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禪 (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七、一念見徹、光貫十方

《臨濟錄》節要

* 臨濟義玄 (?~867),禪宗臨濟宗之開山祖,嗣黃檗希運。

唐、安史亂 (755~763) 後,代宗封河北安史降將、為節度使;成德、魏博、燕薊 (盧龍) 三藩鎮,並稱河朔三鎮。

南方皇室 (長安、洛陽一帶政治中心,及東南江淮一帶經濟中心),於此藩鎮,僅能撫之、使其代捍北狄,而不能計其逆順。

成德之治所、設於鎮州真定 (河北正定)。

時,師欲往成德傳法,在唐武宗會昌五年 (845) 禁佛前後。

如:「師一日、辭黃檗,黃檗問:『什麼處去?』師云:『不是河南,便歸河北。』」(《臨濟錄》,行錄)

唐宣宗大中八年 (854),師駐錫鎮州真定東南、臨滹沱河渡口之臨濟院;是寺、建於東魏興和二年 (540)。

如:「既受黃蘗印可,尋抵河北鎮州城東南隅、臨滹沱河側小院住持,其臨濟、因地得名。」(《臨濟錄》,行錄)

後,默君和太尉乃捨其宅為寺,迎師居之,亦名臨濟院。

如:「適丁兵革,師即棄去,太尉默君和於城中、捨宅為寺,亦以臨濟為額、迎師居焉。

後,拂衣南邁、至河府,府主王常侍、延以師禮;住未幾,即來大名府興化寺,居于東堂。

師無疾,忽一日、攝衣據坐,與三聖問答畢、寂然而逝。時,唐咸通八年丁亥孟陬月十日也。」(《臨濟錄》,行錄)

成德節度使王紹懿 (857~866 在位),即《臨濟錄》言「王常侍」是也,有「檢校右散騎常侍」之銜 (《舊唐書》卷一四三,王紹懿傳),奉師以禮,為外護焉。

師因曾居臨濟院,稱臨濟義玄。

1

府主王常侍與諸官、請師升座,師上堂,



乃云:

「今時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

道流!秖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底路】;如山僧指示人處,祇要爾、【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遲疑】。

如今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信處。

爾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轉,被他萬境回換、不得自由;爾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

爾欲得識祖佛麼?祇爾【面前、聽法底】是;學人信不及、便向外馳求,設求得者、皆是文字勝相,終不得他【活祖意】,莫錯!

諸禪德!此時不遇,萬劫千生、輪回三界,徇好境掇去、驢牛肚裏生。

道流!約【山僧見處,與釋迦不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若能【如是見得】,祇是一生無事人。

大德!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此不是爾久停住處,無常殺鬼、一剎那間,不揀貴、賤、老、少。

爾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

爾【一念心上清淨光】、是爾屋裏法身佛,爾【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爾屋裏報身佛,爾【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爾屋裏化身佛。此三種身,是爾即今、【目前、聽法底人】;祇為不向外馳求,有此功用。

據經論家,取三種身為極則;約山僧見處、不然,此三種身,是名言、亦是三種依。古人云:『身依義立,土據體論。』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

大德!爾且識取【弄光影底人】,是諸佛之本源,【一切處】、是道流歸舍處。

是爾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脾、胃、肝、膽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是什麼解說法聽法?是爾【目前、歷歷底、勿一箇形段孤明,是這箇、解說法、聽法】;若【如是見得,便與祖佛不別】。

但一切時中、更莫間斷,【觸目皆是】;祇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所以輪回三界、受種種苦。

若約【山僧見處,無不甚深、無不解脫】。

道流!【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心既無,隨處解脫。

山僧與麼說,意在什麼處?祇為道流、一切馳求、心不能歇,上他古人閑機境。

道流!取【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猶如客作兒,等妙二覺、擔枷鎖漢,羅漢、辟支、猶如廁穢,菩提、涅槃、如繫驢橛;何以如此?祇為道流、不達三祇劫空,所以有此障礙。

若是真正道人、終不如是,但能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無一念心、希求佛果;緣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大兆。』

大德!時光可惜,祇擬傍家、波波地:學禪、學道,認名、認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識、意度,莫錯!

