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簡評

黎胖
發佈於黎胖
2022/12/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台灣的主流資訊中,以色列是一個值得效法的國家,然而巴勒斯坦人的遭遇,卻更是台灣若遭中國侵略統治後的可能境遇。過往我們從歐美學者與新聞汲取巴勒斯坦的資訊,但卻沒有台灣視角的敘事,本書試著填補這個空白,傳達巴勒斯坦的聲音。
作者為從事新聞工作的台灣女性,深明資訊戰爭的力量,過往以色列官方意識形態的敘事和全球對反猶主義的戒慎恐懼,人們所知資訊不外巴解組織與哈瑪斯和以色列政府的交手,即使偶有巴勒斯坦苦難的新聞,受到以國運用反猶主義的壓力下,各國媒體也自我審查,禁止旗下記者持續報導,即使記者運用「政治正確」的戰術也不敵此一壓力。本書正是填補缺失的真相與空白。
從自己與巴勒斯坦人的緣分出發,作者進而體驗到以色列對待外國人與巴勒斯坦人的不同,更發現以國政府「一日巴勒斯坦人,終身巴勒斯坦人」的政策,即使取得他國國籍,巴勒斯坦人仍會遭以國刁難、歧視與阻礙,永不得翻身。切身體驗使她逐步理解和感同身受巴勒斯坦人所遭逢的歷史與當代,一脈相承遭逢殖民的情境,以及以色列殖民下,來自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人對抗以國的反殖民運動。
書中藉由巴勒斯坦平民、新聞工作者、女權運動者、電影導演、遠赴他國追尋自由的巴勒斯坦人、嫁給當地人的中國女性、作者的伴侶,到以國的歷史紀錄片導演、高階將領之後、深信錫安主義的海外猶太人等有血有肉的人物,透過對話與歷史敘述交錯的方式,逐步展開巴以何以至此的困境:一方從建國後,錫安主義如何深入和壟斷海內外以色列人的思想與發言權,反猶主義讓各國不敢譴責以色列,使以國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歧視發展到近乎「視為非人」,並得以恣意妄為,提出真相者則遭封殺;一方是遭逢「浩劫」,此後逐步失去生存的家園,連基礎設施和「白晝行走權」的基本安全感都沒有,隨時可能遭到暴力與不幸。
本書深具魅力的亮點,在於敘述巴勒斯坦人面對以色列不斷折磨他們的身心靈與後代如此困境,卻從未屈服的樂觀與抵抗,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國家與自由需要靠自己去奮鬥和爭取。而不論是參與建國的軍隊高層及後代,海外深信此說法的移住者,作者筆下這些深信以色列官方意識形態人們轉變為支持巴勒斯坦爭取權益的心路變化,體現出了作為人所應有的反思與信念堅持。
而作者預料可能有讀者會問為何不平衡報導這點,也令我讀到時會心一笑。平衡報導代表雙方的實力均衡,然而在全世界科技、軍武數一數二,美加每年金援的以色列,和毫無實權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武器的巴勒斯坦人之間,雙方實非對等關係,不能放在天秤上被要求公平報導。
閱讀這本書,透過作者帶有同情與反思的優美文筆,讓我看到巴勒斯坦以大衛對戰哥利亞的精神與毅力面對困境,不啻給身處極權主義國家威脅前線的台灣人一絲鼓舞,身處如此險惡環境的巴勒斯坦人尚且未放棄,台灣人何以沮喪?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當我們聽到敘述台灣中國兩國關係的消息與報導時,不應要求強者弱者並陳的虛假式「平衡」觀點,而是從弱者的角度出發,多理解自己身處國家的困境,因為在強凌弱時的處境下,實不該對弱者提出這樣的要求。
本書易讀且好看,透過人物展開的歷史與當代、血淚與反思,讓閱讀的人能夠輕鬆進入這個地方的過去與現在,也有台灣許多反觀之處,而1895和1945迎來兩次外來政權,都對這個地方留下了傷痕,或許在看到他人的處境,更能珍惜前人以血淚性命,換來的當下享有的自由民主,並與巴勒斯坦一樣,爭取能成為真正受國際承認的獨立國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2會員
31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