段歷史很模糊的讀者,建議去搜尋以下關鍵字來「欣賞」一下當年的「美好」:多氯聯苯中毒、RCA事件、十信案、餿水油德泰油行(大家記憶猶新的頂新案只能算模仿犯)、鴻源案、台灣農藥化肥濫用、李師科案。

在賺錢最大的前提下,好手好腳的小孩固然要拼經濟,長得殘缺不全的小孩也不能閒著,以前夜市常常會有一堆有殘疾的小孩躺在路邊乞討,這種怵目驚心的畫面讓我小時候常常嚇到做惡夢。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要經過多少次的心靈排毒,才能克服這些不堪的過往?從小在近乎虐待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要他們對真、善、美有任何想像,恐怕是強人所難,所以我們這些中老年人光呼吸就會惹怒年輕人,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主打勞工族群的三洋維士比,以前的廣告由周潤發當主角,和一群笑得很開心的勞工一起大喊「福氣啦!」活過那段經濟起飛期的童工們,看到這段彷彿平行時空的廣告,一定會覺得很訥悶,因為從小到大從來沒有看過這些做苦工的人可以笑得那麼開心。帶著這些永無可能痊癒的傷痕一路走來的童工們,請來讀陳雪的作品《少女的祈禱》,這部作品的《祝福簽名版》附了一封信,節錄如下:

只要你小心穿越那片黑暗,守護自己的心,黑暗就不能摧毀你…

能活著,就是福氣啦!希望我們這些童工們從今之後能夠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21.3K會員
314內容數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2025/04/27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Thumbnail
2025/04/27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Thumbnail
2025/04/20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20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12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2025/04/12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小說家陳雪說:「我不是為了寫小說才活成那樣子,是因為活成那樣子才成為小說家。」 一語道破成長過程的無奈,卻又帶著一絲絲的激勵,成為小說家顯然是一種必然,唯有透過創作小說才能讓自己暫離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夢靨,但這本《少女的祈禱》自傳式散文反其道而行,是把數十年尚未癒合的傷口再次揭開,重新復刻那段茫然又
Thumbnail
小說家陳雪說:「我不是為了寫小說才活成那樣子,是因為活成那樣子才成為小說家。」 一語道破成長過程的無奈,卻又帶著一絲絲的激勵,成為小說家顯然是一種必然,唯有透過創作小說才能讓自己暫離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夢靨,但這本《少女的祈禱》自傳式散文反其道而行,是把數十年尚未癒合的傷口再次揭開,重新復刻那段茫然又
Thumbnail
對我們所愛的人生氣,就像是腦子裡發生錯亂。 ——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umbnail
對我們所愛的人生氣,就像是腦子裡發生錯亂。 ——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umbnail
快速地翻過一遍《少女的祈禱》,原本以為會淚崩,但最後只有讀到某些片段的時候鼻子和心裡稍微酸刺了一下。或許是我已經有點年紀和歷練了,也可能是書中的情節大多已經出現在陳雪的小說和散文裡,我已經有熟悉感了。
Thumbnail
快速地翻過一遍《少女的祈禱》,原本以為會淚崩,但最後只有讀到某些片段的時候鼻子和心裡稍微酸刺了一下。或許是我已經有點年紀和歷練了,也可能是書中的情節大多已經出現在陳雪的小說和散文裡,我已經有熟悉感了。
Thumbnail
看到現在的寫作環境,再想想早年寫作人對〝想當年〞的描述,我想…說的人心中的感慨一定比我這個聽的人要深刻! 自製 我佩服那些言之有物的人,我羨慕語文有邏輯的人,我更加佩服對作文喜愛到義無反顧的人!他們總是抱著——我覺得——大無畏的精神,不留餘地的將一腔熱情,澆灌在名為創作的土地上;我曾經以為,他們都是
Thumbnail
看到現在的寫作環境,再想想早年寫作人對〝想當年〞的描述,我想…說的人心中的感慨一定比我這個聽的人要深刻! 自製 我佩服那些言之有物的人,我羨慕語文有邏輯的人,我更加佩服對作文喜愛到義無反顧的人!他們總是抱著——我覺得——大無畏的精神,不留餘地的將一腔熱情,澆灌在名為創作的土地上;我曾經以為,他們都是
Thumbnail
家人將車子緩緩開進台中的光復新村,早晨綿柔的微光從車道兩旁的綠樹隙縫間,輕輕灑落,在老眷村的紅磚牆上印下細細碎碎的影子。繞了一圈找好停車位後,我們合力將裝箱的嬰兒鞋、手作包和各式的布雜貨搬到指定的攤位上,鋪上藍白相間的桌巾,將陽傘展開固定好⋯⋯
Thumbnail
家人將車子緩緩開進台中的光復新村,早晨綿柔的微光從車道兩旁的綠樹隙縫間,輕輕灑落,在老眷村的紅磚牆上印下細細碎碎的影子。繞了一圈找好停車位後,我們合力將裝箱的嬰兒鞋、手作包和各式的布雜貨搬到指定的攤位上,鋪上藍白相間的桌巾,將陽傘展開固定好⋯⋯
Thumbnail
無論有沒有得牌,這些願意代表台灣出賽的運動員們都是台灣的驕傲! 不必然將一個國家的重量壓在個人身上,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承受這樣的壓力。 若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在勉力而為的同時,也想著一起讓台灣成為更值得全部的人一起生活的地方,我想大家都會一起幸福的吧!
Thumbnail
無論有沒有得牌,這些願意代表台灣出賽的運動員們都是台灣的驕傲! 不必然將一個國家的重量壓在個人身上,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承受這樣的壓力。 若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在勉力而為的同時,也想著一起讓台灣成為更值得全部的人一起生活的地方,我想大家都會一起幸福的吧!
Thumbnail
自1989年首度引入後,移工逐漸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於大多從事勞動密集的工作,他們在學術、藝術方面的天份與成就,也經常受到忽略。自2001年起,台北市以「提供外籍移工抒發心情的管道」為目的,每年舉辦移工詩文比賽,同時也讓人們認識這群熟悉陌生人充滿文學意識性的一面。
Thumbnail
自1989年首度引入後,移工逐漸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於大多從事勞動密集的工作,他們在學術、藝術方面的天份與成就,也經常受到忽略。自2001年起,台北市以「提供外籍移工抒發心情的管道」為目的,每年舉辦移工詩文比賽,同時也讓人們認識這群熟悉陌生人充滿文學意識性的一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