道流!爾祇有【一箇父母】,更求何物?爾【自返照看】。古人云:『演若達多失却頭,求心歇處即無事。』

大德!且要平常、莫作模樣:有一般不識好惡禿奴,便即見神、見鬼,指東、劃西,好晴、好雨,如是之流、盡須抵債,向閻老前、吞熱鐵丸有日;好人家男女、被這一般野狐精魅所著,便即揑怪,瞎屢生!索飯錢有日在。」

2

師示眾云:

「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見解、向天下橫行】,免被這一般精魅惑亂。

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祇是平常。

爾擬向外、傍家求過、覓脚手,錯了也!祇擬求佛,佛是名句。

爾還識馳求底麼?三世十方佛祖出來、也祇為求法;如今參學道流、也祇為求法。得法、始了;未得、依前輪回五道。

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無形、通貫十方、目前現用】。

人信不及,便乃認名、認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懸殊。

道流!山僧說法,說什麼法?說【心地法,便能入凡、入聖,入淨、入穢,入真、入俗】,要且不是爾真俗、凡聖,能與一切真俗、凡聖安著名字,真俗、凡聖與此人安著名字不得。

道流!【把得便用】,更不著名字,號之為玄旨。

山僧說法、與天下人別:祇如有箇文殊、普賢,出來目前,各現一身問法,纔道:『咨和尚』,我早辨了也;老僧穩坐,更有道流來相見時,我盡辨了也。何以如此?祇為我【見處】別,外不取凡聖、內【不住根本】,【見徹、更不疑謬】。」

3

師示眾云:

「道流!佛法無用功處,祇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喫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總是癡頑漢。』

爾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境來回換不得】;【縱有從來習氣、五無間業,自為解脫大海】。

今時學者、總不識【法】,猶如觸鼻羊、逢著物、安在口裏,奴郎不辨、賓主不分;如是之流、邪心入道,鬧處、即入不得,名為真出家人、正是真俗家人。

夫出家者,須辨得平常【真正見解】:辨佛、辨魔,辨真、辨偽,辨凡、辨聖。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喚作造業眾生,未得名為真出家。

祇如今、【有一箇佛、魔、同體不分;如水乳合,鵝王喫乳】。

如明眼道流,魔、佛俱打;爾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浮沈。」

4

問:「如何是佛?魔?」

師云:

「爾一念心疑處、是魔;爾若達得萬法無生、心如幻化,更無一塵、一法,處處清淨,是佛。

然佛與魔,是染、淨二境,約【山僧見處,無佛、無眾生,無古、無今,得者便得、不歷時節,無修、無證,無得、無失,一切時中、更無別法】;設有一法過此者,我說如夢、如化。山僧所說皆是。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歷歷地聽者,此人處處不滯、通貫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別不能回換,一剎那間、透入法界,逢佛說佛、逢祖說祖、逢羅漢說羅漢、逢餓鬼說餓鬼,向一切處、游履國土,教化眾生、未曾離一念,隨處清淨、光透十方、萬法一如】。

道流!大丈夫兒!今日方知:本來無事;祇為爾信不及、念念馳求,捨頭覓頭、自不能歇。

如圓頓菩薩、入法界現身,向淨土中、厭凡、忻聖,如此之流、取捨未忘、染淨心在;如禪宗見解、又且不然,【直是現今,更無時節】。

山僧說處,皆是一期、藥病相治,總無實法;若【如是見得,是真出家、日消萬兩黃金】。

道流!莫取次、被諸方老師印破面門,道:『我解禪、解道』,辯似懸河,皆是造地獄業。

若是真正學道人,不求世間過,切急要求【真正見解】;若達【真正見解、圓明】,方始了畢。」

5

問:「如何是真正見解?」

師云:

「爾但一切【入凡、入聖,入染、入淨,入諸佛國土、入彌勒樓閣、入毘盧遮那法界,處處皆現、國土成、住、壞、空】。

佛出於世、轉大法輪,却入涅槃、不見有去來相貌,求其生死、了不可得,便【入無生法界、處處游履國土,入華藏世界、盡見諸法空相、皆無實法】。

唯有【聽法無依道人】、是諸佛之母,所以,佛從無依生;若悟【無依】,佛亦無得。

若【如是見得者,是真正見解】。

學人不了,為執名句,被他凡聖名礙,所以障其【道眼】、不得【分明】;祇如十二分教、皆是表顯之說,學者不會,便向表顯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

