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高齡化的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週聊到了少子化的現象與成因,總體而言是社會趨向工商業化的必然現象,但工商業社會的人口問題其實只講了一半,本週要開始聊伴隨少子化而來的高齡化現象。

其實當今世界各國鼓勵生育的理由除了擔心未來勞動力不足外,更擔心未來的扶養比失調(勞動人口與幼年老年的人口比,即多少勞動人口供養一個不具勞動能力的人口),導致整個社會體系負荷不了而崩解,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令高齡化發生呢?

高齡化社會出現的原因

人口老化是國家人口分布向較高年齡傾斜的現象。這通常反應在人口平均年齡和中位數年齡上,兒童人口比例下降,高齡人口比例上升。人口高齡化是世界性的,在已開發國家出現得多,但近來在開發中國家也開始浮現。這一趨勢在發展中地區增速加快,意味著老年人將會集中在發展中地區。牛津人口高齡化研究所則認為人口高齡化在歐洲有所減緩,未來在亞洲將會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那些處在人口轉型模式五的亞洲國家。

在目前聯合國承認的已開發國家中(其2005年總人口為12億),總體中位數年齡從1950年的28歲升至2010年的40歲,預期到2050年將為44歲。世界對應數值為1950年的24歲、2010年的29歲和2050年的36歲。就發展中地區,中位數年齡預期將從2010年的26歲升至2050年的35歲。

兩個人口因素可能導致了人口高齡化:壽命延長生育下降。老人延年益壽導致人口平均年齡增高。少生孩子導致年輕人數量降低。在這兩個因素中,生育減少是如今全球人口高齡化的主要致因。更具體講,在過去半個世紀裡總體生育率大幅下降是世界最已開發國家人口高齡化的主要原因。由於許多開發中國家正在經歷更加迅猛的生育轉型,其未來所遇到的人口高齡化問題將會比目前已開發國家的更加嚴峻。

未來三十年間,人口高齡化比率很可能會增加;不過,國家並不清楚老人們晚年活的健康與否。「疾病壓縮理論」認為老人殘疾不會多,但活得越久健康越差。另一觀點是「動態平衡」。有限的生命能否像某些研究人員認為的那樣會無限延續,這樣的信息對政府來說很關鍵。世界衛生組織的一系列家庭健康研究正在為所需健康和福祉尋找證據,包括如《世界健康調查》和全球高齡化與成人健康研究。這些調查在70個國家裡採訪了18歲以上308,000人,50歲以上81,000人。

喬治·李森主持的《全球高齡化調查》研究了晚年和退休時的態度、預期和行為等,訪問了24個國家40至80歲之間44,000人,發現許多人很清楚世界人口高齡化問題以及對自己和子女的影響。

而加拿大世界移民率最高,部分用於扼制人口高齡化。保守主義智庫C·D·豪研究所認為移民不是扼制人口高齡化的有效途徑。其他學者也得出類似結論。人口學家彼得·麥當勞和麗貝卡·基彭稱:「生育率進而跌至更替水平之下,甚至連人口零增長都需要增加每年淨移民水平來維持。」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高齡化的發生是由於醫療進步延長人類壽命以及同時間人們降低生育數量所造成的,講到這裡有些腦筋比較靈活的人會聯想到現在的人口問題與上世紀七零年代人口爆炸的危機似乎是息息相關的,因為當時人口大幅增加就是戰後嬰兒潮所造成的,然後當今人口老化也與這些戰後嬰兒潮世代老邁有關。

有些有心人士就利用上述之人口社會現象渲染這些戰後嬰兒潮世代如蝗蟲一般佔用並消耗戰後的社會資源,完全不給後代留資源,看似有道理,但這是全部的事實嗎?

高齡化社會的真實面貌

要談這個議題前,我們先來看現代老人學(英語:gerontology,也譯作老年學)對老人的定義:

老化泛指有機體一生中的所有變化。按其年齡,老人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 青老人(young-old):65~74歲
  • 中老人(old-old):75~84歲
  • 最老的人(oldest-old):85歲以上

由此可知現在的老人又可依年齡再劃分出不同的老年階段,十幾二十年前根本無此劃分,其實這某種程度上就揭示高齡化社會的細節。

raw-image
raw-image

上面貼出2017年之德國與去年台灣的人口金字塔,各位讀者請留意60至70歲以及90歲以上的人口長條圖,再將兩者比較即可看出高齡化的扶養照護問題絕非一般學術界所想得那麼簡單,魔鬼藏在細節裡,上述之60至70歲以及90歲以上的族群基本上互為親子關係,這就衍生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年輕老人照顧老老人。

年輕老人照顧老老人顧名思義就是60至70歲之子女照顧90歲以上的父母之情況,試想一個六七十歲的人本身也算老了,而且也往往已經退休只能打一些零工貼補家用,在這個情況下又要照顧更為年老的父母其壓力與負擔可想而知。

