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師不容易在社區接地氣 |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接受一位電台主持人專訪,結束後,她問道:「為什麽有些心理師在訪問的時候只能一問一答,而不能舉一反三呢?」

這個部分的確是很多醫院心理師常出現的問題,有部分可能歸因於個性,也有一部分歸因於教育與工作,前者個性與個人的過去習慣、經驗有關,這不是我們這篇文章想要著墨之處。而後者教育、工作環境是我想要更深入探討的部分。
的確,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稍微改一下,就成為我們的論文。如果改得太多,指導教授可能又會有異議,為了順利畢業,也就只好順服在教授的框架下。
當心理師進入醫院之後,帶著過去教育的陰影,也不太習慣發表自己的想法,所有的診斷準則、醫療醫師主導、研究資料的佐證等都被框住,以致於自己不太有除了白紙黑字以外的想法,或許是不習慣,也有可能根本沒想過,還有那些除了這些看得到的資料以外的世界。
unsplash.com
這些框架帶來了什麼

演講:常把書上的資料,網路上的內容原封不動貼在ppt上照本宣科。

課程:只講自己知道的、查得到的內容,甚至為了把時間補滿加了很多聽眾不需要的資訊,所以內容都非常僵硬。
寫作:只談自己曾經遇到過的事,沒見過的事情不敢寫,也害怕自己寫出來有倫理問題。(還是需要小心倫理議題,但應該不可能所有寫的都會有倫理問題喔!別因為一棵樹而放棄一片森林)

廣播:只講自己遇到過的事情,書上有的理論,沒辦法舉太多例子,更無法延伸出跟聽眾相關的情況。
框架限制了品牌

無論是演講、課程、寫作、廣播,還是你的品牌,重要的是受眾(TA)他們需要什麼,而不是心理師會什麼,無可否認的,還是有很多資深的心理師傳承自己所知道的給新進心理師,因為這些新進的心理師是TA,然而多數的心理師的受眾是一般民眾。當我們的品牌產品都跟其他的書籍內容,研究資料,抑或是其他的心理師一樣,這樣便做不出市場區隔,更遑論個人品牌了。
所以當我們心理師決定要發展個人品牌之時,需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著過去的框架,自我察覺,並且把這些框架卸下來,讓自己掌握自己的這條船。
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試想心理師擔任這個工作,是我們靠公司還是公司靠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得出來的就是,誰對誰是不可或缺的?哪一方可以被替代的其實就是處於弱勢。舉例來看,當機構少了你會如何?他們大不了再找一個就好,心理的人力那麼充足,不太擔心沒了你,世界就會改變了。年輕的心理師對工作期待可能會像我剛進入職場一樣的想法待到退休
開始成為心理師的時候,剛畢業很期待能在醫院裏大顯身手一番,以免不負研究所繳交的學費和學校吸收了那麼多年的知識。一旦在真的在實際衡鑑時忘記做什麼,忘記問什麼,還會深切的反省下一次不要再犯了,再把測驗手冊拿起來好好地重新複習。時間上也因為需要非常努力地把所有學校所學『貢獻』出來...
心理師往往擁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還沒傳遞出去便開始想要舉辦一些團體,開一些課程。然而,這卻可能造成別人不認識這個人,卻要別人花時間、花錢來賭他是會作團體或是會上課的人。這樣一個課程或是團體,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客戶宣告失敗,努力那麼久也無法讓人知道非常的可惜。
初入職場的人常常都會想要一個穩定的工作,什麼是穩定?也就是儘量不要有任何的改變,包括職位上、工作內容上,對某些人而言,舒適圈過久了,會讓自己捨不得那些「沉沒成本」,也就是努力了那麼多年,放棄那麼多年在這個位置上累積的人脈、公司對我那麼好、我還等著這家公司領退休金!呆得越久,在社會上競爭力越少...
所以你在自己的部落格或是臉書裡到底寫甚麼?那些訊息是你的受眾需要的? 哪些訊息是你的受眾所遇到的困境? 這些往往都左右了受眾對你的信任感,千萬別小看這些內容,持續累積下去,你就會讓人看到。
以往還在醫院的經驗,當時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構思自己的課程或講座內容,我也曾經以多數心理師會的內容,憂鬱,正念,自我情緒調適,常見的講題作為題目。然而,用這些題目作為講題會遇到一些缺點: 由於題目單一,所以一般能接的講座時間不會太長,如果太長就會開始往深度去講。如果應用在課程設計中...
試想心理師擔任這個工作,是我們靠公司還是公司靠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得出來的就是,誰對誰是不可或缺的?哪一方可以被替代的其實就是處於弱勢。舉例來看,當機構少了你會如何?他們大不了再找一個就好,心理的人力那麼充足,不太擔心沒了你,世界就會改變了。年輕的心理師對工作期待可能會像我剛進入職場一樣的想法待到退休
開始成為心理師的時候,剛畢業很期待能在醫院裏大顯身手一番,以免不負研究所繳交的學費和學校吸收了那麼多年的知識。一旦在真的在實際衡鑑時忘記做什麼,忘記問什麼,還會深切的反省下一次不要再犯了,再把測驗手冊拿起來好好地重新複習。時間上也因為需要非常努力地把所有學校所學『貢獻』出來...
心理師往往擁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還沒傳遞出去便開始想要舉辦一些團體,開一些課程。然而,這卻可能造成別人不認識這個人,卻要別人花時間、花錢來賭他是會作團體或是會上課的人。這樣一個課程或是團體,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客戶宣告失敗,努力那麼久也無法讓人知道非常的可惜。
初入職場的人常常都會想要一個穩定的工作,什麼是穩定?也就是儘量不要有任何的改變,包括職位上、工作內容上,對某些人而言,舒適圈過久了,會讓自己捨不得那些「沉沒成本」,也就是努力了那麼多年,放棄那麼多年在這個位置上累積的人脈、公司對我那麼好、我還等著這家公司領退休金!呆得越久,在社會上競爭力越少...
所以你在自己的部落格或是臉書裡到底寫甚麼?那些訊息是你的受眾需要的? 哪些訊息是你的受眾所遇到的困境? 這些往往都左右了受眾對你的信任感,千萬別小看這些內容,持續累積下去,你就會讓人看到。
以往還在醫院的經驗,當時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構思自己的課程或講座內容,我也曾經以多數心理師會的內容,憂鬱,正念,自我情緒調適,常見的講題作為題目。然而,用這些題目作為講題會遇到一些缺點: 由於題目單一,所以一般能接的講座時間不會太長,如果太長就會開始往深度去講。如果應用在課程設計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繼上一篇分享兩年來備考的心路歷程後,這一篇主要分享個人資料準備及撰寫的方法。在開始前想先邀請大家把以這句話放在心中,並在準備備審資料這段期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總是會有新想法產生、有地方需要修改,絕對沒有完美的狀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繼上一篇分享兩年來備考的心路歷程後,這一篇主要分享個人資料準備及撰寫的方法。在開始前想先邀請大家把以這句話放在心中,並在準備備審資料這段期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總是會有新想法產生、有地方需要修改,絕對沒有完美的狀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