爾若欲得【生死去住、脫著自由】,即今識取【聽法底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活潑潑地,應是萬種施設,用處、祇是無處】,所以:覓著轉遠、求之轉乖,號之為祕密。

道流!爾莫認著箇夢幻伴子,遲晚中間、便歸無常。

爾向此世界中、覓箇什麼物作解脫?覓取一口飯喫、補毳過時,且要訪尋知識;莫因循逐樂、光陰可惜,念念無常,麁、則被地、水、火、風,細、則被生、住、異、滅,四相所逼。

道流!今時、且要識取四種無相境,免被境擺撲。」

6

問:「如何是四種無相境?」

師云:

「爾一念心疑、被地來礙,爾一念心愛、被水來溺,爾一念心嗔、被火來燒,爾一念心喜、被風來飄。

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轉、處處用境:東涌西沒、南涌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緣何如此?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

道流!爾祇今【聽法者,不是爾四大、能用爾四大】;若能【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

約【山僧見處,勿嫌底法】。爾若愛聖;聖者,聖之名。

有一般學人、向五臺山裏求文殊,早錯了也!五臺山、無文殊。

爾欲識文殊麼?祇爾【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箇是活文殊;爾【一念心無差別光】,處處總是真普賢;爾【一念心、自能解縛、隨處解脫】,此是觀音三昧法。互為主伴,出則一時出,一即三、三即一。

如是解得,始好看教。」

7

師示眾云:

「如今學道人,且要自信、莫向外覓;總上他閑塵境,都不辨邪正。

祇如有祖、有佛,皆是教迹中事。有人拈起一句子語,或隱顯中出,便即疑生,照天、照地,傍家尋問,也大茫然。

大丈夫兒!莫祇麼論主、論賊,論是、論非,論色、論財,論說閑話過日。

山僧此間,不論僧俗,但有來者、盡識得伊;任伊向甚處出來,但有聲名文句,皆是夢幻。

却見【乘境底人】,是諸佛之玄旨;佛境不能自稱我是佛境,還是這箇【無依道人、乘境出來】。

若有人出來、問我求佛,我即【應清淨境出】;有人問我菩薩,我即【應慈悲境出】;有人問我菩提,我即【應淨妙境出】;有人問我涅槃,我即【應寂靜境出】。

【『境』、即萬般差別,『人』、即不別;所以: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道流!爾若欲得如【法】,直須是大丈夫兒、始得;若萎萎隨隨地,則不得也。

夫如㽄嗄之器、不堪貯醍醐;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隨處作主、立處皆真】,但有來者、皆不得受。

爾一念疑、即魔入心;如菩薩疑時,生死魔得便。

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來、則照;爾但信:現今【用底】,一箇事也無。

爾一念心生三界,隨緣被境分為六塵。

爾如今【應用處、欠少什麼】?【一剎那間,便入淨、入穢,入彌勒樓閣、入三眼國土,處處遊履、唯見空名】。」

8

問:「如何是三眼國土?」

師云:

「我共爾【入淨妙國土】中、著清淨衣、說法身佛,又【入無差別國土】中、著無差別衣、說報身佛,又【入解脫國土】中、著光明衣、說化身佛。

此三眼國土、皆是依變;約經論家,取法身為根本,報、化二身為用。

山僧見處,法身即不解說法,所以,古人云:『身依義立,土據體論。』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建立之法、依通國土,空拳、黃葉、用誑小兒,蒺藜稜刺、枯骨上、覓什麼汁?

心外無法、內亦不可得,求什麼物?

爾諸方言道:『有修、有證』,莫錯!設有修、得者,皆是生死業。

爾言六度、萬行齊修,我見皆是造業: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獄業;求菩薩、亦是造業;看經、看教、亦是造業。

佛與祖師、是無事人;所以:有漏、有為,無漏、無為,為清淨業。

有一般瞎禿子、飽喫飯了,便坐禪觀行,把捉念漏、不令放起,厭喧、求靜,是外道法。祖師云:『爾若住心看淨、舉心外照、攝心內證、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

是爾如今、與麼【聽法底人】,作麼生擬修他、證他、莊嚴他?渠且不是修底物、不是莊嚴得底物;若教他莊嚴,一切物、即莊嚴得,爾且莫錯!

