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更新 發佈閱讀 26 分鐘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念佛實踐在宋代以後是佛教各宗派的共同歸向、佛教徒的普遍要求;「立社」的目的不再是傳統的福田、修證,而是念佛往生[2]。

日.法然《選擇本願念佛集》云:「但於淨土一宗,諸家不同,所謂廬山慧遠、慈愍三藏、道綽/善導等,是也。」近代佛學界據此區分中國淨土宗為「慧遠、善導、慈愍」三流(系)[3]。

慧遠(禪觀三昧):上根--三昧見佛

慈愍(諸宗兼修):中根--萬善稱名

善導(本願稱名):下根—專稱佛名

誰是中國淨土宗主流?

中國淨土三系(流),誰是主流? 各有擁護者,乃至互相爭議或調和,如云:慧遠流排斥善導流,是一種宗派性及「主流觀」作怪。自孔子著《春秋》,正統觀已成一種民族文化心理。慧遠結交權貴、聚徒講學、廣泛著述,成為一代南方佛教領袖,奉他為淨宗初祖,就與有榮焉。或云:善導系、慈愍系的差異,在「念佛往生」與「全體佛教」的關係;善導系是隔別、對立;慈愍系乃涵蓋、融通。漢傳淨土宗,從唐以後深受「慈愍系」融合兼修的影響;而宋以後,念佛往生為共同的信仰與行持;後代淨土宗人不分善導系、慈愍系,或天台宗、禪宗,只要能為念佛往生人的楷模的,都可為淨土宗祖師,「十三祖」之說可說是慈愍系的風格![4]

善導大師一生專弘淨土,「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區分釋迦與彌陀二尊之教為「要、弘」二門:「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他不僅以《無量壽經》的「他力本願」建構為彌陀淨土的主體,基於凡夫入報,導向稱名念佛,簡(易)化為眾生的日常行持:「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讓現實的苦難與來世的福樂相聯,並認為鈍根凡夫「臨終十念」亦能離生死而生淨土,這為普世眾生的解脫成佛大開了方便之門。以上三流中,善導大師的教判最圓滿。少康是受了善導《行西方化導文》(往生禮讚)的啟示而專弘淨土,被列入(曇鸞、道綽)善導系的傳承中。中國的淨土教由善導大師完成了宗派的獨立,又由少康的弘揚, 而有了「滿街百姓皆念佛」之聲。

中國淨土宗之分判,在佛教史為「三流」,乃從外(形式上)論之,其界限不嚴格[5];若善導大師之「二門」,則是據內(實質上)觀之,行果極明確;所謂的十三祖(1慧遠、2善導、3承遠、4法照、5少康、6延壽、7省常、8蓮池、9蕅益、10行策、11省庵、12徹悟、13印光),其自修與教人之內容,可以「要、弘」二門概括;而此「二門」分攝兩類根機,本無高下;雖曰「要門」方便,「弘願」真實,但不能以方便破真實,也不能執真實而棄方便,彌陀淨土之法,總攝二門而互補,乃得獨立成宗,蔚然壯大。〈「要門攝化」簡介〉云:

既知弘願相承,須知要門攝化,善知方便故,廣誘群機故。中國之淨土 宗,習稱十三祖,……善導、法照、少康,主「弘願」,曇鸞、道綽自攝其中;晚近的印光大師,思想以弘願為主,化風多兼顧要門;餘則主「要門」[6]……諸祖教化,各有時節因緣,但能契合時機,都為重要不可少。若無要門,不能形成「諸宗匯歸淨土」;若無弘願,不能達至「淨土統御諸宗」。要門弘願,相輔相成,共化眾生。

若究其實,學界「淨土三流」之分,不如善導「要弘二門」之別,更不出乎《大經》「攝生三願」[7]之外。

從教史看,淨土三流雖經諸宗融合(要門)及獨立純化(宏願)的演變,都是在(法師與居士)上層論述的起伏;然而,從善導大師以來,就有一股民間信仰的潛流,只懂或只顧「一心稱名」「感應往生」的現實,而不知不管何謂「禪.教.律」及「融合.雙修.一致」……..之類的理論。這股持續不斷的民間潛流,才是淨土門宗教實踐的主流。

陳楊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另創新三流云:善導之後,淨土宗分為三個流派1.繼承慧遠(334-416)大師遺風,重解悟的,稱作「慧遠流」,長於義解;2.專念佛名求往生的,稱作「少康流」,長於信願,「後善導」少康大師就是繼承善導(613-681)持名念佛,以身弘法,打動信眾;3.介於「慧遠流」「少康流」之間,既重念佛,又不廢禪法/教門,則「慈愍(680-748)流」。一般來說,慧遠流是上根人;慈愍流則中根;少康流是下根的廣大人群[8]。該書<序>云:表面上淨土唯心或西方的爭議,沸揚了數百年,而實際上「民眾化」的(善導)少康系,始終是淨土宗的主流,他們虔誠地「口稱佛名,願生極樂」,而不理睬上層理論的爭議[9]。清末民初,三系歸一的少康系,保持了「無禪無教律」「但稱名」,突出了散心念佛、他力信仰的「信願」門(奪禪超教、律) [10],然而,時代變化,整個中國佛教與民眾化淨土宗也衰落了。

