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師不容易在社區接地氣 |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2022/11/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接受一位電台主持人專訪,結束後,她問道:「為什麽有些心理師在訪問的時候只能一問一答,而不能舉一反三呢?」

這個部分的確是很多醫院心理師常出現的問題,有部分可能歸因於個性,也有一部分歸因於教育與工作,前者個性與個人的過去習慣、經驗有關,這不是我們這篇文章想要著墨之處。而後者教育、工作環境是我想要更深入探討的部分。
的確,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稍微改一下,就成為我們的論文。如果改得太多,指導教授可能又會有異議,為了順利畢業,也就只好順服在教授的框架下。
當心理師進入醫院之後,帶著過去教育的陰影,也不太習慣發表自己的想法,所有的診斷準則、醫療醫師主導、研究資料的佐證等都被框住,以致於自己不太有除了白紙黑字以外的想法,或許是不習慣,也有可能根本沒想過,還有那些除了這些看得到的資料以外的世界。
unsplash.com
這些框架帶來了什麼

演講:常把書上的資料,網路上的內容原封不動貼在ppt上照本宣科。

課程:只講自己知道的、查得到的內容,甚至為了把時間補滿加了很多聽眾不需要的資訊,所以內容都非常僵硬。
寫作:只談自己曾經遇到過的事,沒見過的事情不敢寫,也害怕自己寫出來有倫理問題。(還是需要小心倫理議題,但應該不可能所有寫的都會有倫理問題喔!別因為一棵樹而放棄一片森林)

廣播:只講自己遇到過的事情,書上有的理論,沒辦法舉太多例子,更無法延伸出跟聽眾相關的情況。
框架限制了品牌

無論是演講、課程、寫作、廣播,還是你的品牌,重要的是受眾(TA)他們需要什麼,而不是心理師會什麼,無可否認的,還是有很多資深的心理師傳承自己所知道的給新進心理師,因為這些新進的心理師是TA,然而多數的心理師的受眾是一般民眾。當我們的品牌產品都跟其他的書籍內容,研究資料,抑或是其他的心理師一樣,這樣便做不出市場區隔,更遑論個人品牌了。
所以當我們心理師決定要發展個人品牌之時,需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著過去的框架,自我察覺,並且把這些框架卸下來,讓自己掌握自己的這條船。
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嗨!你遇到了難搞的長輩?還是混亂的失智症病患嗎?又讓你火冒三丈、無法入眠嗎? 當我們知道他背後的原因,便有可能理解他甚至解決他,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