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烏托邦》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地點:柯旗化故居
時間:2022-10-09 21:10
推薦度:★★★☆

raw-image
結合沉浸式劇場及VR播放的演出,現場演員的表演有效彌補VR的缺失與不足。

《夢遊烏托邦》是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和高雄市立博物館的合作案,曾在2016年戲劇呈現,2017年起拍攝VR於柯旗化故居展出,自2018年起,開創沉浸式劇場合併VR體驗的表演形態,每年4月及10月各安排兩週週末定番呈現,雖然經歷covid-19攪擾,多次延期甚至停辦,今年2022年10月為第八度登場。

《夢遊烏托邦》本是一首詩的題名,柯旗化於獄中思念故鄉及妻小而創作的現代詩。柯旗化以其所著《新英文法》聞名,是臺灣重要的英文教育家,然而因為學生合唱團集會被當時的保安司令部官員認定為判亂非法集會,參與學生不堪刑求,違心指認3位指導老師為主導者,柯旗化為其中一位。保安司令部搜索3位老師住家,在柯旗化家中搜出《唯物辯證法》一書,以此作為認定柯旗化左傾判亂的證據,遭第一次拘禁,稱作感化訓練,維期一年半;第二次又因學生組織地下社團受遷連,送綠島監禁15年。

raw-image

《夢遊烏托邦》故事分為6個橋段,開場、終場為真人戲劇演出,過場亦由飾演保安司令部(民國47年改制為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基層官員的演員帶路。4場最主要的橋段中有3場為VR,1場為影片播放配合演員製造的聲音特效。3段VR可視為各自獨立的VR作品,必須有過場演員的表演,才能串連3段VR,然而VR呈現了《夢遊烏托邦》最主要的3段故事,刪掉VR,所餘橋段便失去存在意義。

3段VR的場景皆為柯旗化故居既有空間。可惜〈拷問學生〉及〈主臥讀信〉兩段VR機器皆架設於房間一角,VR能環景拍攝優勢未能展現,或許是導演希望呈現「戴上VR即看見當年房中一景」,然而,VR的觀眾被設定為柯旗化本人,〈拷問學生〉及〈主臥讀信〉卻都是柯旗化不可能親眼目睹的畫面,基本設定矛盾怪異。

raw-image

其他還有道具細節的鎖碎缺失。在柯旗化故居保留作為展場後,房內燈具多改用LED燈,頂燈多改為現代軌道投射燈。3段VR的場景皆為柯旗化故居既有空間,卻未修掉已更新的燈具,穿越時空十分突兀。而〈拷問學生〉中學生背後的標語,書寫方向由左而右是低級錯誤--直到1996年之前,臺灣的中文橫書都是由右而左。而當年保安司令部或是後來改制的警備總司令部,皆為軍方單位,官員的服裝應為軍服,或是當年文官流行穿著--中山裝,絕非西裝。畢竟是真實事件,又在真實空間中,許多小事的考據應該要更加仔細。

現場演員為了配合VR內容,也配合VR場景中的官員穿著白上衣黑褲子。這樣的穿著比較接近解嚴後直到現在便衣警察或是便衣憲兵的裝束。每每卸下頭戴式顯示器,都有種「果然身處21世紀」的感嘆。主辦方試圖以VR帶觀眾「回到過去」顯然不太成功。

raw-image

現場演員為3段VR畫龍點睛,負責構成現場肅殺氛圍及音效,像是由廚房將觀眾/柯旗化戴上頭套押解至保安司令部保安處,以及每個場景過場的押解執行,言語辱罵催逼,聲調粗暴壓迫,揮舞手上棍棒/武器,必要時用力捉住觀眾肩頭、掌推觀眾向前。導演利用老屋隔音不佳的特性,刻意讓觀眾坐在黑暗空房聽上一位或下一位觀眾被押解時辱罵的話語,及〈刑求〉影像播放時影片發出的慘叫,演員甩鐵鍊製造人犯穿戴腳鐐走動的音效,以木棍敲打隔間牆與鐵椅製造刑求毆打的音效。

