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共感度:★★★☆
(圖片來源:https://keisukeitoh.com/)
在《Typeman》VR世界的打字經驗,完全不同於使用真正機械打字機打字的經驗,這樣的體驗稱得上「懷舊」嗎?
《Typeman》是透過互動VR完成的參與式劇場--從演出者到參與者,都必須戴上頭戴式顯示器,配戴手持控制器,一同進入導演伊東ケイスケ建構的VR世界,透過多次互動合力完成這場表演。
身在日本的演員透過動態補捉裝置捕捉演出姿態,電腦立即後製為相對應的人型化打字機--Typeman姿態,經由5G自日本端傳輸至臺灣高雄端,與身在高雄的參與者即時互動。每場演出最多可以容納4位參與者。
導演伊東ケイスケ透過《Typeman》懷念舊物。(圖片來源:https://keisukeitoh.com/)
《Typeman》沒有明確的故事情節。導演伊東ケイスケ建構了一個昏黃懷舊的VR世界,由人形化的機械式打字機--Typeman帶領諸位欣賞者打字,敲擊鍵盤產生節奏,在光線昏暗的VR世界中手舞足蹈,與一眾舊時代的設備:留聲機、黑膠唱機、映像管電視、調頻收音機,企圖在「完全被棄置」「離開人世」前放手一搏,留下些紀錄。
或許受限於手持控制器無法操控精細的手指動作,《Typeman》裡的每個字母按鍵都大如桌面,因此在《Typeman》VR世界的打字經驗,完全不同於使用真正機械打字機打字的經驗,而是創造全新、只屬於VR世界、獨有的互動經驗。這樣的體驗,稱得上「懷舊」嗎?
另外,多舊才夠舊?才稱作懷舊?不同世代答案各異。《Typeman》裡的懷舊物件,多是20世紀初期至中期的物件,千禧後出生的孩子,從有意識以來就是電腦、手機、LED或液晶平面電視,他們認得這些懷舊物件嗎?如果不認得、何以「懷舊」?
現場4位欣賞者,在「戴著機械打字機頭套」的大哥哥的帶領下,完成了一場「懷舊」主題的課間操或帶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