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v.s. 台灣:學術資源的差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德國的大學教育 & 學術圈和台灣比起來究竟差在哪裡?

以筆者就讀過的德國化學系而言,台德在學士、碩士、博士的制度上就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例如:德國的碩士論文只要寫五個月就結束了;德國博士班不用上課,且被當作一份工作(有些機構甚至會把就讀期間計入工作年資),沒有獎學金也一定會有薪資。

但讓初來乍到的筆者最震撼的,莫過於是德國的學術資源豐沛程度(口袋深度),是連台灣前段國立大學都未必比得上的。以下就先針對學術資源的部分,做一些統整和探討,提供有意前往德國深造的同學們參考:

raw-image

擁有好幾座系館

大學時期,因為念的只是私校,市中心的校地狹小,加上資源又幾乎挹注在醫學系,以至於連完整的系館都沒有;

所以初到德國念碩士時,讓我最震驚的莫過於他們不只有系館,甚至還有好幾棟。更扯的是,這些系館周遭還會留有一些空地,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再蓋一棟。

在我的德國大學母校裡,有機化學、無機/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各自有一棟完整、獨立的大樓,其佔有的校地幾乎就是台灣母校的大小。且這都還不包含大學附設醫院,或是其他連鎖研究機構優利胥(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馬普所(Max-Planck-Institute)等等的獨立研究機構的建物。

raw-image

當然,一間台灣排名勉強才有前十名的私校,自然無法和一個德國綜合/化學實力皆為前三的國立大學比較。不過,筆者曾長期和某台灣某國立前段大學有工作上的合作,但每每觀察其化學系的規模,雖有獨立系館,仍依然看不到德國大學的車尾燈。

個人的工作空間完整

系館多的好處,就是每個人可以有完整的工作空間。像在德國做碩士論文時,我就可以有一個很完整的hood (工作臺),完全不用跟任何人分享;

raw-image


若在台灣就是要擠來擠去,極端一點甚至還要排班分流。有時候上一個用完的人不整理,hood還會塞滿不知道是誰、是什麼的化合物和溶劑,就會滿肚子火,非常難做事。

即使實驗室已經擠到塞不下,多數台灣教授還是會盡最大可能,歡迎學生進入實驗室當免洗勞工;而我遇到的德國教授,只要實驗室位置不足就會果斷拒絕收人,而不會去委屈已經有工作檯的學生分出自己的空間。而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他人分享hood其實一定會降低共用者的工作效率

空間小的還有一個最大壞處,就是台灣多數實驗室根本難以遵守環安的規定,像是室內走道會被人或物給塞住而無法通行,揮發性廢液還要以很危險的方式堆疊或佔放在人來人往的走廊。

不會把實驗安全節省掉

口袋深的一個優點,就是在德國可以使用很多耗材。雖然筆者有時候也覺得這讓德國人變得有點揮霍,像是玻璃滴管、Vial瓶等等常常都只用一次就馬上丟,連橡膠手套有時也只戴個幾分鐘就進垃圾桶。

另一方面,為了節約稀少的研究經費,很多台灣教授會從一些瑣碎的小處來減少浪費,但我覺得這些節省有時候反而讓操作實驗的學生陷入危險,例如:不提供學生橡膠手套(或是提供劣質、不合環安規定的),或是倡導塑膠針頭/針筒反覆使用。但對於一個長期操作危險試劑的人,這些幾乎是叫他們用生命做實驗。以上的例子不是憑空想像,而是真實發生過在台灣的大學實驗室。

沒有研究以外的干擾

當樣品需要測NMR或GC-MS等,德國大學有經費可以聘請一個以上的高級專人操作貴儀。大大節省許多瑣碎的『勞動型工作』,讓學生能專心在研究和實驗等『思考型工作』

筆者之前待過的有機所就有兩到三位技工負責測NMR,後來轉到藥化所,同樣也有兩人負責測圖,其中一位甚至有博士學位,可稱為是NMR專家。

在台灣,凡事就得自己來,有時為了搶使用時間,不同實驗室還會互相黑特。甚至為了測圖,還要親身處理繁瑣的行政手續,像是台灣基礎研究核心設施的系統設計就很讓人匪夷所思。

