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釀影評|鑿光之旅──2022 金馬影展奈派克獎入選電影短評

2022/11/16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獨裁的豢養》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何謂亞洲?歷經過殖民、列強欺壓、威權統治以及共產紅潮的亞洲諸國,就算經濟皆都起飛,對於身份認同這一件事,依然感到迷惘。遭受侵略、剝奪的人們,該如何在過去缺席的情況下,重新定奪未來?
於是,亞洲電影跟歐美電影不一樣的是,它們不僅奔向娛樂、議題,還要回過頭拾起自己,而這亦是西方作品難以介入、跨足之處。也因此,亞洲電影需要被看到,不光是因為地緣性、種族情懷,更因為它們蘊含了當代主流電影所沒有的認同路徑。
在臺灣,台北金馬影展跟亞洲電影促進聯盟合作多年,每年展期,都會藉由頒發奈派克獎(NETPAC)提升亞洲電影的聲量與曝光。甚者,自主創立亞洲電影觀察團,年年召喚來自各地的影癡,口味刁鑽,卻又懂得擁抱風格,一同選出當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好讓充滿能動性的新銳亞洲電影,得以借力從各種圍城中,稍稍殺出一片新天地!
筆者本次有幸加入第八屆亞洲電影觀察團,並且搶先觀看了奈派克獎的入圍作品,總共十部電影,可說是各有特色:抑鬱、詭異、幽冷、溫暖、詩意,甚至是戲謔。接下來,則依序撰文分享一段段觀影旅程,或許崎嶇,也或許令人心醉神迷。
《獨裁的豢養》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獨裁的豢養》| Autobiography
整部電影猶如銜尾蛇一般,穩健展現權力的再製與循環。對於出身寒門的主角來說,作為一個懵懂的少年,權力代表的正是自由。可是,所謂權力,來自於暴力,原以為的自由,更是沾滿了血跡。也因此,主角一度卡在微妙的位置,雖然嚮往權力,卻又對權力所引發的暴虐感到驚恐與愧疚。
回到嚮往權力這點,電影亦透過主角衣裝的改變(換上軍裝),具體呼應情緒、自我認同的轉變,這也不禁使人好奇:威權性格、姿態是因應環境、教育與學習而來?或是先於一切的人類本性,只需少許的刺激,隨即就會沿著空隙,茁壯成林?
當然,無論是威權或是暴力,背後的本質即在控制,片中的洩憤、貶低、羞辱,不過是延伸出來的枝蔓,用來鞏固地位。故此,將軍之所以取代兒時玩伴,擅自成為少年的父親,實非要彌補遺憾,更不是情投意合,那些溫情喊話、觸碰、凝視以及軟禁,終究是不脫權力渴望,皆是為了佔有,無比溫柔同時無比蠻橫,鑲滿著宣示意味。由此可知,電影血淋淋彰顯階級的影響力:唯有優越之人,才有辦法決定要溫柔還是暴虐,甚至得以決定他人應該生氣,或是羞愧。
最終,作品走向嘲諷式結局,少年的反抗看似在贖罪、復仇,卻又創造另一種墜落,非但未能實現逃離的初衷,甚至依然深陷將軍的陰霾。畢竟,少年擁有的豐盛,全是將軍的遺產,由裡到外,猶如詛咒一般的繼承,緊緊捆縛著他。只不過,權力的美好,照樣令人上癮,一步步勸誘少年把自己活成將軍(父親)。
總體來講,《獨裁的豢養》屬於設計縝密之作,畫面乾淨、符號工整,並且不忘扣合印尼的國族處境,自殖民時代開始,歷經內亂、軍權政府,導致人民對於權威者產生矛盾情結,既是崇拜,又是恐懼。美中不足的是,劇情轉折過於理所當然,少了一些驚喜,後段的節奏也稍嫌笨重,無法形成迅猛後勁。然而,以上不過是雞蛋裡挑骨頭,雖為新導演之作,《獨裁的豢養》仍舊未見任何一絲慌亂,完善而穩重。
