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影評▕ 《寄生上流》- 碾碎人的貧窮螺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有雷警示,雖非劇情的直述或訴說,為了討論相關議題仍有所取捨,介意請斟酌閱讀

raw-image

竄改不了的階級標籤


《寄生上流》上映距今已過一年多,運用許多譬喻手法這點,人人皆知,更有眾多的討論,甚至單以譬喻的邏輯結構來說,就貼緊符合電影的走向。以譬喻的定義來說,通常包含轉喻還有隱喻,前者轉喻是用相關物來代稱本物,而這要能夠成真,必須滿足現實相關性的條件。比如使用藍綠主色代稱不同政黨。

掉頭來講,轉喻的意涵,正是金氏一家在電影中想要做到的事,取代。

金氏運用假造的身份取代既有位置的人,包含管家、司機、家教以及治療師。然而,這個取代具有一個限制,如前所述,就是現實的相關性,只限於單一領域上的取代。為此,再怎麼高明的騙術,終究無法跨越領域上的差異,金氏一家與雇主一家,不僅身處於不同的屋子,更身為不同種類的人類,這也正是導演想要傳遞的主軸,階級的不可撼動性,意即不管基宇再怎麼努力模仿敏赫,本質的不同就像高聳參天的牆壁,讓人難以翻越。

以此來說,電影的突出,不只在於象徵多元,更在於黏著使用轉喻的精神,其主軸依然清晰,讓資本的階級如同真理一般,是座穩重不動的大山。就此,為何片名是「寄生」而非「晉升」,答案立體鮮明。畢竟,帶有味道的金氏,對於頂端者而言,就是異種,即使能夠奪取自己的性命,卻仍是他者,無法根本取代自己。

raw-image

除了轉喻,譬喻更還有隱喻,指的是兩種不相關領域的交合,藉此創造出不同以往的意涵與自由。金氏家與朴氏家,就是分明的兩者,隨著劇情發展,越線開始後,隱喻越來越彰顯,味道也就越來越鮮明,自由的碰撞更發張狂。就此,趁著雇主去露營,霸地為主的玩樂,好似革命的第一槍,金媽甩出去的球,除了蘊含著無窮希望,更也砸碎了過往沒用的窮酸。

就此,我們明白金氏不甘於寄生,更想要跨過領域的限制,藉此完成跨階級的取代,或說自由的擴張。如果說轉喻是同種之物的取代,隱喻就不同種之物的取代,這正好也是觀影者隱隱期待的,從偷天換日的寄生走向投胎轉世的晉升。此刻,符號的疊加讓象徵逐漸鮮明,觀影者開始期待階級反抗的狼煙點起。然而,符號的疊加,在電影中,不僅沒有要帶出翻轉,更還鞏固了命運。

即使金氏家怎麼努力,也都無法從寄生過渡到晉升,甚至還要提心吊膽,焦慮被同樣的他者取代。代表機會與財富的景石,也不過是因為上流者的賦予,才有了意義,拿在窮酸者手上,頂多就是隨處可見的溪邊野石,剝取生命或許可以,但怎麼可能賦予生命更多色彩。多麼諷刺,石頭的意義並非來自石頭本身,而是看誰擁有了它,財富者拿著就是福氣,窮酸者拿著則為凶器。

整體而言,電影前半段利用越線的嘗試,擴張自由,讓觀眾在模糊中隨著反抗的激情來走,但後半段則用越線的後果,闡明階級的難以撼動。不只是金氏家被潑了冷水,投入其中的觀影者,其熱情同樣被滂沱的大雨給澆熄。由此可知,電影沒有帶出希望的感動,反而疊加了不同視角的失落,即使開展了冒險,卻什麼都沒改變,高牆依然高聳,落下的那一方,伸長了脖子還是只能仰望。我想,不管怎麼搬弄,階級標籤,就像是一輩子都撕不掉的靈魂烙印。

身份可以竄改,階級的標籤卻無法撕除

raw-image

「味」與「位」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個簡單的道理,卻與金氏一家的走向有所落差,這之中的誤會,不是因為金氏一家做了什麼,而是因為自我理解的偏移。如前所述,對於上流者來說,金氏一家是包著人皮外衣的異種,講得難聽一點,帶著臭酸味的垃圾。如果是垃圾,怎麼可能像人一樣往上攀爬,還不是受限於社會束縛,隨著現實的殘酷去漂蕩浮沉。