自己要測圖也就算了,甚至連儀器的使用費都要下放給研究生處理。因實驗室制度不同,有時候研究生都還要自己先墊錢,帳目小到幾百塊甚至數千塊都有。只要有糊塗蟲忘記繳錢,整個實驗室的帳號就被鎖。每天光是被這些雜事搞來搞去都飽了,還做什麼研究?

raw-image

碩博士生值得基本的待遇

經費少的另一個致命缺點,就是台灣碩博士生的待遇普遍極差。朋友親身經歷,台大教授發給身為博士生的他一個月才八千塊的薪水,還硬是留了他七年;

在德國念博士就是一份工作且至少是半薪起跳(稅後大約實拿1300 歐元,約台幣四萬塊),好一點可能有65%薪水,比較少人念的科系像是數學系或電腦資訊相關系所還,還可能拿到全薪。

台灣碩博生工作量都已經和正職員工差不多,但薪水卻卻往往比一個超商店員還不如,還得看教授的大發慈悲才能拿錢,這樣的學界誰會想待?當學術圈的總是喊沒學生時,何不反思,究竟給過這些幫你們辛苦發paper的學生什麼合理的待遇?

台灣政府長期漠視這一塊,總是期望大家都能作功德,好不容易養起來的人才不是被台積電吸收變成工具人,或是乾脆頭也不回地出走國外,國內學術研究每況愈下等惡性循環也都是可預期的。

補充:政府目前已可提供每年約三百名博士生獎學金,且和教授的研究經費脫鉤。另外,還有能夠出國的千里馬計畫等等。惟是否能夠續辦,並擴大受獎人數還有待觀察。(相關報導:科技部留才!600博士生 將可月領3到5萬獎學金看壞博士就業行情? 最需要博士的產業找不到博士生

但筆者認為,台灣政府執行這個計畫的思維,還始終將博士生當作學生,拿的是獎學金;而不像德國是將博士生當作員工,發的是薪水,甚至有的還會計入工作年資政府僅只是發錢,卻沒有重新定義博士生在台灣的角色,其背後很多文化、制度性的問題懸而未決,像是:會不會因為收錢而更加合理化博士生缺乏效率的過勞?

科學研究與國家口袋的深淺

其實,以上諸多比較,對台灣其實未必公平。畢竟,大概只有德國一個邦大小的台灣(國土面積也約等同荷蘭)和德國在國家量體上面,並不相同。

如果台灣有足夠的大的土地,那工作空間狹小所造成潛在的環、工安問題或許能獲得改善;如果可以投入更多的資金,碩士生、博士生能得到更直接的金錢獎勵。

至少,能小可擺脫這個短視近利社會對於『博士無用』的污名,或讓更多碩士生願意留在學術圈深造成為博士,未來也能更好地貢獻業界,而不是學非所長地成為台積電的操作員。

然而,台灣投入在科研的經費真的有那麼少嗎?下表提供2021年各個國家經費(預估)的比較:

raw-image

連結中可發現,台灣投入的資金雖然不如德國(第4名)、日本(第3名)、韓國(第6名,2019年實際排名),但位在第12名的台灣,其實在世界上也不算太差,甚至贏過荷蘭(第16名)。就算計入英語系國家的學術霸權,台灣政府開落去的這些經費為何沒有反饋在科研學術的成就之上