〈綠島囚房〉是最符合柯旗化視角的VR,結束後,飾演獄警/保安處官員的演員,一手掐著觀眾/柯旗化,是控制是表達善意也同時威脅,要求本職為英文老師的柯旗化為其姪女補習--主動索討非金錢利益,尤為神來一筆,輕易點破整個偵查關押系統都知道柯旗化老師根本不是個威脅,針對他正因為他不是個威脅,抓他擺明了就是為了「衝業績」。

這是一場結合VR及沉浸式劇場的演出,現場演員的表演有效彌補VR的缺失與不足,但離「重現當年」的「烏托邦」,顯然還有一些距離。

----------

製作人、導演、服裝設計:李鈺玲
原戲劇共同導演:杜思慧
VR藝術總監:郭憲聰
執行製作:林世偉
舞臺監督、舞臺設計:吳維緯
燈光設計:莊知恆
聲音設計:澎葉生
平面設計:黃棨楠
VR演員:朱容德、潘英富、陳盈達、李冠億、王甫丞、溫博鈞、陳懷駿、李佶霖、賴家萱、王琪瑛
短片演員:吳凱文
現場演員:俞呈璋、高英哲、曾佐威、吳重諒、古浚佃、張櫂均、藍萱皓、郭墪烜、陳志豪、蔡旻樺、孫佳琳、朱家滎、廖品欣

