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談”獨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幾天剛談過”獨老"問題,今天(民111-12-12)的聯合報/ 頭版就根據該報「2022退休力大調查」出現<「一個人海嘯來襲」>附標題是「獨居成常態,要及早準備」。內文的標題含「一人生活,疫情下提早預習。」因為疫情關係,所以全球興起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居家上班,一個人吃飯睡覺,盡量避免與人接觸;如果確診,則一個人排醫,一個人居家隔離,一個人試著搞定所有事,換言之,疫情迫使所有人提早預習「一個人」。而人生走到最後,也一定是「一個人」。

「退休五力,社會連結最落後」退休五力包括:自在獨立、財務、健康、活躍好學、社會連結我的用詞是:老本、老伴、老健、老趣,最後加上生活自理),聯合報的調查中,"社會連結"—也就是"老伴"(老伴:指的是不止伴侶,還含朋友,親人,朋友含新舊及古今—例如你喜歡的某個古人,看他的文章,與他對話等等)在調查中是五力中最弱的項目。我自己的經驗是:這方面女生比男人強,男人退休後大多關在家女人則參加許多社團,結交許多新友。而朋友可排解鬱悶,可交流溝通防止老化,可增廣見聞,可增加樂趣,因此如何即時增加與人交流溝通的質和量—不管是透過平台找到同好,或者透過社團或活動結交新知,或者加入義工—既助人亦擴展生活層面—都是可以考慮並實際作業的。


社會連結

社會連結


A3版全版與獨老有關。主標題是<獨自終老 超單身世代漸成形>;附標題是<不婚不生離婚喪偶…一個人,快速現在進行式>內文提及目前全國單人戶3133858戶,佔總人口的13.95%(我之前的說法是以戶數為主,民國111年10月份,台灣地區總共有9,068,488戶;其中1人家戶有3,133,858戶;2人家戶有1,873,085戶。也就是說一個家屋中只有一個人和兩個人住的家戶數超過全國總戶數的一半以上。)「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老年人口住宅數於一○九年第一季為五十七萬多戶,今年第二季已有六十八萬多戶,獨居戶更從四十三萬多戶增為五十一點七萬多戶,六十五歲以上獨居成常態,達七成六」(引自聯合報)


孤獨老人

孤獨老人


這些數據樣樣都指出:"獨老"—即令有老伴,但也一定有一人先走,後走者大概都是"獨老"—時代已經來臨,且正在加速進行中。如何一個人過活?疫情下已有多人實際體驗過;請將歷練所得加以整理,俾為未來的"獨老"預做準備;而”獨老”既是必然,那麼如何過得舒適且優雅,那是需要學習,也需要提前準備的。讓我們現在就開始…(你可以根據退休五力的項目,評估一下自己那方面較佳,那麼再加點力;那方面較差,那麼試著改善…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因此必須面對著自己需求來做準備,而且,現在就要開始……)