《沒有角色的男人》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沒有角色的男人》| Roleless
失重、歸返,然後再度逃匿。本作圍繞著「記憶」去設計所有的情節,一層扣一層。身為臨時演員的主角,雖然演技純熟,卻總是扮演龍套角色,撇開整體性不講,單看臨演片段,張力十足,令人緊繃的配樂加上一顆顆死亡特寫,屢屢呼應主角本人的空洞。然而,下戲之後的主角,並沒有因此不再扮演,為了所愛之人的幸福,也為了防止崩潰,他割棄自己的過去、身份,以及與其相關的羈絆,狠心貫徹活成孤島這一件事。
想當然,「埋葬自我」表面上看似毀滅一切,卻也促使生命延續,形成所謂「非生非死」的存活之姿,渾沌而弔詭,隱隱扣回不斷在生死之間徘徊的臨演日常。以此得證:主角的空洞,來自於他的選擇──唯有赴死,才能一次次重生,唯有成為他者的容器,才好掩藏禁忌的甜蜜。
對於男主角而言,身處在狹隘的倫理道德中,與其保持清明忍受良知拷問,不如將記憶磨平,竄改成一片空蕩荒原,如此一來,無論是多扭曲的情愫,皆能放膽奔馳。是故,就算迂迴、見不得光,失去同樣栽植出另一種擁有。
片末,隨著晨光升起,臉上那一抹淺淺微笑,輕巧撕開主角的偽裝,自始至終,失憶不過就是一種逃避,好以甩脫內心的徬徨、軟弱,還有悸動。
綜合來談,《沒有角色的男人》在老套的主題上,放入適當的新意,尤其是將創傷、失憶與臨演揉合在一起,恰恰避免設定流於狗血。後段融入公路尋根之旅的嘗試,更體現記憶之於自我認同的不可切割性。另外,利用鮮活的戲中戲,去對照黯淡的日常,如此手法,亦成功塑造頹廢氛圍。遺憾的是,經由身體慣性召回記憶,雖然合理,卻未必能夠說服每個人,倘若缺少相近的感官經驗,勢必無法共感那一份惆悵。
《海鷗來過的房間》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海鷗來過的房間》| Kissing the Ground You Walked On
若以題幹來説,《海鷗來過的房間》跟《沒有角色的男人》非常相似,旨在探討人的真實,以及深受壓抑的渴望,如何在廣袤的虛構世界中,偷偷鑿出喘息的空間。湊巧的是,兩部電影的主角,雙雙都在扮演,前者假裝自己是一個異性戀,後者則是假裝自己失憶,彷彿將自己塞入另一身皮囊,就能甩開暗自流竄的情愫。然而,在認同的迴廊中,無論是《沒有角色的男人》的臨演,或是《海鷗來過的房間》的書寫,他們不斷拋擲、撕裂自己,卻又不斷地將內心感受給投射進去。換言之,原以為的遁逃、掙扎,其實讓他們更加貼近自己。
也因此,長短不一的故事,既為囚禁自我的牢房,亦為放牧情感的草原。有意思的是,前述的矛盾,不只作為《海鷗來過的房間》的主軸,也正巧呼應創作的本質:混沌而真摯,往往離不開無法化解的躁動。
綜觀本次十部入圍作品,《海鷗來過的房間》顯然相對詩意,經常透過剪輯、符號、字卡與留白,刻意模糊角色、虛實之間的疆界,再以沈穩的攝影技法,細膩捕捉光影漣漪,然後徐徐烘托朦朧的質感。
《海鷗來過的房間》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可惜的是,電影情節雖然不至於艱澀難懂,但隱晦的劇情發展,加上不斷互文契訶夫的《海鷗》,甚至是仰賴,卻又沒有想辦法降低閱聽門檻,除非具備先備知識,否則很難領會許多內涵及其中的連繫,而這無疑將觀眾推遠。甚者,有些時候,引用的段落本意跟電影主軸並不一致,無法輝映彼此,非但沒有創造對話,亦沒有拓寬視角。到頭來,將《海鷗》切得七零八落,本該加分的互文,看在他人眼中,反倒像是冗贅的堆砌。一來一往,當手法不被理解,意象再美,也都是徒勞,早在綻放之前,就已迎來它的凋零。