陳氏《通史》或可說是「善導流」淨土史,其有別於學界通行的看法是:以善導大師(的思想)含攝了廬山慧遠(悟解)與慈愍慧日(兼修)二系,而以直承善導思想的「少康」系為主流,此系特色乃民眾化的信受他力、專稱佛名,以此騎聲蓋色,奪禪超教,遠離了各種混融(寓宗)教理之爭論,而守愚念佛,接引往生。該書(2000年出版)的結語雖有「民眾化淨土宗於民國之後衰落」之嘆,卻未料見此善導/少康「主流淨土宗」於今日台灣淨土宗協會(2003~)的復興與再弘,甚至較前史更純化、更易行,更開創新局面[11]!

時至今日,淨土三流似無分別,皆以「稱名」為主而於「諸善萬行」有取有捨,也就是「要、弘」二門的選擇。但不論自我定位於什麼流、什麼門,都在彌陀攝受的淨土門內,應互相肯定、贊歎,扶持,「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同發菩提心,同依「南無阿彌陀佛」,同為信願念佛,同得聖眾接引,同生極樂淨土;如此同見同行,中國淨土宗才能繼往開來,永續傳揚。

「少康中興」淨土宗

我們或可說:中國佛教的主流是「阿彌陀佛淨土宗」,淨土三系的主流是善導/少康流,其特色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民眾化、信仰化,他力性、救度性,簡單、易行,指方立相、帶(消)業往生,環境薰習、佛德加持。

少康系之為主流,在祖師是約時被機(智慧與方便)的抉擇,在信眾乃適性隨情(自覺與無奈)的奉行,其信仰與人格的特色是「機法二信、本願稱名」,由於這類(中下根機)的念佛人佔多數,自然成了淨土宗的主流,這也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度盡(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所樂見的。相較而言,那些「有學問的」[12]僧俗,致力於教理議論所遊說的,只有少數(自以為是)上根人,雖影響於當代、留名於教史;但總體上更大多數以生命、信仰,在實踐上為「念佛往生」作證的「一字不識但稱名」的愚夫愚婦,或「繁華落盡歸淨土」的隱名隱士,才讓人直接感動而自然效法。如《淨土聖賢錄》及《歷代往生傳》所記的各類先哲與蓮友,都是我們的前輩、示範、代言,是我們「命終」之際隨佛來迎,「往生」之後聚會一處的諸上善人。

中國古(朝代)史有「少康中興(夏后氏)[13]」的佳話。而唐代縉雲周氏子出家之號「少康」,或亦有「中興」淨土宗之巧合? 從善導(613-681)立宗之後,雖有傳承弟子懷惲(640~701)、懷感(639~699)[14],然其思想或有異於其師[15];而其後之慧日(680-748)-承遠(苦行念佛,精誠感通)、法照(修定念佛、靈異化眾)[16],則為另一流。因此,實際上直承善導大師「信仰化」及「民眾化」風格,而令「稱名往生淨土成佛」的他力易行道,以口耳相傳而普及、永續於民間,並演化為中國佛教主流的,是少康大師。

安史之亂(755~763)對寺院的破壞、學統的中斷、[17]典籍的散失,唐代佛教已有初步的轉型;依賴經典詮釋的宗派,短期內難以恢復,而憑信仰與直覺的禪宗、淨土卻得以潛行發展,成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又,政府出賣度牒,以致偽濫僧多,素質低劣,不能於「義學、止觀」上用功成就;而淨土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包容性、簡易性,彌補了各宗修證上的複雜與難行;「指方立相、住心取境」的感受性、具體性,有效解決了死亡的疑懼;也促成了台淨、禪淨、賢淨、律淨的合流;簡潔明快,通俗易懂的解行,成了各宗的萬善同歸,所謂「方便有多門(七宗),歸元無二路(淨土)」。慈愍系之承遠(712—802)、法照(747~821)師徒,與少康 (?-805年) ,生前皆經歷了這場七年之亂,在中唐「諸宗並弘、思潮激蕩」的環境中,少康宣導「持名」念佛,致令民眾之佛號傳遍街巷;從時代因緣上,可說是思想轉型、宗派融合,成就了少康的祖師地位。

