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擁有,天長地久

2022/10/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位心理治療師在抖音上聊起了「共生絞殺」的概念。他說,不論是認為別人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或是認為自己要對別人的情緒負責,這樣的相處模式很容易失去「邊界感」,對於彼此身心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看到那支影片下方有一則留言,大意是,如果遇到這種對象,他的方法就是「逞兇鬥狠」,比對方更兇、比對方更情緒化,就贏了。另一位網友接著留言說:「樓上所說,正好很完美地詮釋『共生絞殺』。」

千江有水千江月

佛家說「慈悲為懷」,儒家說「仁愛之心」,道家說「慈故能勇」,基督徒說「神愛世人」……
然而,佛家說「度有緣人」,儒家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道家說「功成不必在我」,《聖經》上說「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有禍了」──千江有水千江月,一生萬法,萬法歸一,這些哲人們的文字看似不同,其實都同指一件事:「愛,不執著」。
如果人生是一輛車,何妨把「愛」、「仁」、「慈」視為驅動車子的核心能源,「不執著」的智慧則是方向盤。當我們帶著愛上路,得握穩「智慧」這個方向盤,不危害別人的行車安全,同時對於其他危險駕駛者,也要保持高度警戒。

相忘於江湖

我們會因他人難過而不捨,會見他人受苦而同情,會聞他人悲鳴而揪心,然而,情深不代表要糾結,相愛不代表要轟轟烈烈,不忍心不代表要捨命相陪。
很喜歡莊子說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裡面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情意,卻同時十分悠游、自在、淡然,尊重因緣隨時而化、來來去去,蔡璧名教授闡釋莊子時,使用了「愛而無傷」這個詞組,很有意思。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當我們進行自我表述的時候,試著以「我選擇」取代「不得不」,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我們與自己的關係,都盡量建立在「非暴力」的狀態,而不是被迫的、掙扎的、痛苦的。
有些家長會習慣對孩子說:「為了你們,我不得不努力工作、忍氣吞聲!」這種開場,其實已經有很濃厚的「共生絞殺」氛圍,然而,如果把「不得不」改為「我選擇」呢?
我選擇_________,是因為我想___________
《非暴力溝通》提到「深入理解自身行為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培育對自己的愛」。
一個動輒對他人情感勒索的人,他本身也很缺乏能力愛自己,他會很容易自卑,他會很容易憤恨不平,如果能試著改變句式來練習表達,我們就會開始有比較多深度思考的機會。
當思考發生,「以愛之名」的暴力就少了一些機會猖狂。
「我」其實是有選擇權的,「我選擇努力工作,是因為我愛孩子,想讓孩子過上比較好的日子」,然後我可能會在構句的過程中,再進一步思辨:「什麼是好日子?吃好喝好嗎?下班了就拿孩子出氣,這算是好日子嗎?……」
我曾看過一位有智慧的家長,在經過思辨後,重新如是構句:「我選擇努力工作,是因為我想豐富我的歷練,提升自己處世能力,當然,也是為了有合理的收入,照顧家庭。」
一次一次的選擇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模樣,我愛我所選,不應該由任何人為我買單,反之亦然。
朱家鼎先生有句經典的廣告詞「不求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以前覺得浪漫極了,現在倒是可以站在不同的維度上,再多做一些思考。資深的開車教練都會這麼提醒學員:「方向盤要控穩,但不能十指緊握,這樣才能靈活應變!」
人生是一輛車,「愛」、「仁」、「慈」都是驅動車子的核心能源,「不執著」的智慧則是方向盤。願每一位駕駛都能走上「歡喜共生」的美麗大道。
Wan-Zhen Li
Wan-Zhen Li
從哲思中,長出了花草樹木。我愛思考,愛著植物、愛著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