情況看起來似乎很不樂觀,那有什麼方法可以緩和這些人口問題所帶來的衝擊,我們下次再來聊與人口議題相關的爭論與其他話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政旺-avatar-img
2023/08/05
我透過統計資料呈現台灣高齡化的進程,歡迎一起參考。https://vocus.cc/article/64bf0e56fd897800019192d4
William Liou-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09
這點我下篇文章會提到當代退休制度的問題,最主要還是當時退休制度的設計是在人類壽命僅五六十歲的時代下去設計的,沒有料想到人類壽命變長
鬼撞墙-avatar-img
2022/11/09
不了解台湾的情况,就中国这边而言,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是一个类似于庞氏骗局的东西,所有政府才会那么害怕老龄化。但在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下,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权爱好者渲染的那么严重。因为农村户籍的老年人根本没有多少养老金,很多省份农村户籍老人只有每个月200元左右、聊胜于无的养老金。养老金不足的真正原因是最近几年经济下滑,年轻失业人口越来越多,因此缴纳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少。只是那些人权爱好者为了废除计生,故意对这个原因视而不见,简单地把年轻人等同于交养老保险的人。
avatar-img
William Liou的沙龍
44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William Lio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07
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
2025/01/07
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
2024/12/31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Thumbnail
2024/12/31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Thumbnail
2024/12/24
在伊比利半島發展出卡拉維爾帆船後,歐洲人終於開始將目光瞄向神秘的東方。 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
Thumbnail
2024/12/24
在伊比利半島發展出卡拉維爾帆船後,歐洲人終於開始將目光瞄向神秘的東方。 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65歲以上占人口比例如下 (各部門統計會有約1年的差距) 1994 年超過 7% 進入「高齡化社會」。 2017 年 2 月首度老年超過幼年人口,201
Thumbnail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65歲以上占人口比例如下 (各部門統計會有約1年的差距) 1994 年超過 7% 進入「高齡化社會」。 2017 年 2 月首度老年超過幼年人口,201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可能以為只發生在東亞國家和北歐國家,但近年來巴西、墨西哥和東南亞也在研究如何解決高齡化所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可能以為只發生在東亞國家和北歐國家,但近年來巴西、墨西哥和東南亞也在研究如何解決高齡化所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截至2021年底,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例為16.26%,持續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預測到2065年時,高齡人口比例將升高至38.5%,是目前全世界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
Thumbnail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截至2021年底,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例為16.26%,持續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預測到2065年時,高齡人口比例將升高至38.5%,是目前全世界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
Thumbnail
上週聊到了少子化的現象與成因,總體而言是社會趨向工商業化的必然現象,但工商業社會的人口問題其實只講了一半,本週要開始聊伴隨少子化而來的高齡化現象。 其實當今世界各國鼓勵生育的理由除了擔心未來勞動力不足外,更擔心未來的扶養比失調(勞動人口與幼年老年的人口比,即多少勞動人口供養一個不具勞動能力的人口),
Thumbnail
上週聊到了少子化的現象與成因,總體而言是社會趨向工商業化的必然現象,但工商業社會的人口問題其實只講了一半,本週要開始聊伴隨少子化而來的高齡化現象。 其實當今世界各國鼓勵生育的理由除了擔心未來勞動力不足外,更擔心未來的扶養比失調(勞動人口與幼年老年的人口比,即多少勞動人口供養一個不具勞動能力的人口),
Thumbnail
新聞報導:國人平均壽命已經超過80歲,台北市為全國最高壽命的都市達84.17歲,而最低壽命的台東縣也有76.64歲。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若與亞洲主要國家比較,我國老化的速度與世界各國比較,台灣呈現出人口加速老化驚人的現實狀況。
Thumbnail
新聞報導:國人平均壽命已經超過80歲,台北市為全國最高壽命的都市達84.17歲,而最低壽命的台東縣也有76.64歲。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若與亞洲主要國家比較,我國老化的速度與世界各國比較,台灣呈現出人口加速老化驚人的現實狀況。
Thumbnail
跨域、圖表閱讀統整反思力也是素養考題的重要型式,今天跟大家分享二個和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都有深刻相關的數據圖表~~ 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意思是每5個人中會有一位是65歲的長者,目前推估2050年會是老年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到時台灣社會大概將近每2個人就會有一位是65歲的長者。
Thumbnail
跨域、圖表閱讀統整反思力也是素養考題的重要型式,今天跟大家分享二個和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都有深刻相關的數據圖表~~ 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意思是每5個人中會有一位是65歲的長者,目前推估2050年會是老年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到時台灣社會大概將近每2個人就會有一位是65歲的長者。
Thumbnail
📷 從我家看台灣人口結構改變 民國39-54年2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大家回到家鄉,除了努力工作,就拼命生小孩。生育數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高峰,稱為戰後嬰兒潮,每年生40幾萬個新生兒:我爸有7個兄弟姊妹。 民國70年我弟弟出生時,每年新生兒已經降到30萬,每年少10萬的新生兒,幅度蠻大的。
Thumbnail
📷 從我家看台灣人口結構改變 民國39-54年2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大家回到家鄉,除了努力工作,就拼命生小孩。生育數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高峰,稱為戰後嬰兒潮,每年生40幾萬個新生兒:我爸有7個兄弟姊妹。 民國70年我弟弟出生時,每年新生兒已經降到30萬,每年少10萬的新生兒,幅度蠻大的。
Thumbnail
如果「健康是目的」,如果「時間(生命)是根本」,那就應該「把時間花在健康上」,議題應該轉換成「如何活躍老化」, 而不是「老化之後的退休、經濟、理財、保險」。
Thumbnail
如果「健康是目的」,如果「時間(生命)是根本」,那就應該「把時間花在健康上」,議題應該轉換成「如何活躍老化」, 而不是「老化之後的退休、經濟、理財、保險」。
Thumbnail
開學前1週 對一個國家而言,人口結構的發展有一定的模式,在亞洲,血緣的凝聚力尤其高,「家庭」是推動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之一;然而人口結構的變化,雖然不是不可預期,但是卻迅速而且沉默。
Thumbnail
開學前1週 對一個國家而言,人口結構的發展有一定的模式,在亞洲,血緣的凝聚力尤其高,「家庭」是推動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之一;然而人口結構的變化,雖然不是不可預期,但是卻迅速而且沉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