除此之外,關於直面自我的最終轉折,不僅過於內斂,少了爆發力,更還極為突兀。舉例來說:手淫取代性愛,確實頗有巧思,可是主角何以能夠卸下武裝?況且,手淫的動機,也未妥善鋪陳。綜此,理應勾起情緒的高潮,反而蒼白。
整體而言,《海鷗來過的房間》深具野心、風格,企圖藉由後設的口吻,一步步挖掘角色的真實與自我。視覺美學上,則是瑰麗且靜謐,令人沉醉。只不過回到執行面,仍舊還有需要打磨之處,好比該如何組成流暢、深邃,並且致命的敘事結構,即為本作的臨門一腳。
《窄路微塵》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窄路微塵》| The Narrow Road
交錯比對其他入圍電影,《窄路微塵》可說是最為親民之作,十分好入口,即使聚焦於疫情、底層階級,從頭貫徹到尾的溫情主義,仍舊確保觀眾能夠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救贖。不過,這是優點亦是缺陷。例如天性善良、老實的男主角,即暖心到無比虛假,猶如童話世界中的白馬王子,一肩扛起責任,不求回報,只求對方過得幸福,明顯太過理想化,並且承襲了過時的大男人主義,迂腐而乏味。
然而,除了男主角讓人感到不以為然,女主角的人物弧線,同樣令人不快,甚至心生厭惡。身為年輕媽媽,女主角不夠成熟,合情合理,但拖沓、狹窄的成長之路,如同一場耐心考驗,不斷地試探觀眾的底線。明明只是格局單純的洗心革面:不再偷竊,卻整整走了兩個小時,反反覆覆,耗盡觀眾的同情之外,亦讓角色層次變得單薄。
可惜的是,就算把討論切向議題,相似的缺點,依然存在。就主題,疫情不只是時代背景,還以通俗作品中,相較少見的消毒人員作為關懷對象。但是所謂關懷,又僅停留在如何完成工作,那些不可避免的死亡、無望感,全都速速帶過,好似在害怕:觸碰到悲苦之情,就會嚇跑觀眾。也就是說,特殊的職業背景,可有可無,只為強調人物的辛苦與卑微,而非人生閱歷上的遼闊,萬分浪費。
《窄路微塵》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於是,電影的暖,流於表面。膚淺的人物設定,更催生出觀眾與角色之間的隔閡感,導致溫馨的情節發展,難以沁入心脾。當然,《窄路微塵》絕非一無是處,至少劇情事件完好收束,但那不過是達到最為基礎的門檻:說完故事,至於有何感悟、體會或是表態?全數交由觀者自行延伸。
況且,故事圓滿,隨即等同好電影嗎?倒也不是。故此,回到劇情收束完整這一點,雖然那足以視為優勢,依舊不足以作為亮點。整體來說,單就出發點,《窄路微塵》用意良善,但拍攝成品過於呆板,使得電影只剩溫情,沒有觀點,又不打算揭露不為人知的日常樣態,頻頻把路走窄,再加上令人煩躁的角色特質與發展,電影數度陷入尷尬的局面:溫馨,可是不討喜,淪為自溺。
《私密背叛》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私密背叛》| Jeong-sun
每當談到私密影片外流,人們的腦海總是會自動浮現:外貌姣好、妙齡女子,又或是傻女孩等關鍵字。可是,遭逢性創傷這件事,並不會侷限於特定年齡區間,當人們以外在條件去假設,必然會遺漏掉不符合傳統審美觀的中年婦女。甚或,誤判婦女絕對要比少女來得堅強,進而忽略了長者的尊嚴,反而會觸發更為複雜的羞恥、無力。
依此來說,《私密背叛》所提供的影像故事,可謂意義深遠,難得並且可貴,開拓出一條罕見的關注途徑。