本文在蒐集資料之初,其實單純認為問題就是台灣又老又窮,但看到這樣的統計,也讓我反思,除了經費之外,台灣的學術環境在制度和文化面,一定還有很多需要改善

學術界/高教界的聲音,多半是來自已經取得一定社會地位和發言權的教授階層,主題總是在探討經費不足、經費核發制度有問題、科技部審查機制殺雞取卵等等,卻幾乎沒有人在探討台灣最基層、生產paper主力的碩士生、博士生,沒有合理酬償機制、沒有法規防止教授濫權(扣留學位等等)。以上其實也正是筆者為何打定主意,從碩士開始就不再台灣升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若未來政府只是一味地扔錢、只看到教授的意見,卻不願意解決基層、社會文化性的問題,那也只是浪費錢又看不到任何實質成果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故鄉留學生
47會員
54內容數
關於台灣文化,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保留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文化精隨』、『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台灣沒有文化』等等,真的是這樣嗎?面對中國不間斷地文化統戰,許多台派並不是特別關心文化這一塊;或是就算關心了,也鮮少有人能提出『跳脫中華』的論述系統。這裡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台派一個思考自身文化窗口。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幾天的新聞話題討論到台灣是否應該像是歐美開放修課型碩士的學程,也就是說讓碩士生不用寫論文甚至也不需要做專題或者實驗就能拿到畢業證書,我在去年剛從美國化學工程的博士班畢業並且工作將滿一年,我想試著用自身的經驗來探討這個話題。
Thumbnail
這幾天的新聞話題討論到台灣是否應該像是歐美開放修課型碩士的學程,也就是說讓碩士生不用寫論文甚至也不需要做專題或者實驗就能拿到畢業證書,我在去年剛從美國化學工程的博士班畢業並且工作將滿一年,我想試著用自身的經驗來探討這個話題。
Thumbnail
2013年開始的某一天晚上,跟幾個朋友出去聚餐。可能是工作上的壓力,也可能是幾杯啤酒下肚,突然內心一陣苦澀,收不住口的瘋狂抱怨:我真的很想出國去讀個博士班,可是我要怎麼去!英國讀書好貴,又沒有獎學金!我要工作到何年何月啊! 某位朋友看著我一陣之後,突然問我:你一定要去英國嗎?我說:我現在對於讀書的
Thumbnail
2013年開始的某一天晚上,跟幾個朋友出去聚餐。可能是工作上的壓力,也可能是幾杯啤酒下肚,突然內心一陣苦澀,收不住口的瘋狂抱怨:我真的很想出國去讀個博士班,可是我要怎麼去!英國讀書好貴,又沒有獎學金!我要工作到何年何月啊! 某位朋友看著我一陣之後,突然問我:你一定要去英國嗎?我說:我現在對於讀書的
Thumbnail
不知不覺就讀研究所也快滿兩年,身邊碩二的同學也被迫要開始思考畢業後的下一步。 誠如我在國考系列文章中提到,許多人唸研究所的最大動機是延後做決定的時點,包含當年大五的我(雖然後來沒考上)。與其說這是不負責任,我更傾向認為是整體教育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Thumbnail
不知不覺就讀研究所也快滿兩年,身邊碩二的同學也被迫要開始思考畢業後的下一步。 誠如我在國考系列文章中提到,許多人唸研究所的最大動機是延後做決定的時點,包含當年大五的我(雖然後來沒考上)。與其說這是不負責任,我更傾向認為是整體教育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Thumbnail
以平均薪資來看,在德國理工科碩士畢業與博士畢業的薪水可以相差24%左右,到底為甚麼公司願意支付這麼高的薪水呢?博士期間又會學到什麼呢?有興趣的話,歡迎繼續看下去! 以理工背景來說,碩士與博士學位的薪水可以相差到24%左右(稅前年薪) 就讀博士期間培養的技能不只在學術上被看重,在企業也被認可 德國發達
Thumbnail
以平均薪資來看,在德國理工科碩士畢業與博士畢業的薪水可以相差24%左右,到底為甚麼公司願意支付這麼高的薪水呢?博士期間又會學到什麼呢?有興趣的話,歡迎繼續看下去! 以理工背景來說,碩士與博士學位的薪水可以相差到24%左右(稅前年薪) 就讀博士期間培養的技能不只在學術上被看重,在企業也被認可 德國發達