片中的階梯差就是在強調上述論點,朴家與金家之間的物理落差,更也是權力落差。逃亡時不斷往下跑這一點,因而飽滿了落魄,狼狽也因沸騰的雨水不斷膨脹,淹滿著水的家,更在暗指滅頂之災的靠近。至於那顆帶給基宇力量對抗醉漢的景石,早就不再有希望,更像是一種嘲諷,提醒著基宇,階級宿命的不可抗性。此時,實際主軸終於真正鮮明,反抗這件外衣被剝除後,從中流瀉出的,竟是濃厚黑稠的困愁。

講回自我認知,味道,類比於階梯與景石,同樣扣合階級的意涵。說巧不巧,中文發音,「味」與「位」相同。這呼應了基婷的認知,人的位置,就是構築味道的關鍵。當然,這個位置,不只物理上,更包含了心理上,敏赫關注父母健康,基宇則為工作與否,經濟的寬裕程度,讓人以不同的切口來理解世界。所以,階級的無法擺脫,其中的可能,就社會科學,不只是因為錢,更因為匱乏讓人陷落於毒性的思維。

匱乏經濟學明言,匱乏會鑽入的潛意識,俘虜人的心智,把人囚於短視效應中,看得見立即性的危機,卻看不見長遠的需要。爾後,匱乏引發的隧道效應,不只讓人困囚於狹隘的視野中,更會剝奪人的認知效能,導致人們做出較為愚蠢的決定。

raw-image

於是乎,不是因為窮人笨,所以才做出笨的決定,而是因為各種匱乏,不管是時間、金錢或是飢餓,都大大地侵蝕了人的智能表現。爾後,匱乏的影響,如同漣漪一般,讓人處理問題時遺漏了未來及完善性,治標不治本的狀況下,問題循環發生,越疊越多,陷入《匱乏經濟學》說的拋接球效應。就此,匱乏者的寬裕越來越少,活得越來越擁擠,不只財務的拮据,更包含時間、選擇以及思維的限縮。以此回頭,再看電影中陽光、打雷、大雨與淹沒這個順序發展,我想,那不只在暗諷事件或情緒的發愁,更代表了,匱乏者難以抵抗貧窮螺旋的牽引。

所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思維,高山的朴家,擁抱著365度的天空,金家在井底,只能以管窺天。再怎麼取代,再怎麼仿效,贗品就是贗品,禁不起一絲匱乏的脆弱,享受危險本就是資本階級的特權,畢竟,有錢不只帶來幸福,更帶來犯錯的空間。《寄生上流》以味道標籤出階級這一點,發音一致雖為巧合,卻幫助人進一步咀嚼,關乎味道,其所飄散出悲愁定位。

除此之外,「味」與「位」的相似,還有一點,通常不為人所知,當局者迷的狀況,人無法意識到所處位置,帶來的影響,就像金爸聞不到自己的味道一樣。然而,味的影響,卻是發散、持續且廣泛,如社會科學常說,人在情境中,即使擁有思考自由,也有範疇的限度。悲觀來說,自由意志的展現,還得包裹於宿命的選項中。就此,即使人人都有翅膀,卻不一定有足夠的高度滑翔。久而久之,不再使用的翅膀,甚至慢慢萎縮,某些人,就此忘了什麼叫做飛翔。

我想,貧窮真的是螺旋,讓人不斷被匱乏綁架,難以深思做出改變,猶如金氏一家,糊塗地佔領別人家,糊塗地賠上自己的命,從步步上升變成失速下墜,越活越擁擠。書寫至此,電影內的大雨,就筆者而言,好似在象徵潰堤希望與翻轉的社會排除。

綜合來說,原本承載自由燈火的電影,隨著雨的落下,逐漸失溫,雨後的陽光,甚至燒乾了希望。猶如片中不斷傳出的異味難以擺脫,角色的位置也難以挪動,不管是「味」或「位」,都脫離不了匱乏的專制,愁苦的影子拉得極長,觀影的心也蒙上了一大片陰霾。或許決定論遭到科學推翻,但回到社會,決定論的影子,緊緊跟隨。

人,或許就是草,隨著命運東倒西歪

raw-image

善良的本錢,找不回的人性


心理學家榮格曾言,對比於意義穩固的符號,象徵仍在潛意識與意識之間來回游離,就此來說,象徵的外表,或許眾人皆知,但收斂於中的內涵與意義仍模糊不清,甚至存在著許多分歧。榮格分析師呂旭亞則給出了一個精確的詮釋,告訴我們,象徵就是未完成的符號,或是說一種充滿變動的有機存在。