聚焦女主角本身,作為一個長輩、工廠女工,她有她的白目:貧嘴、頂撞,然後還會酸言酸語。可想而知,私密影片的散播,對於男性員工來說無非是為了嘲弄,但對於年輕的女性後輩來講,散播則是要宣洩平時的不滿。換言之,女主角並非一個完美受害者,處境固然令人同情,卻不見得純潔無暇,而這自然賦予好事者歸因的捷徑:罪有應得,即使當中存在著邏輯謬誤,仍舊可以收買人心。畢竟,將所有的過錯歸咎於個體,實在太過誘人,如此一來漠視一切的旁觀者,又或是推波助瀾的共犯結構,輕易就能撇清責任。
當然,私密影片之所以外傳,起因於中年男子的自尊危機。身處在強調權威、成就的韓國社會,年屆不惑的大叔,無車無房,也沒有完滿的家庭,龜縮在骯髒且擁擠的旅店中苟且度日,職場上的位階低下、態度卑微,還時常遭到年輕人數落。爾後,面對那一份空虛,莽撞而愚昧的他選擇了最自私,卻也最熟悉的解方:擅自踐踏伴侶的信任,只求獲得他人的認可、地位的提升,以及價值感的填補。
到頭來,男主角不僅利用女主角消解肉身慾望,更還將她扭曲成召喚自尊的祭品。
《私密背叛》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為此,重點始終不在受害者的形貌,抑或是怎麼會犯傻,而是加害者本人,何以得靠侵犯他人的隱私與自主,才能建立價值感?還有整個社會,為何允許如此荒唐的自我實現路徑?由此可知,電影利用脈絡鋪陳,一幕幕將私密影片外流的成因,上升到社群關係,而不只是畫地自限在親密關係中,甚至觸及到陽剛主義的追逐,藉此點題「個人即政治」的宗旨,清楚例證了個體的受迫,正是來自於體制的腐壞。
除此之外,母女之間的糾葛,亦為一大看點。尤其是母女爭執一段,犀利闡明家人的捍衛過於獨斷,形同一種令人窒息的勒索,促使本就驚惶、迷茫的受害者,遲遲長不出名為倖存者的羽翼,一再陷入失能的泥沼中。
宏觀來看,單以奈派克獎入圍作品,《私密背叛》無疑相對寫實,甚少符號、象徵。儘管如此,電影決心依舊不減,一步一腳印:純粹、清晰,同時寓意悠遠。好比片尾的發狂,恰恰暗諷受害者要不是選擇忍氣吞聲、假裝沒事,要不就是遭到社會流放,然後化身成厲鬼,試以血淚控告滿腔的委屈,因而達到某種程度的結構顛覆。
承上所述,電影一方面留有辯證的腹地,另一方面不忘接地氣,確保觀眾都能跟上討論,可說是在「議題闡述」以及「觀影體驗」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
本作唯二的缺憾,則在節奏鋪排上。首先,為了詳述交代男女主角的性格、處境,前半段的劇情冗長且瑣碎,容易讓人分神。接著,劇情收尾時,借助駕駛車輛的象徵意涵去指出女主角的主體性奪回,不夠俐落之外,也顯得老套,假如能結束在工廠發狂一幕,想必更為暢快!話雖如此,就整體執行,《私密背叛》無疑成熟,未見一絲新導演可能會有的稚氣,令人驚艷。
《花路阿朱媽》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花路阿朱媽》| Ajoomma
有別於其他入圍作品,雖然有塞入議題性,但《花路阿朱媽》更偏向是一部闔家觀賞的詼諧電影。想當然,一部電影放入喜劇元素,絕非罪過,只要適當處理,幽默同樣得以促成多種享受、火花。本片的致命缺點,主要在於漫不經心。
簡而言之,作為非典型公路電影,《花路阿朱媽》設計鬆散,觀眾對於女主角的理解相當淺薄。何謂華人母親?在描繪輪廓時,電影不該僅僅著墨於喜歡韓劇、愛嘮叨、炫耀兒子這幾點毫無個性的普同原則,更得去細細刻劃身為獨居婦女的落寞、徬徨與倔強,尤其作品最後又選擇以母子關係作結。可是,我們非但不了解兒子,更不明白母親的心境,是要怎麼貼近其中的疏離與修復?