Thumbnail
前幾天手機裡面跳出了一則報導,寫到日本的大學升學率只有48%,在OECD國家當中,位於墊底的位子。而報導的標題特別強調日本的大學升學率比韓國還要低,在什麼都絕對不想輸韓國的日本,這個標題真是引人注目。 台灣及日本的大學升學率相差近4成 從日本動漫、日劇裡面也可以發現,高中生在填「進路調查」的時候,確
Thumbnail
前幾天手機裡面跳出了一則報導,寫到日本的大學升學率只有48%,在OECD國家當中,位於墊底的位子。而報導的標題特別強調日本的大學升學率比韓國還要低,在什麼都絕對不想輸韓國的日本,這個標題真是引人注目。 台灣及日本的大學升學率相差近4成 從日本動漫、日劇裡面也可以發現,高中生在填「進路調查」的時候,確
Thumbnail
大學,可以是一個學術殿堂、打造夢想的地方。但我們都知道大學的花費並不斐,對於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而言,經濟壓力必然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然而反過來看,既然大學的花費不斐,那該如何讀出回本甚至千萬價值呢?自身除了畢業後領一個畢業學位之外,我還有哪些與別人不同? 而以上這些都是當時自己大學開學時問自己的問題
Thumbnail
大學,可以是一個學術殿堂、打造夢想的地方。但我們都知道大學的花費並不斐,對於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而言,經濟壓力必然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然而反過來看,既然大學的花費不斐,那該如何讀出回本甚至千萬價值呢?自身除了畢業後領一個畢業學位之外,我還有哪些與別人不同? 而以上這些都是當時自己大學開學時問自己的問題
Thumbnail
為什麼想要到德國留學? 這是很多人,也是筆者不斷捫心自省的問題。 印象中,德國很進步,所以逐家才會想要去那樣的國家生活、留學、甚至工作。 但是,具體進步在哪裡呢?恐怕多數人舉不出太多實際的細節和例子。 所以,本文就將筆者家己在德國學術圈的親身經驗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為什麼想要到德國留學? 這是很多人,也是筆者不斷捫心自省的問題。 印象中,德國很進步,所以逐家才會想要去那樣的國家生活、留學、甚至工作。 但是,具體進步在哪裡呢?恐怕多數人舉不出太多實際的細節和例子。 所以,本文就將筆者家己在德國學術圈的親身經驗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想到來德國念書,很多人直覺聯想到工科、數理科系,也因此,當初決定來德國進修設計領域的我,幾乎找不到相關經驗分享。最後一路獨自走完漫長申請之路,並且很幸運可以在這裡分享成功的經驗。 選擇到德國留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原因,我可以確定的是,它比英美國家的申請更繁瑣、更複雜。
Thumbnail
想到來德國念書,很多人直覺聯想到工科、數理科系,也因此,當初決定來德國進修設計領域的我,幾乎找不到相關經驗分享。最後一路獨自走完漫長申請之路,並且很幸運可以在這裡分享成功的經驗。 選擇到德國留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原因,我可以確定的是,它比英美國家的申請更繁瑣、更複雜。
Thumbnail
多數人認為,大學是通才教育,研究所是菁英教育,可惜那是歐美的情況。
Thumbnail
多數人認為,大學是通才教育,研究所是菁英教育,可惜那是歐美的情況。
Thumbnail
嗨!我是T。目前在德國北部就讀博士班。在德國的博士班學制基本上是三年為基準,但進入到第四年或是第五年也是可能發生的事。在德國所謂唸博士班是工作的一種,是有給薪,同時也要繳稅的;而我在德國主要的收入來源是來自DAAD獎學金。在我碩士畢業之後,歷經了一年的準備和申請,就來到德國參與這裡的工作團隊,做海洋
Thumbnail
嗨!我是T。目前在德國北部就讀博士班。在德國的博士班學制基本上是三年為基準,但進入到第四年或是第五年也是可能發生的事。在德國所謂唸博士班是工作的一種,是有給薪,同時也要繳稅的;而我在德國主要的收入來源是來自DAAD獎學金。在我碩士畢業之後,歷經了一年的準備和申請,就來到德國參與這裡的工作團隊,做海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