談回《寄生上流》的影像符號,除了鮮明的山水石、階級、地下室、味道,特別引起筆者注意的元素,還有桃,一個被置放於電影中的鮮明要素,一個等著被人定義或是觸碰的象徵。

桃,在漢族文化,被古人意象為延年益壽的珍寶,甚至能連結神仙這個高尚的階級。就此而言,桃的嬌貴地位,不言而喻。以此延伸,就會發現桃可以勾搭著資本階級,對水蜜桃過敏的管家,則被理解成不對搭資本階級的低俗。為此,金氏一家,運用桃驅趕走管家這點,也才會讓他們有了錯覺,誤以為適應桃,就是上流族群。殊不知,階級狹縫中的半地下室,依然在人的腳底。

接著,再結合《桃花源境》來看,陶淵明描繪的仙境,同樣也在講善良的樂園,巧妙契合金媽說的「有錢人的善良」。由此可知,相較於《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性慾,嬌豔欲滴的桃,來到《寄生上流》,更像是金氏用來踏入上流的鑰匙,當然,這之中,不可避免的,還是承載了慾望。綜上整理,本文嘗試推敲了桃的象徵感受,雖然是後見之明,卻也讓人多了許多玩味。

raw-image

除了桃,觀影時還有另一疑問不斷浮現,為何片中人物不乖乖合作,假若如此,豈不是可以繼續保持寄生嗎?這或許如金媽所說的,生命的皺褶,需要金錢來燙平。缺乏資本的人,沒有善良的成本,為了保護自己,傷害別人,無可奈何,是他們的位置中,唯一可以選擇的。

這一部份,英國曾有一份研究,訪問底層人物,對於自己以及其他底層人物的看法,受訪者都認為自己非常努力,至於他人都在擺爛不上進。

這份研究,或許不一定完全符合真實狀況,卻也有一番道理。首先,就心理學來說,人對自尊需求的渴望,往往會讓人帶著自利偏誤的濾鏡,朝向符合自身利益的切口來表述。然而,自利偏誤的產生,也是因為貧窮,集結了各種的負面標籤,比如失敗、問題、病態或缺陷,這之中,沒有關於系統的批判,全部都歸咎於個人的成因。

以此來看,為了避免陷落於社會評價的圍剿,除了把自己標註成例外,更要搭配利用攻擊,獻祭其他同志,以確保自尊價值的充足。由此可知,儘管都處於底層,還是無法有彼此諒解的寬裕,甚至充滿著人性的角力。我想,這也回答了前述的提問,對於匱乏的金氏一家來說,自尊與生存,都是首要必須滿足的需求,視野的狹隘,讓他們看不見合作帶來的長尾效益。如果說《異星入境》強調的是語言決定人的思維,《寄生上流》想強調的則是位置如何決定人的思維。

raw-image

最後,不只《末日列車》有經典的左右抉擇,《寄生上流》也有,如同《小丑》中的角色罪不至死,朴爸也是。然而,不管是亞瑟或是金爸,殺人都是為了不變得空洞,即使那代表要走向癲狂,卻是他們找回人性的第一步。多麼諷刺,被宿命齒輪輾壓的兩人,竟然得透過非人之舉,才能找回人性。我想,在他們的眼中,那或許就是狹隘視野中,唯一可以緊握的曙光吧!

當然,扣下板機的絕對不會只有他們,整個體系的每個人,甚至被殺的人,多少都是殺人命案中的共犯。畢竟,貧窮橫跨個人、心理、系統,是全部人共同背負的業果。

越是虛構的故事,細節處越要真實-卡夫卡

結語

《寄生上流》的精采無需多說,即使劇情發展曲折,還是靠攏著清晰的主軸來推展,諸多的象徵、符號與意象,不僅不會讓人感到混淆,還能強化觀影時的觸動,雋永著光輝。我想,奉俊昊導演的高明,就在於讓作品擁有遼闊的空間,不只讓人玩味,也誘發人的思維的咀嚼。故此,即使電影以決定論來統治角色的悲苦命運,卻又為觀影者的自由意志,提供了多元的落腳點。