再者,導遊作為重要配角,其人物曲線,粗糙且敷衍,部分伏筆沒有收回之外,後續的成長亦顯得十分倉促,彷彿只是為了要佐證:女主角的話語,具備實際影響力,而這無疑是非常工具化的操作。拉回男女主角,雙方的相遇起於意外,但是這一份得來不易的緣份,也僅僅止於認識,而非相知,遑論公路電影常見的視野轉移,照樣未見。也因此,電影就像是走馬看花一般,匆匆推進劇情,卻忘了停下來思索,為何前進?甚者,意料之外的繞路,又想凸顯什麼樣的體悟?皆都缺乏足夠的描述,導致電影經不起咀嚼。
尷尬的是,雖然說電影逗趣、輕鬆,卻不見得幽默,端看觀者的電波是否匹配。若能正中口味,陶醉在溫馨的體驗中,所謂缺陷,也不過是無傷大雅的瑕疵。反之,對不上頻率,電影就會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不夠豐富,又不夠愉悅,定位曖昧。另外,後段的同志議題,或許無意,但佈局不夠完備之下,難免引發質疑,甚至令人感到消費。
綜上所述,即使《花路阿朱媽》通俗有趣、畫面潔淨,並且嘗試顛覆既有模式,回到敘事,仍舊力有未逮,難以串連出立體的公路之旅。
《阿諾是個模範生》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阿諾是個模範生》| Arnold Is A Model Student
往往,以議題為重的電影,比如前述提到的《私密背叛》、《獨裁的豢養》,經常會以嚴肅、冷冽的基調去構築脈絡,但《阿諾是個模範生》另闢風格:戲謔嘲諷掌權當局,可是又不會放飛自我,謹記貼合著主角阿諾的心情去取徑,再交錯抽離,甚至是碎裂的敘事格式,堆疊出一部活潑、古怪,並且厚實的作品。
單看形式,《花路阿朱媽》與《阿諾是個模範生》的角色描繪,皆非常有限,但是仍有不少落差。前者是疏於經營,導致角色樣板化,後者則是刻意節制,好以回應阿諾作為混血兒、既得利益者以及受害者家屬的認同矛盾。由此可知,拍攝手法並無絕對的好壞,而是背後的意圖,是否足以打動觀眾。
依此延伸,《阿諾是個模範生》所呈現的戲謔氛圍,不僅要追求娛樂效果,更想要引介泰國學運所蘊含的民族性:抵抗重要,但幽默也得照樣!好比將可愛的「黃色小鴨」當成盾牌、改寫《哈姆太郎》的主題曲,或是借用《飢餓遊戲》中的三指手勢,並把各種訴求與不滿,重組成生動的迷因梗圖,藉此大量散播、傳遞。
也因此,詼諧並非專屬電影的元素,亦是泰國人對抗威權政府的一種姿態。
符號化的抗爭,非但有利於躲避政府的審查、追捕,還能靈活驅動各界的關注,並將心中的失望、無力,扭轉成充滿動能的衝撞。為此,《阿諾是個模範生》之所以選擇幽默的口吻,講述一則則誇張的教育亂象、校園迫害,甚至拉抬到對於整個體制的唾棄,正巧是要讓不同世界的觀眾,經由電影這項載體,稍微靠攏泰國人民的視角,甚或,開始見證那一份屬於他們的驕傲與傷痛。
《阿諾是個模範生》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只不過,顛覆作為電影主題,其所指涉的範疇,也不只是推翻,更企圖在二元對抗的敘事中,敲碎既有框架,拉出第三條支線,進一步勾勒旁觀者的世界。是故,當敘事焦點從「模範生」置換為「壞學生聯盟」,可以清楚感受到阿諾跟同學之間的疏離感,隨著時間不斷膨脹,直到最後,在離開泰國之前,才讓悶住的情緒,傾洩而出。
