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牌作得好,醫事學分沒煩惱!|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醫事人員每六年都需要更新自己的執照一次,而最重要的就是修過180個學分,每修一門課,就累積幾個學分,這樣是非常辛苦的,不僅體力上、時間、甚至上課費用都是一個負擔。 以往在大型機構為了評鑑,為了讓心理師升等或加薪,會給進修費用去修課、貼壁報等。 而成為社區心理師,沒有額外的進修費用補助,大多數的學分都需要自己掏腰包去換取,有些便宜的課程,卻不見得是自己有興趣的,甚至講師的運課過程不好,只會讓人陷入昏昏沉沉的嗜睡狀態,花了錢、花了時間、為了學分,來睡覺、抑或只是為了好久不見的同學有機會吃吃喝喝共聚一堂,就單純為了這樣是非常划不來的事。
圖片|來源
這個時候,如何透過經營個人品牌的心理師,在後續能夠發生綜效就是一個底層策略,甚至讓自己在不花錢的情況之下,又能得到學分才是我們在這件事的目的。
我們的品牌就是透過渠道讓需要的人知道,除了這些特定的民眾是你吸引的對象以外(假設你已經知道你的受眾在哪裡了!),開課單位其實也是你的受眾之一,讓他們知認識你是誰、你的知識有多麼跟書本不一樣,授課技巧,甚至有很多觀點是能夠接地氣的(請參考:為什麼心理師不容易在社區接地氣),就是有品牌經營的心理師的綜效之一。
對企業端(包括醫院、協會、學會、公會等)授課對學分有什麼好處呢?其實好處可多著呢!

學分比不一樣

心理師去修習課程的時候,以過去的經驗依照不同的課程,會有不同的學分,並非都是一小時一學分喔!所以有時花了一天六個小時,也可能得不到6個學分。
如果是開課單位申請或是事後個人申請學分,授課者的學分則是6×上課時數來計算的,所以倘若你今天上了6小時的課程,就有36個學分。試想看看你要上多少課,花多少錢你才能得到這些學分呢?

支出與收入不一樣

這些課程是讓你有收入的,不是花費你的錢,個人品牌的經營最終目的就是能夠將自己擁有的知識槓桿出相對的收入,所有的努力就值得了,花時間努力作品牌竟然可以讓自己有收入又可以拿學分,一舉數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多方吸引有需要的客群