註:之所以現在就要開始,乃因你根本無法預期什麼時候”獨老”就直接降臨到你身上,最近就連遇好幾個猝死案例,年紀都差不多,其一是退休後擔任義工,開會期間突然倒下,就此離開;另一是剛退休靠打球以保持健康,然後亦是突然倒地不起;另二例是突然發病,然後迅速離開。這些都是好死,因為都沒經過太長時間的病痛,(沒有任何延命措施來痛苦的延長生存期間)而且一了百了,不再有什麼憂愁悲傷了;只是未亡人馬上成為獨居老人,他們都有兒女,然而都選擇(原因不同)寧願自己生活…不要以為"獨老"好像還離你很遠,你錯了,它何時臨身,誰也說不準…所以現在就要開始準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9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前一陣子衛生福利部邀請我去演講,原先承辦官員指定的題目是希望我講「練習一個人的生活」,大概他們觀察到社會趨勢已逐漸朝向終身單身,往一人一戶的方向前進,所以一個人生活的練習也是新時代的課題。     不過在演講前幾天,承辦單位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後來長官在核示時,認為這個題目若被外界知道了,恐怕
Thumbnail
 前一陣子衛生福利部邀請我去演講,原先承辦官員指定的題目是希望我講「練習一個人的生活」,大概他們觀察到社會趨勢已逐漸朝向終身單身,往一人一戶的方向前進,所以一個人生活的練習也是新時代的課題。     不過在演講前幾天,承辦單位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後來長官在核示時,認為這個題目若被外界知道了,恐怕
Thumbnail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單身者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也意味將來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會面臨單身老年生活的挑戰。單身者的老年生活有哪些特點?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這個問題。
Thumbnail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單身者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也意味將來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會面臨單身老年生活的挑戰。單身者的老年生活有哪些特點?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這個問題。
Thumbnail
大綱: 1.單身好苦惱? 2.解決心靈層面的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單身的居多? 3.與自己獨處的方式 4.是不是很閒才會覺得寂寞? 5.希望不單身該怎麼做? 6.結婚生子才圓滿? 7.孤獨終老的問題 8.台灣的安養信託 Podcast收聽連結 #AwesomeMoney #威利聊時事 威力聊時事建構你的
Thumbnail
大綱: 1.單身好苦惱? 2.解決心靈層面的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單身的居多? 3.與自己獨處的方式 4.是不是很閒才會覺得寂寞? 5.希望不單身該怎麼做? 6.結婚生子才圓滿? 7.孤獨終老的問題 8.台灣的安養信託 Podcast收聽連結 #AwesomeMoney #威利聊時事 威力聊時事建構你的
Thumbnail
獨居者在自家過世後,由於鮮少與外界和家人互動,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事件。又稱作「獨居死」或稱為「孤獨死」,這不是單身的專屬很多是已婚者。 韓國「孤獨死」人數近五年飆升4成 「50至59歲」最嚴重 2022年12月14日 週三 下午5:53新聞-孤獨死亡飆升 最近孤獨的新聞很多,看多了覺得心裡很不
Thumbnail
獨居者在自家過世後,由於鮮少與外界和家人互動,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事件。又稱作「獨居死」或稱為「孤獨死」,這不是單身的專屬很多是已婚者。 韓國「孤獨死」人數近五年飆升4成 「50至59歲」最嚴重 2022年12月14日 週三 下午5:53新聞-孤獨死亡飆升 最近孤獨的新聞很多,看多了覺得心裡很不
Thumbnail
前幾天剛談過”獨老"問題,今天(民111-12-12)的聯合報/ 頭版就根據該報「2022退休力大調查」出現<「一個人海嘯來襲」>附標題是「獨居成常態,要及早準備」。內文的標題含「一人生活,疫情下提早預習。」因為疫情關係,所以全球興起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居家上班,一個人吃飯睡覺,盡量避免與人接觸
Thumbnail
前幾天剛談過”獨老"問題,今天(民111-12-12)的聯合報/ 頭版就根據該報「2022退休力大調查」出現<「一個人海嘯來襲」>附標題是「獨居成常態,要及早準備」。內文的標題含「一人生活,疫情下提早預習。」因為疫情關係,所以全球興起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居家上班,一個人吃飯睡覺,盡量避免與人接觸
Thumbnail
台灣從民國109年開始出現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還少的現象,而且差距愈來愈大;今年前十個月已達57,366人。馬斯克曾在臉書上提及"日本亡國論",即因日本也有此現象,而且一年差距達五十多萬人…出生比死亡少意味著老人化現象嚴重,而且愈來愈重... 前文中亦指出,比較民國九十年與民國一百一十年的人口結構,可
Thumbnail
台灣從民國109年開始出現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還少的現象,而且差距愈來愈大;今年前十個月已達57,366人。馬斯克曾在臉書上提及"日本亡國論",即因日本也有此現象,而且一年差距達五十多萬人…出生比死亡少意味著老人化現象嚴重,而且愈來愈重... 前文中亦指出,比較民國九十年與民國一百一十年的人口結構,可
Thumbnail
前言 2022-12-06的聯合報,有篇薛承泰寫的<「養兒妨老」的獨老危機>。意思是台灣有"獨老"的危機,而且,以往社會有「養兒防老」:老後存款不多,年金又少,無法應付生活開銷,但因子女較多,每人拿一點孝親費,就能生活無虞,甚至還能有點餘款;然而,那種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要注意的是「養兒妨老」或
Thumbnail
前言 2022-12-06的聯合報,有篇薛承泰寫的<「養兒妨老」的獨老危機>。意思是台灣有"獨老"的危機,而且,以往社會有「養兒防老」:老後存款不多,年金又少,無法應付生活開銷,但因子女較多,每人拿一點孝親費,就能生活無虞,甚至還能有點餘款;然而,那種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要注意的是「養兒妨老」或
Thumbnail
找到屬於你的單身力每天和自己談戀愛 二三十年前,東南亞地區女生的平均結婚年齡界於22-26之間 隨著社會結構改變,女生知識水平提高 時至今日,在己發展國家的平均結婚年齡己上升至30歲左右 而男女性群組選擇單身的比例亦愈來愈高 很多人想到單身兩個字都會聯想到寂寞和孤單 但是單身並不代表寂寞,有時候
Thumbnail
找到屬於你的單身力每天和自己談戀愛 二三十年前,東南亞地區女生的平均結婚年齡界於22-26之間 隨著社會結構改變,女生知識水平提高 時至今日,在己發展國家的平均結婚年齡己上升至30歲左右 而男女性群組選擇單身的比例亦愈來愈高 很多人想到單身兩個字都會聯想到寂寞和孤單 但是單身並不代表寂寞,有時候
Thumbnail
 獨居是趨勢,年輕時一個人住很開心,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生活起居就會增添許多問題,因此「獨居老人」也就變成一個必須動用社會資源關注的議題。  依據內政部的定義,符合獨居老人定義,也就是依此定義才能獲得福利措施或補助,有四項條件:  第一,六十五歲以上單身獨居。  第二,兩位以上老人(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算
Thumbnail
 獨居是趨勢,年輕時一個人住很開心,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生活起居就會增添許多問題,因此「獨居老人」也就變成一個必須動用社會資源關注的議題。  依據內政部的定義,符合獨居老人定義,也就是依此定義才能獲得福利措施或補助,有四項條件:  第一,六十五歲以上單身獨居。  第二,兩位以上老人(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算
Thumbnail
人類社會除了面對史無前例的龐大高齡人口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趨勢在世界各地發生——獨居人口正迅速增加中,台灣的統計,在2017年的單身戶已經過半,有三百多萬戶的納稅戶是單身戶口。  最近有個媒體對不同世代的人調查退休的準備,發現五十歲以下的族群有七成準備老後跟朋友住在附近,而六十歲以上有半數想跟子女一
Thumbnail
人類社會除了面對史無前例的龐大高齡人口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趨勢在世界各地發生——獨居人口正迅速增加中,台灣的統計,在2017年的單身戶已經過半,有三百多萬戶的納稅戶是單身戶口。  最近有個媒體對不同世代的人調查退休的準備,發現五十歲以下的族群有七成準備老後跟朋友住在附近,而六十歲以上有半數想跟子女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