或許是孤獨,也或許是不得不。阿諾的保留,來自於恐懼(外籍父親遭到驅離),也來自於結構上的得利,如此糾葛的內在矛盾,無疑凍住了阿諾的叛逆,使得青春就此啞火。到頭來,原以為相較有力的模範生,因應劇情推展,反倒成為無助的人,至於弱勢的底層學生,即使受到壓迫,卻在抵抗的過程中,頻頻打磨出生命的光火。
換句話說,模範生這一個身份,雖如阿諾的保護色,幫助他有一個地方任性,又不用承擔太多風險,卻也讓他背離了其他的可能。以此足見,看似簡化、限縮議題的拍攝手法,正好是阿諾的心情寫照:歸屬、認同感的游離,導致阿諾格格不入,只好冷冷注視一切。當然,旁觀有時也是阿諾的選擇,免得涉入太深。
總體而言,導演索拉育帕巴潘的膽識、機智,令人敬佩,藉由調度敘事的重心,實踐以小見大、議題擴張的野心,可說是巧妙提升電影的格局,萬分期待他未來的作品。
《白日青春》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白日青春》| 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
長久以來,對於亞洲國家來說,難民議題遙遠且陌生,好似只存在新聞報導中,是一種無關日常的他國煩惱。然而,《白日青春》一舉突破集體想像的限制,直接切口命題,先是提醒就算是非收容國,只要迫害發生,任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接著,銳利揭發讓人心涼的事實:即使同樣曾為受迫遷徙的過來人,那些種族間隙、個人偏見,依舊會鼓吹人們產生欺壓行為,甚至自詡為正義。
於是,先不講演技出眾的黃秋生,作為配角的巴基斯坦父親,照樣有值得深究的內外衝突。過去曾為律師的他,就算朋友一再慫恿,仍舊不願背棄自身對於法律的忠誠。
可是,再崇高的理想,也無法當飯吃,一家四口嗷嗷待哺,單靠稀薄的補助金,根本填不飽肚皮。沒有身份、工作的難民,一路縮衣節食,只能住在簡陋的木造房,而那與其說是家屋,更像是一間臨時避難所。晃眼過去,十數年的光陰,本還啞啞學語的嬰孩,早已成了愛玩、好動的野孩子,這一家人卻依然在流浪。是故,電影會選擇將救贖化約成出走,恰巧是要契合長年的枉然。畢竟,逃離了香港又如何?失根的心,該怎麼落地?傾斜的人生,還有機會擺正嗎?全部只能寄託於海上的波浪,繼續搖搖晃晃,從一個異鄉,再到下一個他鄉,宛如一隻無腳的飛鳥,迷途,但無家可返。
承前所述,電影針對難民,賦予飽滿的生活描繪,並未因為這是一部香港電影,就只讓一干香港角色把持話語權。只可惜,電影的走勢,隨著南亞男童的父親過世,直直下墜。兩次張力事件,包含車禍意外、搜補行動,雖然推動故事運轉,卻也導致原本的論述遭到擠壓,使得作品的批判力道銳減,走往俗套的逃亡之旅。
《白日青春》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換言之,電影試圖創造高低起伏,結果不小心犧牲了厚度。主動窄化格局,不僅糟蹋演技,更還會浪費犀利的開局。不當簡化的後果,即是故地自封,促使所有的掙扎,導向常見的信任感來描繪,卻又不一定足夠深刻。好比最後的逃亡,小男孩一再遭遇威脅,然後一再逃離,一次、兩次,甚至到三次,兜兜轉轉,即使終究成功偷渡出海,蹣跚的敘事,早已讓人耐性盡失。
