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冬,四時盡也。」人們說冬字從夂(音、義同"終"),從二"丶" 。)「夂」意為終止、到頭、到頂;「、」意爲入主、進駐。兩個「、」及一個「夊」各代表冬季的一個月,自下而上的三部分筆副分別代表太陽進駐冬季的第一個月(陽光照進室内的那一點)、進駐冬季的第二個月(陽光照進室内更靠裡邊的位置),以及冬季的終止月(第三個月,陽光照進室内最裡面的位置)。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裡,冬季是農閒時節,陽光與屋簷陰影是人們計時度日的工具(冬字的篆體,體現的就是陽光照射地面的情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準備冬眠。立冬表示冬季開始了,萬物要收藏以規避寒冷。《詩經》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禮記 月令》說立冬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天子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百姓冬天已經來了。《呂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日:『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在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的「雉」是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野雞在立冬后漸漸消失了,而海邊卻能看到外殼與野雞紋路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變成了大蛤。
《黃帝內經》中寫道:「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在冬季人應該早睡晚起,跟著太陽的時間生活,使得腎所藏的「志」,若伏若匿地有所收藏,自己的心志不要張揚、聲張,要避寒、尋求溫暖,不要讓皮膚老是接觸寒風,否則陽氣就被耗盡掉了,這就是「養藏之道」,如果逆反它,就會傷到腎,到了來年春天就會有肌肉萎縮、骨頭酸疼的毛病。
《易經》64卦中,有12個卦對應著十二個月,即十二消息卦。 其原理都是以卦象六爻框架的陰陽兩爻,代表天地之陰陽二氣,用陰陽二氣的升降次序來類比大自然的24節氣,每兩個節氣對應著一個卦象。
這12個卦分別為: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
在《易經》中,只有一個卦是純陽的,就是乾卦; 也只有一個卦是純陰的,就是坤卦。
乾卦是自動的、奮發的,是向外拓展的、創造的,而坤卦剛好相反,是內斂的、含蓄的,是收縮的、配合的。
2022年11月7日,節氣為立冬,對應的十二消息卦為坤卦。
坤卦是《易經》64卦的第2卦,上坤下坤,整個卦象,為陰極之時。 意味著正式進入千里冰封、萬裡雪飄的冬季,動植物逐漸蟄伏,以避寒潮和大幅度降溫,大地蕭索一片。對於人來說,處於坤的境
坤卦爻象以比喻現象,告訴我們該如何走好這一個卦。
「履霜堅冰至」。 見微知著,提前做出相應的準備。進入冬天萬物靜寂前,勞作之務農、漁、牧,都進入休息。人一舉一動變慢不只是因為冷還得要靜觀然後推想到未來的現象,像看到烏雲密布,得準備收衣,找好避雨之處;身體痠麻就要推想再發展下去可能的影響範圍,也就是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 受肝之邪”,是指肝病發展,病邪會侵犯脾臟(木剋土),治療應當先實脾氣,使脾氣旺而不受邪,以阻斷病邪的傳變。
所以立冬未見雪,當腳踩到霜的時候,就應該想到今年的冬天會很冷,提前就要做好相應的準備,不要到時候措手不及。天氣不會一下子冷到令人措手不及,在初冬的時候會霜降,就是警告我們天氣慢慢地冷了,該去做過冬的準備了。
同樣病的「發生與發現」也是如此,敏感觀察記錄自己的人,較有敏銳的覺知,可以早發現。曾聽一醫生說過,人體中的腫瘤一年長一公分算快的。所以五公分的腫瘤至少是五年前發生的,也就是被我們養了五年,不也說病也是養出來的?!
這告訴我們要見微知著,善於發現事物的“機”,也就微小的徵兆,及時採取應對的措施,或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坤是大地之卦也告訴我們「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做人若能知道自己的核心與堅守自然內方正,氣可如松柏氣直貫天地,當然對周遭人事,能如大地般能容寬大。
面對冷峻之冬才能歷練一個人的氣與節,沒有挫折病痛與苦難,怎見證自己的堅守與屹立之氣?!若能如此,即便是不熟習的環境,也不會有啥大閃失!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告訴我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語言可帶風向,謠言可動搖國本,甚至殺人於無形。孔子曰:此言箴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過,多事多患。平常都要慎言何況是形勢險峻的冬日,君不聞現在大國間都是用媒體政客噴口水再一些政論談話節目搞得像綜藝丑角般誇張,嘴巴不守好,從個人到國家都會危害甚至自亂陣腳!
顯然冬天教給我們的智慧比美美的春天多得多;就像我們的對手,透過各種手段,若我們沒被打倒,就是智慧功力又更上一層,甚而就是成長的肥料!疾病不也如此,若沒擊垮我們,一定就教會我們更有智慧地活著!
好友紅兄近日為病所苦,就以立冬,坤卦之教為他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