道流!爾取這一般老師口裏語、為是真道,是善知識、不思議:『我是凡夫心,不敢測度他老宿』,瞎屢生!

爾一生祇作這箇見解,【辜負這一雙眼】,冷噤噤地、如凍凌上驢駒相似:『我不敢毀善知識,怕生口業。』

道流!夫大善知識,始敢毀佛、毀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罵辱諸小兒,向逆順中覓人。所以,我於十二年中、【求一箇業性、如芥子許、不可得】。

若似新婦子禪師,便即怕趁出院、不與飯喫,不安、不樂。

自古先輩、到處人不信,被褫出、始知是貴;若到處人盡肯,堪作什麼?

所以,師子一吼、野干腦裂。

道流!諸方說:『有道可修、有法可證。』爾說:證何法?修何道?爾今【用處、欠少什麼物】?修補何處?

後生小阿師不會,便即信這般野狐精魅,許他說事、繫縛人,言道:『理、行相應、護惜三業,始得成佛。』如此說者、如春細雨。

古人云:『路逢達道人,第一莫向道。』

所以言:若人修道道不行,萬般邪境競頭生,智劍出來無一物,明頭未顯暗頭明。

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

大德!覓什麼物?現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欠少】。

爾若欲得與祖佛不別,但【如是見】,不用疑誤。

爾心心不異,名之【活祖】。心若有異,則性、相別;心不異故,即性、相不別。」

9

問:「如何是心心不異處?」

師云:

「爾擬問、早異了也,性、相各分;道流!莫錯!

世、出世諸法,皆無自性、亦無生性,但有空名、名字亦空。爾祇麼認他閑名為實,大錯了也!設有、皆是依變之境。

有箇菩提依、涅槃依、解脫依,三身依、境智依,菩薩依、佛依;爾向依變國土中、覓什麼物?

乃至三乘十二分教、皆是拭不淨故紙。

佛是幻化身、祖是老比丘。爾還是娘生已否?爾若求佛,即被佛魔攝;爾若求祖,即被祖魔縛。爾若有求、皆苦,不如無事。

有一般禿比丘向學人道:『佛是究竟,於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果滿、方始成道。』道流!爾若道:佛是究竟,緣什麼八十年後、向拘尸羅城雙林樹間、側臥而死去?佛今何在?明知:與我生死不別。

爾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明知是幻化。古人云:『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聲,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爾道:佛有六通、是不可思議。一切諸天、神仙、阿修羅、大力鬼亦有神通,應是佛否?道流!莫錯!

祇如阿修羅與天帝釋戰,戰敗、領八萬四千眷屬、入藕絲孔中藏,莫是聖否?如山僧所舉,皆是業通、依通。

夫如佛六通者、不然:【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達六種色、聲、香、味、觸、法,皆是空相,不能繫縛此【無依道人】。

雖是五蘊漏質,便是地行神通。

道流!【真佛】無形、【真法】無相;爾祇麼幻化上頭、作模作樣,設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並不是真佛、是外道見解。

夫如真學道人,並不取佛、不取菩薩、羅漢,不取三界殊勝,逈然獨脫、不與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諸佛現前、無一念心喜,三塗地獄頓現、無一念心怖;緣何如此?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唯有道流【目前、現今聽法底人】,【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入三塗地獄、如遊園觀,入餓鬼畜生、而不受報】;緣何如此?無嫌底法。

爾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沈浮。

煩惱由心故有,無心煩惱何拘?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爾擬傍家、波波地學得,於三祇劫中、終歸生死,不如無事,向叢林中、床角頭、交脚坐。」