raw-image
全文圖片來源-CatchPlay
raw-image

因應筆者受訓背景為社工與諮商心理研究所,撰寫上會以心理、社會、人文與哲學的觀點來延伸討論,若有興趣歡迎追蹤解影,解癮-影劇相談室或下方社群專頁。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錯的電影,顯示了許多社會下弱勢族群的無奈而衍生的貪婪,不過我覺得結局不是太好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2/20
結局讓人很難過...
小毛小姐-avatar-img
2021/02/10
喜歡這篇影評 ♥,由各種角度切入討論,好精彩啊! 本劇最後的結尾其實也讓我再震撼一次,本以為他真的實現了諾言翻轉人生帶出他爸爸,結果一切也只是空想罷了......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2/10
最後的幻想,就是整部電影的註解,翻身終究只能是幻想,現實的殘酷遲早會戳破人的夢。 謝謝小毛喜歡~想看小毛更多臺南美食介紹哈哈哈
用味道(窮酸味)來隱喻階級壁壘,手法細膩,卻也令人看了更有無力感。整個世界走向是財富愈來愈集中,貧者愈來愈難翻身;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社福,很大部份成功澆熄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火苗。一嘆。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2/10
給人希望,然後澆熄希望,或許也是一種系統追尋穩定的手法,只不過苦了金字塔騙局中的底層
最近和我太太討論「寄生上流」提到的味道,她查到的資料是說韓式料理因為葱蒜等調味料的味道很重,在通風不良的平民餐廳吃飯很容易沾上味道,所以從味道是可以區分階級的。「寄生上流」的細節很驚人,以商業片的型式拍出藝術片的質感,奉俊昊導演真的很厲害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2/09
導演太厲害了,用豐富的元素,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其中的內涵卻值得我們不斷拆解與重組。關於味道,希望有一天,味道可以純粹是味道,不是階級,甚至可以是一種被欣賞與接納的個人特質
avatar-img
怒怒心理師的沙龍
2.7K會員
135內容數
相信情緒的力量。試著從諮商心理師的角度,漫談生活常見的各種議題。
2025/04/01
國片《器子》以「器官買賣」為題,搭配巧妙的劇情反轉,展開一場暢快的復仇戲碼,恰到好處地創造娛樂張力,再以溫柔的方式讓故事落幕。使得復仇之路不只充滿憤怒,更能通往救贖,非常適合追求刺激與新鮮感的觀眾。
Thumbnail
2025/04/01
國片《器子》以「器官買賣」為題,搭配巧妙的劇情反轉,展開一場暢快的復仇戲碼,恰到好處地創造娛樂張力,再以溫柔的方式讓故事落幕。使得復仇之路不只充滿憤怒,更能通往救贖,非常適合追求刺激與新鮮感的觀眾。
Thumbnail
2025/03/25
本劇深刻探討網路社群的有毒男子氣概、紅藥丸理論如何影響青少年。從成長環境再到網路社群的交互作用,有毒陽剛文化是如何強化偏差價值觀,並導致悲劇發生。劇中父親角色亦展現創傷如何代代相傳,然後透過其自我和解的過程,呼籲社會重視情感教育及有毒男子氣概的轉型。
Thumbnail
2025/03/25
本劇深刻探討網路社群的有毒男子氣概、紅藥丸理論如何影響青少年。從成長環境再到網路社群的交互作用,有毒陽剛文化是如何強化偏差價值觀,並導致悲劇發生。劇中父親角色亦展現創傷如何代代相傳,然後透過其自我和解的過程,呼籲社會重視情感教育及有毒男子氣概的轉型。
Thumbnail
2024/12/26
本文精選2024年度十部精彩電影,從深刻的故事情節到令人思考的主題,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當代電影的多樣性,還提供了在新年佳節觀看的完美選擇。每部電影都能引發觀眾的深層共鳴,讓我們一同探索這些影視作品中的情感與思想深度,預祝大家新年愉快!
Thumbnail
2024/12/26