再來,父子關係的對寫,亦有類似的問題,同樣因為劇情設定堵死自己的路。也因此,就算父子爭吵一幕精彩,卻間接造成替代性和解(男主角與男童),難以扣回血親關係。由此可知,無法兩全其美,或許合理,卻不見得必要,假如缺少充分理由,反倒像是在蓄意刁難,搞得觀眾悶了一肚子的火。
綜合來講,《白日青春》具備潛力,卻沒有妥當兌現,整部作品可謂虎頭蛇尾,狼狽地跌了一大跤,除了搞砸觀影感受,也搞丟作品進一步昇華的可能性。不過,導演對於難民議題的關注、嗅覺,依然值得讚許。私心期許未來的作品,能有更多的延伸與論述,至少好好完成拋出的質問,而不是留白,將結局交付給飄渺、天真的白日夢。
《黑的教育》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黑的教育》| Bad Education
有些作品,好玩、好看,卻不一定符合規格,並且擁有不少顯而易見的漏洞,但只要能夠沉浸在電影所打造的光影世界中,依然體驗得到痛快,由柯震東所執導的《黑的教育》剛好就是這類作品。當然,前述提及的《花路阿朱媽》、《海鷗來過的房間》,同樣也有相仿的魅力,或許不夠完美,但看對眼,隨即就會淪陷。
不過,《黑的教育》更為特別,算是唯一一部玩心先於意義主題的電影。然而,這並不是說電影缺少主軸,相反地,它的劇情大意十分好懂:人性本劣,然後玩火自焚。重點在於,所謂敘事主題,只被當成起點與終點,用來定錨大方向,至於中間該如何串接,往往不會拘泥於形式、操作上的一致性與合理性,而是如此安排,是否會充分有趣、荒謬,甚至中二。易言之,盡興架空、胡鬧,正是這一類遊樂園電影的精神。
回到《黑的教育》,它利用交換秘密,塑造出詭譎且邪淫的開場,藉此翻轉出另一層人際動力,然後走向人心、關係的崩解,進而達到觀影上的戲劇張力。另外,或許是為了契合墮落這個主題,部分視覺意象,散發出一種酷似賽博龐克的光暈感,再加上搖晃、過度縮放的鏡頭,彷彿穿梭至電玩世界,跟著主角群一同闖向暗黑成年禮。
再來,九把刀作為本次的編劇,自然不會放過插入各類笑料、諷刺的機會,例如態度反差、浮誇的設定,或是猙獰的撕破臉,皆是令人莞爾的熟悉之處。
《黑的教育》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只不過,正如開頭所提,《黑的教育》充滿短處。舉例來說,蓄意切割成三段就顯得多餘,反而干擾,中間的轉折也不夠驚世駭俗,還算驚喜,但不到驚艷。另外,母題的探討與挖掘,同樣不夠全面與完善,所謂前後映襯,更是流於表面。
綜此,不難想像對於部分觀眾來講,《黑的教育》會是一部不知所云的作品,劍走偏鋒之下,其所牽動的感受,必然兩極。也因此,那些優缺點在無法同時兼顧娛樂以及層次的限制下,有時是一體兩面,端看觀眾怎麼假設跟理解。所幸,它的調皮其實相對親民,加上卡司效應,票房表現想必不俗。就筆者而言,身為影迷,其實心底很樂見類同《黑的教育》的作品能夠如雨後春筍──低俗、幼稚,但是風趣,屢屢刺激大眾的消費動機,然後持續活絡整個電影市場。總歸一句,即使《黑的教育》不適合,也不該成為電影類型的主旋律,可是作為引人入門的開胃菜,依然稱職,讓人胃口大開,湊巧從不同的角度,提水灌溉臺灣影視產業。
《一家子兒咕咕叫》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一家子兒咕咕叫》| Coo-Coo 043
