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人生中,有什麼是從過去至今仍然維持或持續在接觸的事物?我對「跑步」的喜好自幼稚園開始,至今仍會偶爾慢跑以調劑身心、維持體態;「寫日記」的習慣從國二開始,目前已累積五本;「記帳本」從高二有零用錢開始記錄,手寫而非數位的方式源自外婆從民國60年寫到現在,那令人佩服的手寫記帳本收藏箱。而「寫作」則是在小三一次作文被老師稱許過後,便持續對這件事擁有熱情,它更是能讓我產生心流的一件事。
心流,指的是讓人全神貫注地從事一項事物,並擁有渾然忘我的一種感受。
像在玩益智遊戲、在編劇,也像演員在演戲
國小到高中時期,我最期待的莫過於學校或補習班的寫作時刻,現今也依然享受於撰寫文章。我可以在運用各種修辭時態時,不停抽換詞面並玩轉過去、現在與未來。像在玩益智遊戲般,我要思考什麼樣的詞彙適合這個位置,它又適合搭配哪種修辭,這件事對該篇文章來說,要是過去、成為現在,還是變成未來。
在嘗試描述事件時,我可以改變原始視角、進行修改或增減事件本身的內容。讓通篇文章更有張力與戲劇性,更要仔細思索每一段落、每一句子的邏輯性與立基點,就像編劇要讓劇情足夠合理、吸睛並擁有渲染力。
此外,我在寫作時可以用不同於事件當下的心態來看待同一件事。就像跳脫自我,以「非當事人」的身份來重新當那位「當事人」般,全新地詮釋自己曾經歷的某件事,更可以設想自己經歷了他人走過的事情(事件相同,主角不同)。對我來說,即如同演員需要褪去自我,重新地接受新的身份,去體會它、並實踐出來。這樣的過程可以讓自己成為好多不同的人,因為一生太短,有時未必能真的成為某個角色,但在寫作的世界裡,我誰都可以成為。
能夠玩轉語句,並擁有不同視角、不同身份,讓寫作之於我就像同時在玩益智遊戲、在編劇、在當演員並演戲。
迫使你必須了解更多
在撰寫文章的過程裡,我時常發現自己無法提出有力或足夠的證據、覺得語句不夠通順、找不到合適的替換字句等等的能力不足,而促使我有前往書店看書、上網查找資料、找他人獲取資訊的需求。如此一來,便藉由創作而迫使我獲得更多訊息,能力更逐漸提升。這樣的成長對自己來說是很淺而易見的,不管是對文章的論述能力、長度與深度,或生產效率等面向,都會大為進步。
輸入之後內化,內化之後輸出,心流在其中
我國三的國文老師(王金蘭老師)在大會考前讓學生大量練習作文時,每週會提供許多範本與資料藉以參考。那時她不斷提醒我們要「內化」資訊,讓它們成為「自己的東西」,此叮嚀不只成為我寫作路上的一盞明燈,也讓我在寫作之外的生活繼續奉行著此一概念。
生活中我們不斷在進行「輸入」,包括所有的五感接收。與此同時會產生我們的主觀感受,比如:認同與不認同、喜歡與不喜歡、害怕或緊張等等,此時我們需要記住它們,並根據自己接收到越來越多的資訊來完整這些感受,讓它們「內化」、成為自己的觀點與信念。而寫作便是將這些內化的結果「輸出」,成為一篇篇獨一無二的文章作品。
能否完善地將「輸入」的內容「內化」後「輸出」是讓寫作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而我享受於接收後的所有專注思考與創作過程,它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人性的特殊、智慧的成長⋯⋯,「內化」與「輸出」便是我產生心流的時候。在完成屬於「我的東西」的作品之後,更是成就感的累積,讓能量持續灌入我心,願意繼續進行創作。
在脫離寫作教育之後
寫作教育通常隨著大一的必修國文通過後結束,過去的我曾短期經營著Instagram的文字帳號,然而在沒有持續努力下,創作即嘎然而止。但我卻依然渴望埋藏在創作與心流之中的那個自己,也在生活中逐漸累積了一些題材。直到大學畢業並找到工作,且獲得一段空檔的此階段,才讓我下定決心拾起曾經的想望,付諸行動建立起部落格並努力內化、用心輸出,享受心流、感受成就。
以上也是我成立林溫方格子的緣由,很開心能夠有這樣一個空間讓我繼續從事所愛之事。不知道其他格友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進入方格子,大家又會在什麼時候感受到自己的「心流」?若有任何問題或回饋都歡迎留言告訴我。
我是林溫,在學習滿足自己創作欲的同時能好好說話,並帶給這個世界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