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電子書買不停?數據管理閱讀,控制數位囤積症

2022/10/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常用的電子書平台最近舉辦周年慶,三本75折,一時間只想使用魔法小卡把願望清單全部移送到個人書櫃,購物的感覺很暢快,我結帳了第一台購物車,第二台購物車很快累積到75折,但是等等……買這麼多讀得完嗎?
買電子書跟衣服鞋包不同,沒辦法付帳之後披掛在身上,帶去聚會場合期待讚美;也不像買實體書,即使不閱讀依舊可以當家具和室內設計,把《戰爭與和平》、《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尤利西斯》等經典巨著在架上排開,人都書香得昇華了,塞爆電子閱讀器的記憶體卻沒有相同效果,「在背後掛螢幕顯示以上書目」的畫面光想像都覺得腦袋有洞。
你也買了一堆書沒讀完嗎?

利用平台數據,體檢自己的閱讀習慣

從小愛看課外書也經常泡圖書館,我喜歡被實體書包圍,而十八歲迄今為逐水草已搬了十四次家,第九次之後還是跨國搬遷,在氣質與輕便之間秒選輕便。解決空間問題後是時間問題,現代人的注意力是超級稀缺資源,有太多值得看的電影戲劇動畫漫畫短片,我身為一名正在努力創作的職業文字工,讀書是必須,所以更需要規劃。
付費的電子書平台提供寶貴的個人閱讀數據,例如我從2019年開始使用Readmoo,書庫現在共有202本書,讀完79本,讀完的79本書中共有30本是2022年截至目前為止讀的,有3本是已有實體書,仍決定購入電子書做數位備份,另有5本是用力嘗試過但無法終卷,於是封存棄書。
計算下來,有115本書是在自以為「有時間一定會看」的狀況下購入,比起我用直覺評估的頂多50本多、太、多、了,而且Readmoo只是其中一個常用平台,另有樂天KOBO、Amazon Kindle、台北市立圖書館系統的台北好讀電子書
計算出還有多少書沒有讀,下一個問題就來了,消化一本書需要多久?字數未必是決定性關鍵,通常各種分類是不會以相同效率消化。
時事雜誌、心理勵志類、網紅集結線上內容出的書我可以讀得飛快,上述類型5、6萬字的書我甚至不到一小時就讀完,印象足以講出一兩個重點、引用一段文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商業管理類型會讓我減慢速度,想要提煉出更高的知識量,例如重要社會學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共計26萬字,10小時41分鐘完讀;小說類我會刻意把速度放得更慢,來咀嚼作者的文詞句意,放任自己對情節聯想,尋找自己或親友的的人生經驗有無可以呼應之處,例如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篇幅14萬字左右,我需要10小時8分鐘。
以上時間是單純看完,接下來寫心得、用Podcast分享這些作品讓我領悟了什麼,又是另外的心力時間。
目標沒有實現的空虛感會啃食人,我們可以找方法來維持自己的意志力

控制數位囤積

付款前算帳、交叉檢索、表格式閱讀紀錄

盤點過自己的閱讀習慣,接下來要打造適合的讀書計畫,一步一步消化那些我們渴求的知識與故事,第一步是在結帳之前計算金額與方案。
計較買書錢聽起來很不風雅,對個人而言,買書來看對比吃喝玩樂各項消費,可以說是非常便宜的娛樂;對總體市場環境,這年頭做內容極度競爭,太多免費與淺碟資訊把大眾的注意力拉走,多買書讓出版業可以持續耕耘、發行有深度和系統性的知識,似乎也是功德一件。
每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同,購書是正常的買賣,本質上該尊重市場機制,並不能指望讀者做善事。
而且懷抱雄心壯志買了一堆電子書囤起來,但在工作生活的疲勞之後,永遠有更輕鬆的娛樂方式,打開串流平台追劇、掛在社群上一直滑,時間過去卻完全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學習到哪些新事物,受傷受創的情緒只是擺著沒有去處理……
目標沒有實現的空虛感會啃食人,我們可以找方法來維持自己的意志力:
  • 交叉檢索:善用圖書館資源
在掏出魔法小卡前,不見得要進行付費平台間的比價,因為同一本書的訂價落差頂多是十幾元到幾十元,我們的時間成本通常更高,真要計算,其實只差在有沒有合法免費的資源。
當我對一本書感興趣,一定會先交叉檢索台北市立圖書館的電子書系統,這個由納稅人集資營運的平台是寶庫,有許多大出版社、知名作家、暢銷書都有上架,市圖系統會將讀者們的點閱、借書額度換算收益回饋給作者與出版社,真應該善加利用這項難能可貴的公共建設。
  • 計算比價,暫緩衝動消費帶來的數位囤積
如果心儀的電子書需要付費購買,又擔心自己衝動消費,那就先練習一下小學數學課四則運算:
例如Readmoo平台用新台幣999元可以買六個領書額度,一個領書額度可以兌換定價250元以下的電子書一本,等於66.6折一本書只要166.5元,之後以250元為一個級距,例如定價超過250元到500元以下的電子書需要兩個領書額度,依此類推--用領書額度還是趕周年慶三本75折比較划算,端看書如何定價。
這也意味周年慶未必最省,平日買書也不見得蝕本,想讀書總是要買下去的。
  • 製作閱讀清單表格
為了避免「自以為看了很多書,但讀過什麼都想不起來」,我從2021年開始以excel表單紀錄一整年的閱讀清單:書名、形式(紙本/電子)、來源(購買/借閱/贈予)、使用的平台、完讀日期(還沒讀完先空白)、略讀或精讀(有作筆記、寫心得是精讀),後面兩個欄位則是個人是否向其它人推薦、感想關鍵字,由於這兩格絕對主觀,就不在下圖中貼出來。
  • 寫心得、製作Podcast
讀了書要消化,想深化對於故事和知識的記憶,寫下心得感想、製作Podcast節目談社會階級,過去讀的書也讓我有更多故事可以說,談到出身上流社會的霸道總裁,撇開言情小說看更貼近真實的版本,就翻開美國菁英作家Amor Towles的小說《上流法則》。
Amor出生波士頓,畢業於耶魯大學,取得史丹佛大學英文學系碩士學位。1991年這位學霸文青初次來到紐約市的第一個晚上,遇見兩位改變他人生的人,一個成為他未來的小舅子,另一個成為他工作二十年的老闆,他因此進入紐約市的投資公司,見證美國上流社會的文化與人際關係。
我除了爬梳《上流法則》的故事與其中的細節,來談文學呈現的社會階級,這本書還有書中書,是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的〈社交與談話禮節〉,裡面洋洋灑灑列出110條華盛頓認為很重要的待人接物原則,這本小手冊的時代意義、價值和對後世的影響,足以再開一集節目聊。
講了這麼多,是為了在掏出魔法小卡刷下去前冷靜冷靜--書真的是讀不完啊啊啊!
1.6K會員
154內容數
關注社會階級、金錢與權力,分享相關文學、社會科學的閱讀及訪談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