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報升級,更多圖文版!
【展現】
肢體藝術的發揮
【強弱】
手指的聲音
初學者看到樂譜時難免會產生一個疑問,「奇怪~明明這兩個拍子跟音階完全一樣,為何使用的指法不同啊」,這就是所謂的指法的派別。對於指法的派別我有不同的解讀,對於不了解樂器的人來說指法是種手指頭的運用與展現,肢體的發揮如何讓觀眾看起來符合曲風與看起來流暢,其二的解讀是每個指頭帶出的聲音與發揮都有不同的效果,而要如何發揮也是個有趣的課題。
在我嘗試的過程中,如果不仔細聽好像也沒特別的感受,在老師的認知裡面這就是所謂的指法的派別,如果閱讀的譜不足很難一眼看出這是哪種派別的樂譜,該使用如何做到指法的運用與樂曲的表達方式。
為了符合曲子的原創表達,使用相對應的派別作為指法的練習《延伸閱讀:為什麼這樣彈》,曲子的演繹也不是那麼的制式化,非要按照某些規則或是某些方法進行,音樂藝術是擁有彈性的,有趣的是因為表演者對於曲子的解讀不同,在演繹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味道產生。
當老師告訴學生這首曲子是什麼派別時,目的是讓學生可以更快的了解主要的「曲風」為何,掌握住曲子的風格後可以很快的抓住特色而進入曲子的帶給演繹者或是聽者的感覺,另一個可以快速掌握的是「指法」、「節奏」不同的派別在指法的運用上也有其特色在,節奏上的掌握如果快速就免去很多做功課與斷句強弱的掌握。
【記憶力】
肌肉記憶、腦部記憶
【聲音】
不是背樂譜,是記住聲音
很佩服表演藝術者的記憶力,總覺得很多東西都能夠深深的落印在他們的腦袋中,在觀眾的面前可以非常生動的演繹出練習的成果、藝術的作品。在音樂的道路上也是需要擁有很多很多的記憶力,包含肢體的肌肉記憶、演繹的頭腦記憶等等,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在舞台上完美無瑕的表演是需要花費多少的精神與體力做足準備,準備的過程不是單純的做著重複性的事情而已,還會有許多關卡需要被突破。
表演的內容需要塞進大腦中,我在背譜時習慣邊彈奏邊唱,同時滿足於肌肉記憶以及腦部記憶,讓整首曲子能夠完整地在腦海中呈現,過去我也曾經把不同部分分開背,當要把這些組合起來時又要再多背一次。
在重奏的演奏時,如果只習慣一個人的練習很容易在演出時產生慌亂,在練習時盡可能地找小夥伴共同練習是很重要的,無論是相同樂器亦或不同的樂器共同演出,除了彼此的默契搭配之外還要習慣彼此的「聲音」,背譜時不單只是背好自己的譜,也要記住彼此的聲音是要如何展現,記住彼此的存在才能算是完整的把譜記住。
曾經也想過一個人練習就好,心想:反正有節拍器、反正有老師的提醒、反正……應該足夠了吧,但真實在上場的過程中即使是一來一往很單一的進行演奏,也會因為很多外在因素而漏接了對手給予的訊號,尤其是表演的當下有著許多無法預期的狀況發生,避免這種情形的不二法門應該是能把譜到背如流吧!
【熟捻】
速度與熟捻度
【積非成是】
一昧的追求是對的嗎?
在背譜的時候偶爾會發現,怎麼練習的時候沒發現的問題,例如:拍子、指法、伴奏……,在熟記譜之後原本囫圇吞棗的部分會被凸顯出來,就需要再進一步地進行修正與調整,調整的過程中會產生質疑,「積非成是」的過程中都沒發現自己哪裡有問題,反而是修正後的懷疑,是個很有趣的反應。
調整的過程或許有些痛苦,但也不能放任繼續「積非成是」,這時耐下性子慢慢地重新找到問題後,思考自己所質疑的問題,質疑拍子就將拍子畫上、對整齊、質疑指法就將指法看清楚重新適應、質疑伴奏就將主音與伴奏調整好,著急只是放任「積非成是」繼續橫行霸道而已。
使用不同速度演繹,即使是有將強弱做到一樣帶給曲子的味道也大有不同,這也是為何都會在樂譜上加註速度,在準備表演時會高於加註的速度作為標準,速度的進步也隱喻了對曲子的熟捻度,熟捻度越高速度自然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標準。
除了速度的要求,不僅是對於曲子的表達方式,曲子強弱的呈現也是對於展現曲子味道很重要的關鍵,速度加快在觀眾看起來是充滿技巧的,但也會因為速度而忽略了很多細節,一昧地追求速度達到樂譜上加註的速度,不見得就能呈現原有曲子該有的味道。
💡 本周思考:
160、170的速度當然不難,但那叫蒼蠅,不是野蜂。能在200以上速度並保證清晰度的,才算得上頂尖的技術。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mjz95q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