本文精選2024年度十部精彩電影,從深刻的故事情節到令人思考的主題,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當代電影的多樣性,還提供了在新年佳節觀看的完美選擇。每部電影都能引發觀眾的深層共鳴,讓我們一同探索這些影視作品中的情感與思想深度,預祝大家新年愉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尋找寄生上流中的隱喻,令人聯想到喬瑟夫坎伯的著作千面英雄。這本影響好萊塢創作者的經典著作,催生出星際大戰等電影,影響力無需多言。坎伯也經常談及電影中的角色,用神話角度來做出詮釋,讓人對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Thumbnail
尋找寄生上流中的隱喻,令人聯想到喬瑟夫坎伯的著作千面英雄。這本影響好萊塢創作者的經典著作,催生出星際大戰等電影,影響力無需多言。坎伯也經常談及電影中的角色,用神話角度來做出詮釋,讓人對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今年依舊是中國電影幾近缺席金馬的一年,僅有李維導演的紀錄片《塵默呼吸》和李銘導演的《話語》、黃樹立導演的《當我望向你的時候》兩部短片。此外,美國導演班克萊和薇莉哥倫布斯的作品《流亡者們》,則以中韓混血的華裔美國人,同時也是紀錄片導演的崔明慧為主體,通過公開崔明慧於1989年受託拍攝的記錄影片,再次回
Thumbnail
今年依舊是中國電影幾近缺席金馬的一年,僅有李維導演的紀錄片《塵默呼吸》和李銘導演的《話語》、黃樹立導演的《當我望向你的時候》兩部短片。此外,美國導演班克萊和薇莉哥倫布斯的作品《流亡者們》,則以中韓混血的華裔美國人,同時也是紀錄片導演的崔明慧為主體,通過公開崔明慧於1989年受託拍攝的記錄影片,再次回
Thumbnail
筆者本次有幸加入第八屆亞洲電影觀察團,並且搶先觀看了奈派克獎的入圍作品,總共十部電影,可說是各有特色:抑鬱、詭異、幽冷、溫暖、詩意,甚至是戲謔。接下來,則依序撰文分享一段段觀影旅程,或許崎嶇,也或許令人心醉神迷。
Thumbnail
筆者本次有幸加入第八屆亞洲電影觀察團,並且搶先觀看了奈派克獎的入圍作品,總共十部電影,可說是各有特色:抑鬱、詭異、幽冷、溫暖、詩意,甚至是戲謔。接下來,則依序撰文分享一段段觀影旅程,或許崎嶇,也或許令人心醉神迷。
Thumbnail
原本承載自由燈火的電影,隨著雨的落下,逐漸失溫。片中不斷傳出的異味難以擺脫,角色的位置也難以挪動,不管味或位,都脫離不了匱乏的專制,愁苦的影子拉得極長,落下的那一方,面對高牆,伸長了脖子還是只能仰望。即使決定論遭到量子力學推翻,回到社會,決定論的影子緊緊跟隨,使得階級是一種烙印在靈魂的標籤。
Thumbnail
原本承載自由燈火的電影,隨著雨的落下,逐漸失溫。片中不斷傳出的異味難以擺脫,角色的位置也難以挪動,不管味或位,都脫離不了匱乏的專制,愁苦的影子拉得極長,落下的那一方,面對高牆,伸長了脖子還是只能仰望。即使決定論遭到量子力學推翻,回到社會,決定論的影子緊緊跟隨,使得階級是一種烙印在靈魂的標籤。
Thumbnail
這類型電影的底下通常都扮隨著一句令人深思的評語:「真正令人害怕的其實不是殭屍(外界壓力),而是人心的淪喪(內部矛盾)」。這暗示著關於群體在對應外部壓力的過程中,個人為了突顯自己的價值,總是會過份地將群體外部的對立轉換成內部對立。
Thumbnail
這類型電影的底下通常都扮隨著一句令人深思的評語:「真正令人害怕的其實不是殭屍(外界壓力),而是人心的淪喪(內部矛盾)」。這暗示著關於群體在對應外部壓力的過程中,個人為了突顯自己的價值,總是會過份地將群體外部的對立轉換成內部對立。
Thumbnail
看完《寄生上流》當天,我在臉書不斷讀到一個媒體人的質疑,他說「這麼有本事的一家人,怎麼可能窮呢?」──然在我看來,這個評論者對「社會流動的可能」太過自信,恐怕也出於中產階級乃至保守派固有的盲點──他們相信資本主義社會是公平的,只要有本事就有脫貧的可能,如果你貧窮,是自己不夠努力⋯⋯
Thumbnail
看完《寄生上流》當天,我在臉書不斷讀到一個媒體人的質疑,他說「這麼有本事的一家人,怎麼可能窮呢?」──然在我看來,這個評論者對「社會流動的可能」太過自信,恐怕也出於中產階級乃至保守派固有的盲點──他們相信資本主義社會是公平的,只要有本事就有脫貧的可能,如果你貧窮,是自己不夠努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