10

「道流!如諸方有學人來,主客相見了,便有一句子語辨。

前頭善知識、被學人拈出箇機權語路,向善知識口角頭攛過,看爾識不識?爾若識得是境,把得、便拋向坑子裏;學人便即尋常。

然後,便索善知識語,依前、奪之;學人云:『上智哉!是大善知識。』即云:『爾大不識好惡。』

如善知識、把出箇境塊子,向學人面前弄,前人辨得下了,作主、不受境惑;善知識、便即現半身,學人便喝。

善知識、又入一切差別語路中擺撲,學人云:『不識好惡老禿奴。』善知識歎曰:『真正道流。』

如諸方善知識、不辨邪正,學人來問:菩提、涅槃、三身、境智,瞎老師、便與他解說,被他學人罵著、便把棒打他,言:『無禮度。』自是爾善知識無眼,不得嗔他。

有一般不識好惡禿奴,即指東、劃西,好晴、好雨,好燈籠、露柱;爾看:眉毛有幾莖?這箇具機緣,學人不會、便即心狂。

如是之流、總是野狐精魅、魍魎,被他好學人嗌嗌微笑,言:『瞎老禿奴、惑亂他天下人。』」

11

「道流!出家兒、且要學道。

祇如山僧、往日、曾向毘尼中留心,亦曾於經論尋討,後方知是濟世藥、表顯之說,遂乃一時拋却,即訪道參禪;後遇大善知識,方乃【道眼分明】,始識得天下老和尚、知其邪正,不是娘生下便會,還是體究練磨,一朝自省。

道流!爾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裏、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如諸方學道流、未有不依物出來底;山僧向此間從頭打:手上出來手上打、口裏出來口裏打、眼裏出來眼裏打,未有一箇獨脫出來底,皆是上他古人閑機境。

山僧無一法與人,祇是治病解縛。

爾諸方道流、試不依物出來,我要共爾商量,十年、五歲,並無一人,皆是依草、附葉,竹木精靈、野狐精魅,向一切糞塊上亂咬;瞎漢!枉消他十方信施,道;『我是出家兒』,作如是見解。

向爾道:『無佛、無法,無修、無證』,祇與麼傍家、擬求什麼物?瞎漢!頭上安頭,是爾、【欠少什麼】?

道流!是爾【目前用底,與祖佛不別】;祇麼不信、便向外求,莫錯!向外無法、內亦不可得。

爾取山僧口裏語,不如休歇、無事去;已起者莫續、未起者不要放起,便勝爾十年行脚。

約【山僧見處,無如許多般】,祇是平常:著衣、喫飯、無事過時。

爾諸方來者,皆是有心求佛、求法,求解脫、求出離三界,癡人!爾要出三界,什麼處去?佛祖是賞繫底名句。

爾欲識三界麼?不離爾今【聽法底心地】。

爾一念心貪是欲界、爾一念心瞋是色界、爾一念心癡是無色界,是爾屋裏家具子;三界不自道:『我是三界』,還是道流目前、靈靈地照燭萬般、酌度世界底人,與三界安名。

大德!四大色身、是無常,乃至脾、胃、肝、膽、髮、毛、爪、齒,唯見諸法空相。

爾一念心歇得處、喚作菩提樹;爾一念心不能歇得處、喚作無明樹。無明無住處、無明無始終。

爾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無明樹,便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爾若歇得,便是清淨身界,爾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樹,三界、神通變化、意生化身,法喜禪悅、身光自照:思衣、羅綺千重,思食、百味具足,更無橫病。

菩提無住處,是故無得者。」

12

「道流!大丈夫漢!更疑箇什麼?【目前用處】、更是阿誰?【把得便用】、莫著名字,號為玄旨,與麼【見得、勿嫌底法】。

古人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道流!如禪宗見解、死活循然;參學之人、大須子細:如主客相見,便有言論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師子、或乘象王。

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箇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學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喚作客看主。

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隨學人問處、即奪;學人被奪、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

或有學人、應一箇清淨境、出善知識前,善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拋向坑裏;學人言:『大好善知識!』即云:『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此喚作主看主。

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善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彼此不辨。呼為客看客。

13

「大德!山僧如是所舉,皆是辨魔、揀異,知其邪正。

道流!寔情大難,佛法幽玄,解得、可可地;山僧竟日與他說破,學者總不在意,千遍萬遍、脚底踏過,黑沒焌地。

【無一箇形段、歷歷孤明】,學人信不及,便向名句上生解,年登半百,祇管傍家、負死屍行,擔却擔子、天下走,索草鞋錢有日在。

大德!山僧說:『向外無法』,學人不會,便即向裏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齶、湛然不動,取此、為是祖門佛法也,大錯!