你的品牌效應吸引不只是消費者(個案),同時也吸引許多在尋找師資的機構,自己在寫了多年失智症相關的文章,透過這些文章,不僅吸引了個人服務的消費者(To C),同時也拓展了機構的邀約進行課程的分享給服務的企業端(To B),同時可以吸引不同需求的客群。
所以經營個人品牌,其實是可以有一舉多得的綜效,如果你能提早做,你的綜效甚至當你還未離開機構工作時就已經出現了。我有位在監獄工作的同學,在念研究所的時候,就已經在寫文章了,現在還是持續有機關邀請他去進行講座,這些都是在累積品牌名聲以及繼續教育學分,千萬別小看個人品牌帶來的綜效影響力。
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試想心理師擔任這個工作,是我們靠公司還是公司靠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得出來的就是,誰對誰是不可或缺的?哪一方可以被替代的其實就是處於弱勢。舉例來看,當機構少了你會如何?他們大不了再找一個就好,心理的人力那麼充足,不太擔心沒了你,世界就會改變了。年輕的心理師對工作期待可能會像我剛進入職場一樣的想法待到退休
開始成為心理師的時候,剛畢業很期待能在醫院裏大顯身手一番,以免不負研究所繳交的學費和學校吸收了那麼多年的知識。一旦在真的在實際衡鑑時忘記做什麼,忘記問什麼,還會深切的反省下一次不要再犯了,再把測驗手冊拿起來好好地重新複習。時間上也因為需要非常努力地把所有學校所學『貢獻』出來...
心理師往往擁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還沒傳遞出去便開始想要舉辦一些團體,開一些課程。然而,這卻可能造成別人不認識這個人,卻要別人花時間、花錢來賭他是會作團體或是會上課的人。這樣一個課程或是團體,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客戶宣告失敗,努力那麼久也無法讓人知道非常的可惜。
初入職場的人常常都會想要一個穩定的工作,什麼是穩定?也就是儘量不要有任何的改變,包括職位上、工作內容上,對某些人而言,舒適圈過久了,會讓自己捨不得那些「沉沒成本」,也就是努力了那麼多年,放棄那麼多年在這個位置上累積的人脈、公司對我那麼好、我還等著這家公司領退休金!呆得越久,在社會上競爭力越少...
所以你在自己的部落格或是臉書裡到底寫甚麼?那些訊息是你的受眾需要的? 哪些訊息是你的受眾所遇到的困境? 這些往往都左右了受眾對你的信任感,千萬別小看這些內容,持續累積下去,你就會讓人看到。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試想心理師擔任這個工作,是我們靠公司還是公司靠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得出來的就是,誰對誰是不可或缺的?哪一方可以被替代的其實就是處於弱勢。舉例來看,當機構少了你會如何?他們大不了再找一個就好,心理的人力那麼充足,不太擔心沒了你,世界就會改變了。年輕的心理師對工作期待可能會像我剛進入職場一樣的想法待到退休
開始成為心理師的時候,剛畢業很期待能在醫院裏大顯身手一番,以免不負研究所繳交的學費和學校吸收了那麼多年的知識。一旦在真的在實際衡鑑時忘記做什麼,忘記問什麼,還會深切的反省下一次不要再犯了,再把測驗手冊拿起來好好地重新複習。時間上也因為需要非常努力地把所有學校所學『貢獻』出來...
心理師往往擁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還沒傳遞出去便開始想要舉辦一些團體,開一些課程。然而,這卻可能造成別人不認識這個人,卻要別人花時間、花錢來賭他是會作團體或是會上課的人。這樣一個課程或是團體,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客戶宣告失敗,努力那麼久也無法讓人知道非常的可惜。
初入職場的人常常都會想要一個穩定的工作,什麼是穩定?也就是儘量不要有任何的改變,包括職位上、工作內容上,對某些人而言,舒適圈過久了,會讓自己捨不得那些「沉沒成本」,也就是努力了那麼多年,放棄那麼多年在這個位置上累積的人脈、公司對我那麼好、我還等著這家公司領退休金!呆得越久,在社會上競爭力越少...
所以你在自己的部落格或是臉書裡到底寫甚麼?那些訊息是你的受眾需要的? 哪些訊息是你的受眾所遇到的困境? 這些往往都左右了受眾對你的信任感,千萬別小看這些內容,持續累積下去,你就會讓人看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好久沒有自費進修了。人在一個領域久了會膩,但太長時間沒有接觸又會想念,我想這就是心理學吸引我的點吧。花了很多時間剖析自己,再逃走,然後又回到擁抱自己的瞬間,潸然淚下。 過去我很喜歡進修,總覺得去上課的日子有種充電的感覺。學習新東西感覺總是好的。
Thumbnail
當想要學習身心靈課程時,首先要與自己對話,確認目標。可以透過尋求諮詢和療癒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學習。課程常以分階段方式呈現,投資應視經濟狀況進行評估。面對問題時應冷靜分析,並不應期望一次改變現狀。遇到不合適的老師應該聽從直覺。學習後需練習,維持品質的生活需要做相對的工作。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當我免費教的時候,成效不佳,大部分人學不出成果。 當我說要抖內一定金額的時候,學生立刻突飛猛進,幾萬、幾十萬在賺。 WHY?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因為付錢,所以超級認真,短短幾個月實力就突飛猛進。 只能說,人性如此,我能奈何? 第一期要捐一萬,每一期會翻一倍。 下一期第三期,今年6月開訓,
Thumbnail
偶然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心理師,他自述統計曾被當過兩次。我心中其實好佩服他,因為他現在是一名小有名氣的半公眾人物,說起這件事雲淡風輕,可是求學時期的他應該對此是充滿挫敗感的吧! 我自己修過統計,從大學大學、到研究所的高統,那對我來說是一門很有趣的課,我的成績也非常好,那時我不太理解大家的難處。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好久沒有自費進修了。人在一個領域久了會膩,但太長時間沒有接觸又會想念,我想這就是心理學吸引我的點吧。花了很多時間剖析自己,再逃走,然後又回到擁抱自己的瞬間,潸然淚下。 過去我很喜歡進修,總覺得去上課的日子有種充電的感覺。學習新東西感覺總是好的。
Thumbnail
當想要學習身心靈課程時,首先要與自己對話,確認目標。可以透過尋求諮詢和療癒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學習。課程常以分階段方式呈現,投資應視經濟狀況進行評估。面對問題時應冷靜分析,並不應期望一次改變現狀。遇到不合適的老師應該聽從直覺。學習後需練習,維持品質的生活需要做相對的工作。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當我免費教的時候,成效不佳,大部分人學不出成果。 當我說要抖內一定金額的時候,學生立刻突飛猛進,幾萬、幾十萬在賺。 WHY?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因為付錢,所以超級認真,短短幾個月實力就突飛猛進。 只能說,人性如此,我能奈何? 第一期要捐一萬,每一期會翻一倍。 下一期第三期,今年6月開訓,
Thumbnail
偶然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心理師,他自述統計曾被當過兩次。我心中其實好佩服他,因為他現在是一名小有名氣的半公眾人物,說起這件事雲淡風輕,可是求學時期的他應該對此是充滿挫敗感的吧! 我自己修過統計,從大學大學、到研究所的高統,那對我來說是一門很有趣的課,我的成績也非常好,那時我不太理解大家的難處。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