若以技術面來看,《一家子兒咕咕叫》的完成度甚高,尤其是攝影、場面調度,不僅磨礪出作品質感,更將猛烈、紛亂的情緒,壓縮至景象中,好比賽鴿出航的壯烈感、鴿子返家的力道,再到黑道火拼的淒美、情緒暴力所造成的緊繃,光看特定的片段,即能假想背後的情感漩渦,實際上有多喧囂、張狂,甚至令人窒息。
悲劇、宿命、生死與迷航,作為電影主題,不斷地透過賽鴿這個元素去彰顯。可是,原本還算銳利的符號,隨著劇情推展,逐漸貌合神離,最後剝離到只剩自作孽不可活,藉此暗示男主角的不幸,皆是咎由自取。幸好,電影堅守了悲劇這一條路線,並沒有肆意授予矯情的重生,果斷讓整個家垮掉。
由此可知,電影當中編號 043 的鴿子,之所以在多年以後歸返,並非因為牠代表希望,更像是一種天譴象徵,利用揭開瘡疤,摧枯拉朽,進一步撕裂早已失溫的感情。
可是,一味追逐妻離子散、孤身晚年的結局,並非沒有代價。具體來說,為了要維持敘事主幹,除了游安順所扮演的男主角,其他人物的話語權,飽受嚴重剝削。尤其是楊麗音、胡智強兩人,均有給出豐滿的詮釋,卻落得功能化的下場,好似那些疼痛、辛苦以及絕望,只為處處強調男主角的陽剛權威、執迷不悟。甚者,作為女配角的李夢苡樺,因應劇情,直接從電影中退場,幾乎沒有交代後續的心境轉折,但前半段又分配不少戲份在露露這個角色上,先是勾起觀眾的興趣,然後讓人無路可去。
到頭來,遭到電影困縛、孤立的觀眾,可說是親身體會到男主角的淒涼。
《一家子兒咕咕叫》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承前所述,如此不適的觀影體驗,無疑讓人聯想到《大佛普拉斯》,但不一樣的是,本作格局狹小,並未針對體制、階級進行批判,單單僅要服務特定角色。整體執行下來,顯然是弊大於利。
所以,角色設定不討喜是一回事,粗暴將角色們獻祭,又是另一回事。兩者之間並無絕對因果關係,實非必要,應有更為細膩的作法,得以保持殘酷,卻又不見得要割棄良好的內容素材,而這正是本作的致命缺陷,以及惹怒觀眾的一大雷點。
以此來說,《一家子兒咕咕叫》的真正問題不是出在創作意圖上,而是處理方式不夠細緻,導致其中的草根性,非但無法引發共鳴、好奇,還會誘發厭煩、焦躁感,因而讓人想要逃出戲院,藉以擺脫陰魂不散的折磨感。
《私密背叛》劇照/金馬國際影展提供
結語
藉由綜合整理,可以發現《私密背叛》、《阿諾是個模範生》以及《獨裁的豢養》,明顯是相較穩妥的作品,紋理分明,方方面面都能顧及,生動演示電影可以如何深邃,並且不忘回應各自的國族議題。只不過,像是《沒有角色的男人》、《海鷗來過的房間》還有《白日青春》,同樣也有專屬的創作路徑,只待導演的調度火候跟上意圖,即有機會完成點亮生涯的代表作,值得保持關注。至於風格特化的《黑的教育》,個人非常期待未來柯震東能再玩得更瘋、更無法無天,進而繼續豐厚臺灣電影地貌。
當然,不管是《黑的教育》或《花路阿朱媽》,都有內涵不足的問題,雖然未必影響觀影,卻也是作品必須跨過的門檻,才好激發更多關注。最後,無論是《窄路微塵》又或《一家子兒咕咕叫》,再再提醒說故事的人,皆得先從角色刻畫開始,在不諂媚的情況下,增強作品本身的溝通性以及吸引力,以免觀影變成一種煎熬。否則,想講的話,一句也進不了觀眾的腦海。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