是爾、若取不動清淨境為是,爾即認他『無明』為郎主。

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寔可怖畏。』此之是也。

爾若認他動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動,應可是道也?所以:動者是風大、不動者是地大,動、與不動,俱無自性。

爾若向動處捉他,他向不動處立;爾若向不動處捉他,他向動處立。譬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

大德!動、與不動,是二種境,還是【無依道人,用動、用不動】。

如諸方學人來,山僧此間、作三種根器斷:

如中下根器來,我便奪其境、而不除其法。

或中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俱奪。

如上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人俱不奪。

如有出格見解人來,山僧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歷根器。

大德!到這裏,學人著力處、不通風,石火電光、即過了也;學人若眼定動、即沒交涉,擬心即差、動念即乖,有人【解者、不離目前】。

大德!爾擔鉢囊屎擔子、傍家走,求佛、求法,即今與麼馳求底,爾還識渠麼?【活潑潑地,祇是勿根株,擁不聚、撥不散】,求著即轉遠、不求還在目前。

靈音囑耳,若人不信、徒勞百年。」

14



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未審此意如何?乞師指示。」

師云:

「『大通』者,是自己,於處處、達其萬法無性、無相,名為大通。

『智勝』者,於一切處不疑、不得一法,名為智勝。

『佛』者,心清淨,光明透徹法界,得名為佛。

『十劫坐道場』者,十波羅蜜是。

『佛法不現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滅,云何更有現前?

『不得成佛道』者,佛、不應更作佛。

古人云:『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間法。』

道流!爾欲得作佛,莫隨萬物;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世、與出世,無佛、無法,亦不現前、亦不曾失;設有者、皆是名言、章句,接引小兒,施設藥病、表顯名句。

且名句、不自名句,還是爾目前、昭昭靈靈、鑒覺聞知、照燭底,安一切名句。」

—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評曰:

1

真正見解者,一念返照自心,殄滅虗妄根本、脫出惑識之外,見得目前、弄光影底人是也。

亦是面前、聽法底人;亦是目前、歷歷底、勿一箇形段孤明。

爾一念心上清淨光、是法身佛,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報身佛,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化身佛;此三種身,亦不出目前、弄光影底人。

真正見解,是活鱍鱍底祖意;如是見得,便與釋迦見處不別。

2

殄滅虗妄根本、見得徹了,即辨得真正見解;見徹,則更不疑謬。

心法無形、通貫十方、目前現用,即是前謂:目前、弄光影底人是也;此人,能入真、入俗,入凡、入聖,入淨、入穢,能與一切真俗、凡聖、淨穢安著名字,真俗、凡聖、淨穢與此人安著名字不得。

3

若能向內、識得心法、辨得真正見解,即能辨得佛、魔。

有一箇佛、魔、同體不分底光明,入佛、入魔;喻如水乳合,而鵝王、不分隔水乳,但擇水中之乳而食;悟了底人,縱有從來習氣、五無間業,自為解脫大海。

若佛處入得、魔處入不得,靜處入得、鬧處入不得,雖然名為真出家人,實是出一家、而入一家,正為真俗家人。

4

雜染妄念、是魔,將雜染妄念打掃潔淨、是佛;然魔、與佛,乃是染、淨二境,不出惑識區隅,故有修、有證,有得、有失。

若透出惑識區隅,見得目前、孤明歷歷、聽法底人,則處處不滯、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別不能回換;無修、無證,得者便得、不歷時節,永得無失、無需再修。

5

依者,人所依之「境」,即尺標也;尺矩中,有A、-A、假〇等標度。

根本依,即假〇也,亦即,第九菴摩羅識,乃一切虗妄之根本。

無依,即無根本依也,亦是殄滅第九菴摩羅識之意。

無依「道人」者,「A」也,亦即「一念」也。意謂:有一「道人」者、其迥然無依是也。

如此,則「四料簡」已在其中矣,所謂:「將心滅境,彼此由侵」。

此「一念」,即第七末那識,雖由尺標A (第七末那識境界)、-A (第八阿賴耶識境界) 而生,然是參究底人、而非尺標A 也。

「A」逆溯而上,穿越尺標A、-A 而過,最終打破假〇 (第九菴摩羅識)、透出尺矩之外,則成「非A」也,如魚躍過龍門,是魚、化為龍,一躍跳出依倚、因果之外,用得A 與-A,故亦名弄光影底人。