----------

關聯閱讀:
【表演藝術評論臺】
劇場與現實《白色的記憶——夢遊烏托邦VR體驗》|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ustone獨的沙龍
118會員
216內容數
最近看了哪些戲?參觀了哪些展覽?分享你的想法吧!
justone獨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18
推薦度:★★★★於本屆(第六屆)跨蝦米藝術節,製作方不再迂迴,直接讓戲劇表演本身就是一場鳳山第二公有市場的導覽活動。
Thumbnail
2025/02/18
推薦度:★★★★於本屆(第六屆)跨蝦米藝術節,製作方不再迂迴,直接讓戲劇表演本身就是一場鳳山第二公有市場的導覽活動。
Thumbnail
2025/01/27
推薦度:★★★☆《你會老,我會大》無意處理低落的照護品質,而是將焦點集中於「老年人的孤寂感」,並以「參與VR遊戲」消除孤寂感,並且導致老爺爺過度依賴VR而陷入危險。
Thumbnail
2025/01/27
推薦度:★★★☆《你會老,我會大》無意處理低落的照護品質,而是將焦點集中於「老年人的孤寂感」,並以「參與VR遊戲」消除孤寂感,並且導致老爺爺過度依賴VR而陷入危險。
Thumbnail
2025/01/09
推薦度:★★★★★戲本身能量飽滿有滋有味,就算你不關心政治,不贊同雨傘革命,也能在演員徐嘉蒓嘻笑蹦跳的表演中放鬆心情,開懷大笑。但最勾魂攝魄、震撼人心的卻是戲後座談。
Thumbnail
2025/01/09
推薦度:★★★★★戲本身能量飽滿有滋有味,就算你不關心政治,不贊同雨傘革命,也能在演員徐嘉蒓嘻笑蹦跳的表演中放鬆心情,開懷大笑。但最勾魂攝魄、震撼人心的卻是戲後座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2022年,第13屆TIDF在台北落幕後,今年正式在全台各地展開巡迴展,陸續在花蓮、彰化、嘉義、屏東、台中放映。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TIDF影展統籌陳婉伶,與我們分享今年TIDF巡迴展的選片有哪些特色?影展的策劃理念是什麼?我們又為何需要看紀錄片?
Thumbnail
2022年,第13屆TIDF在台北落幕後,今年正式在全台各地展開巡迴展,陸續在花蓮、彰化、嘉義、屏東、台中放映。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TIDF影展統籌陳婉伶,與我們分享今年TIDF巡迴展的選片有哪些特色?影展的策劃理念是什麼?我們又為何需要看紀錄片?
Thumbnail
《無法離開的人》觀眾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走入位於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蠟像館,藉由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以及虛(政治受難者)實(蠟像)交錯的敘事手法,重現1950年經歷過白色恐怖的人們的故事⋯⋯
Thumbnail
《無法離開的人》觀眾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走入位於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蠟像館,藉由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以及虛(政治受難者)實(蠟像)交錯的敘事手法,重現1950年經歷過白色恐怖的人們的故事⋯⋯
Thumbnail
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特別舉辦《無法離開的人》特展,展期從即日起至7月2日,除VR放映,還邀請幕後劇組團隊、音樂家王榆鈞、木雕藝術家李佳泓和海筆子大樂隊,以及專研白色恐怖的林傳凱老師等人,共同打造出包含從史料研究、藝術發想過程到作品完成的全方位展覽,從歷史到藝術、從虛體到實體,是今年度必看的展覽。
Thumbnail
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特別舉辦《無法離開的人》特展,展期從即日起至7月2日,除VR放映,還邀請幕後劇組團隊、音樂家王榆鈞、木雕藝術家李佳泓和海筆子大樂隊,以及專研白色恐怖的林傳凱老師等人,共同打造出包含從史料研究、藝術發想過程到作品完成的全方位展覽,從歷史到藝術、從虛體到實體,是今年度必看的展覽。
Thumbnail
當我在台南北門烏腳病紀念園區的同一街廓內,看到對面的「夢奇地」廣場,在北門鹽場出張所旁的草地上,有不能彈的白色鋼琴、一堆放大的音符造型物、挖了兩個愛心的鮮紅情人座椅等等與地方產業、風土疾病毫不相關的公共「藝術」,然後目睹有遊客特地把鞋襪脫掉伸出光腳丫,跟「烏腳病園區」看板合照時,是我最後一次感到憤怒
Thumbnail
當我在台南北門烏腳病紀念園區的同一街廓內,看到對面的「夢奇地」廣場,在北門鹽場出張所旁的草地上,有不能彈的白色鋼琴、一堆放大的音符造型物、挖了兩個愛心的鮮紅情人座椅等等與地方產業、風土疾病毫不相關的公共「藝術」,然後目睹有遊客特地把鞋襪脫掉伸出光腳丫,跟「烏腳病園區」看板合照時,是我最後一次感到憤怒
Thumbnail
推薦度:★★★☆結合沉浸式劇場及VR播放的演出,現場演員的表演有效彌補VR的缺失與不足。
Thumbnail
推薦度:★★★☆結合沉浸式劇場及VR播放的演出,現場演員的表演有效彌補VR的缺失與不足。
Thumbnail
今年,TIDF將自2014年起所設的「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及華人紀錄片獎,重新定位成跨單元的「再見真實獎」,本篇文章將略敘單元中的《K 的房間》、《事件現場製造》、《Pink Mao》、《庭中有奇樹》、《布洛卡區》、《逃跑的人》這六部紀錄片,希望能一探策展「再見/再現」、「真實」的要旨。
Thumbnail
今年,TIDF將自2014年起所設的「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及華人紀錄片獎,重新定位成跨單元的「再見真實獎」,本篇文章將略敘單元中的《K 的房間》、《事件現場製造》、《Pink Mao》、《庭中有奇樹》、《布洛卡區》、《逃跑的人》這六部紀錄片,希望能一探策展「再見/再現」、「真實」的要旨。
Thumbnail
《K的房間》、《庭中有奇樹》與《未泯》三部紀錄片乍看並無相關之處,在被攝者身分、故事的時空背景、紀錄片呈現方式上都相差極大,但若再向內深究幾許,就能發現其中共通之處繁多:探詢家的本質、質問時代/國家的病灶、對言語/述說不可忽視的隱喻⋯⋯儘管可能是藍色窗簾,但不妨聽我闡述幾句。
Thumbnail
《K的房間》、《庭中有奇樹》與《未泯》三部紀錄片乍看並無相關之處,在被攝者身分、故事的時空背景、紀錄片呈現方式上都相差極大,但若再向內深究幾許,就能發現其中共通之處繁多:探詢家的本質、質問時代/國家的病灶、對言語/述說不可忽視的隱喻⋯⋯儘管可能是藍色窗簾,但不妨聽我闡述幾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