此無依「道人」,雖是終極成道底人,亦與初發心、剛起「一念」底人無別,但僅「無惑」、有所不同耳。

古德云:「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此「一」、非是尺標-A 之「一」,而乃尺標A、-A 生出之「一念」,亦即「A」也;

「處」者,此「一念」所歷經之尺標:A、-A、假〇等,亦即「境」也。

謂:此「一念」,逆溯而上、穿越尺標A、-A 而過,最終打破假〇,而見得〇、終歸於〇。

6

若能一念返照自心,殄滅虗妄根本、脫出惑識之外,則:一念見處不疑、是真文殊、亦是法身佛,一念見無差別、是真普賢、亦是報身佛,一念隨處解脫、是真觀音、亦是化身佛;一即三、三即一,處處不疑、始終不異、隨處解脫。

7

「境」者,昭昭靈靈之識心、所變現之差別境界,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見得徹了,即見無依道人、乘境出來:問佛、即應清淨境出,問菩薩、即應慈悲境出,問菩提、即應淨妙境出,問涅槃、即應寂靜境出。

「境」、即萬般差別,「人」、即不別;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8

前云:一念見處不疑、是真文殊,一念見無差別、是真普賢,一念隨處解脫、是真觀音。

祇此無依道人,入淨妙國土、著清淨衣、說法身佛,入無差別國土、著無差別衣、說報身佛,入解脫國土、著光明衣、說化身佛。

然若住心看淨、舉心外照、攝心內證、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彼等言道:「『理、行相應』、護惜三業,始得成佛。」如此說者、如春細雨、綿綿地鋪天蓋地。

唯大善知識,求一箇業性、如芥子許、不可得,方能脫出惑識之外,見得目前、聽法底人;此人,作麼生擬修他、證他、莊嚴他?渠且不是可修、可得之物;何以故?本來如是故、無修,一切現成故、無得。

故自古先輩、到處人不信,被褫出、始知是貴;若到處人盡肯,堪作什麼?

9

若不能殄滅第九菴摩羅識、見得無依道人,則佛、魔,淨、染等境,皆是依倚。

爾擬向無常幻化中、蒺藜稜刺、枯骨上,覓什麼汁?

唯有這無依道人,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相、六塵相之想,皆不能繫縛。

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入三塗地獄、如遊園觀,入餓鬼畜生、而不受報;緣何如此?無嫌底法。

譬人插秧,若不入泥入水芸芓、下腳不得,焉能得穫哉?故「不住」云者,非是不入之謂,而乃入、而不受惑也,譬人入於泥水、而水不能濕其腳也。

二乘、外道無如是大悲願力,故不能入於惡道、饒益眾生。

10

如師家學人機鋒往來,或有主看主,雙收而雙放。

或有賓看賓,大似瞎驢相踢,但弄識神、精魅魍魎耳,捏怪而無慚、轉去而轉遠。

11

欲得不與物拘、迥然脱透,但莫受人惑,向裏、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以一口智劍、斬卻明中暗之暗、暗中明之明。病除、則藥亦無之。

須知:即爾目前用底,與祖佛不別;祇麼不信,便向外求,三祇劫中、波波地尋覓不得。

12

如師家學人機鋒往來,或有客看主,或有主看客,或有主看主,或有客看客。

13

「湛湛黑暗深坑,寔可怖畏」,乃第九菴摩羅識之形相,湛然不動,黑沒焌地、如漆黑桶底;若取此不動清淨境界以為是,爾即認他「無明」為郎主。

而目前、無一箇形段、歷歷底孤明,須是桶底脱,方能見得;學人信之不及,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便即得少為足,以玻璃、比之水晶,以假〇、為是〇。

14

「昭昭靈靈、鑒覺聞知、照燭底」,乃第八阿賴耶識之形相,亦名心;此識心,與一切境界安名、安句,猶如夢幻伴子,明知是光影、虗妄而不寔。

目前、弄光影底人,脱透「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窠臼,一躍而出、轉至上頭,照澍惑識、為般若用,是謂:「轉識成智」。

15

吾有偈,舉其要,云:

真正見解,無有結業,業性芥子,殄滅焚燬;
如是得者,釋迦不別,六道神光,未曾間歇;
一念脫透,三身等備,充塞虗空,遍照法界。

翳膜不透,昭昭靈靈,拘執陰界,認著光影;
光影名句,皆是依倚,障其道眼,不得分明;
觸目皆是,想變體殊,將心滅境,彼此由侵。

厭凡忻聖,捨俗覓真,棄魔求佛,避溺投火;
擬心即差,動念即乖,覓著轉遠,求著轉失;
靈音囑耳,五台不遠,捨頭覓頭,自不能歇。

向內返觀,不受人瞞,號為秘密,一箇父母;
見徹目前,弄光影人,脫著自由,日消萬金;
照了淨穢,佛魔同體,入泥入水,鵝王擇乳。

直是現今,更無時節,始終不異,多般用處;
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逢鬼說鬼,逢祖說祖;
教化眾生,不離一念,向一切處,遊履國土。

色聲境界,皆如夢幻,無依道人,乘境出來;
萬般差別,人即不別,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五蘊漏質,地行神通,六塵相想,無能繫縛。

聽法底人,何莊嚴得,若教莊嚴,疊床架屋;
目前用底,祖佛不別,祇麼外求,徒自辛苦;
向外無法,內亦不得,不如休去,勝爾行腳。

有漏有為,無漏無為,唯造玄業,不達玄旨;
把捉念漏,不令放起,㽄嗄之器,不堪醍醐;
凝心入定,住心看淨,如是之流,皆是造作。

凡有心求,皆是依倚,野狐精魅,竹木精靈;
接引小兒,施設藥病,靈靈照燭,安一切名;
若欲得佛,莫隨識心,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湛湛深坑,寔可怖畏,不動清淨,無明郎主;
動與不動,是二種境,無依道人,用動不動;
無依無倚,脫透光影,一念萬法,萬法即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般若經第六會,即舊《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也,玄奘譯成八卷、一十七品。
袁宏道 (1568~1610),明時儒,字中郎;進士出身,歷官禮部主事、吏部驗封主事、稽勳郎中。
第九菴摩羅識、乃無始以來之虗妄根源,亦是第八阿賴耶識之「究竟邊際」、而為應須殄滅者,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越州鏡清寺道怤順德禪師,永嘉陳氏子,六歲不葷茹,親黨強啖以枯魚,隨即嗢噦;遂求出家,于本州開元寺受具。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道者,〇也。 此道,徧滿虗空、充塞宇宙、通貫三世、非去來今、有知有覺、靈明瑩徹、不墮空亡、不拘惑識,乃超越、絕對之知見。
大般若經第六會,即舊《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也,玄奘譯成八卷、一十七品。
袁宏道 (1568~1610),明時儒,字中郎;進士出身,歷官禮部主事、吏部驗封主事、稽勳郎中。
第九菴摩羅識、乃無始以來之虗妄根源,亦是第八阿賴耶識之「究竟邊際」、而為應須殄滅者,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越州鏡清寺道怤順德禪師,永嘉陳氏子,六歲不葷茹,親黨強啖以枯魚,隨即嗢噦;遂求出家,于本州開元寺受具。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道者,〇也。 此道,徧滿虗空、充塞宇宙、通貫三世、非去來今、有知有覺、靈明瑩徹、不墮空亡、不拘惑識,乃超越、絕對之知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Thumbnail
南投縣國姓鄉大慈禪寺 ,由達傳長老開山。地址在:「南投縣國姓鄉大長路584之20號」 現在為第二任住持真智法師接棒弘法利生。 全寺採用仿唐式建築風格。 設計寧靜幽雅 二樓大殿供奉華嚴三聖: 註:華嚴三聖,又稱釋迦三尊,指佛教《華嚴經》中華藏世界的三位佛、菩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Thumbnail
南投縣國姓鄉大慈禪寺 ,由達傳長老開山。地址在:「南投縣國姓鄉大長路584之20號」 現在為第二任住持真智法師接棒弘法利生。 全寺採用仿唐式建築風格。 設計寧靜幽雅 二樓大殿供奉華嚴三聖: 註:華嚴三聖,又稱釋迦三尊,指佛教《華嚴經》中華藏世界的三位佛、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