依日本三流,則善導為主,依陳揚炯三系,則少康為主;世稱善導為彌陀化身,少康是善導後身,前善導、後善導,二祖前後、一心相應,「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成了善體佛意(二尊一教及諸佛同讚)的淨土主流,宋.楊傑(無為子)讚曰:「東峰壇級石嵯峨,十佛隨聲信不訛,後善導依前善導,今彌陀是古彌陀,一心正受超三界,孤月澄輝照萬波,乘般若船游淨域,度生還亦到娑婆。

少康對淨土宗的功績除了直承善導大師的思想之外,更將北方的淨土教傳播於天臺學大本營的浙江,促成了後世浙江「淨土」人物與義學的全盛。如黃公元《浙江淨緣》一書[18]所說。

少康大師自15歲到20多歲讀誦大乘、五年學戒及聽講《華嚴經》《瑜伽師地論》,在經教戒律打下深厚的基礎。之後近三十年遍遊海內,與士大夫交遊,以「襄陽詩僧」聞名,過程中參學精通「禪、教、律」,在洛陽白馬寺遇善導大師的淨土著作,感應相契,後二十年專修、專弘淨土門,到浙江睦州弘化,建專修(淨土)道場。被尊為五祖及「後善導」,其依據是:「解悟不等於聖證;見思未盡,不出生死」,生死心切的大師,歸心淨土是必然的選擇。[19]    以下參考學界論述,簡介少康大師之生平事蹟及其淨土弘化。

唐代,佛教的社會性滲透於民眾生活之中,走向民俗化、普世化。法會、齋僧的盛行,義邑、法社的湧現,俗講、變文的流行。少康大師也以通俗的「歌贊、稱名」弘揚淨土。《宋高僧傳》:

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少康傳/釋少康,俗姓周,縉雲仙都山人也。母羅氏因夢遊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蓮授曰:「此華吉祥,寄於汝所,後生貴子,切當保惜。」及生康之日,青光滿室,香似芙蕖。迨繃褓之年,眼碧唇朱,齒得佛之一相,恒端坐含笑。………年甫七歲,抱入靈山寺中,佛生日禮聖容。母問康曰:「識否?」忽發言云:「釋迦牟尼佛。」聞皆怪之,蓋生來不言語也。由是父母捨其出家。年十有五,所誦之經已終五部。於越州嘉祥寺受戒,便就伊寺學毗尼。五夏之後,往上元龍興寺,聽《華嚴經》、《瑜伽論》。貞元初,至於洛京白馬寺殿,見物放光,遂探取為何經法,乃善導行《西方化導文》也。康見歡喜,咒之曰:「我若與淨土有緣,惟此軸文斯光再現。」所誓才終,果重閃爍,中有化佛菩薩無算。遂之長安善導影堂內,乞願見善導。真像化為佛身,謂康曰:「汝依吾施設,利樂眾生,同生安養。」康如有所證。南至江陵果願寺,遇一法師,謂康曰:「汝欲化人,徑往新定,緣在於彼。」言訖不見,止有香光,望西而去。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錢誘掖小兒,能念阿彌陀佛一聲,即付一錢。後經月餘,孩孺螘慕,念佛多者即給錢。如是一年,凡男女見康,則云「阿彌陀佛」。遂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聚人午夜行道,唱贊二十四契,稱揚淨邦。每遇齋日雲集,所化三千許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面門,即高聲唱阿彌陀佛,佛從口出,連誦十聲,十佛若連珠狀,告曰「汝見佛身,即得往生。」以貞元21年10月,示眾囑累,止勸急修淨土。言畢跏趺,身放光明而逝。……時號「後善導」焉。

系曰: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之聲,變體而作,非哀非樂,不怨不怒,得處中曲韻。[20]………苟非大權入假,何能運此方便,度無極者乎?唱佛,佛形從口而出,善導同此作佛事,故非小緣哉。

《淨土隨學》:一句阿彌陀,少康願無易。以錢誘小兒,普勸皆念佛。

《淨土晨鐘》卷十:或疑佛從口出,似涉怪異,噫!世尊逢醉象時,手五指端出金光獅子。其言曰:我何有心於禦象哉?以我無量劫來修慈忍力,自然而有獅子現焉!我亦不知也。今康公現佛,亦無量劫來歸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

明.道衍《諸上善人詠》:自是彌陀大導師,一錢一念誘群兒。化行新定如杳益,多少迷流上寶池。

印光大師:忌談世諦,七歲不言。出言即便驚人天,廣結淨土緣。小兒為錢,各種九品蓮。

七歲絕未發一言,發言即稱世尊號;一見善導<西方文>,方知淨土堪倚靠。錢誘小兒念彌陀,未久道路佛聲噪;念佛佛像從口出,有誰聞見不依教。

自唐以後,受善導大師思想影響者甚多,而偏依善導,力倡大師專修念佛思想者,以少康大師最為昭著。《徹悟禪師念佛伽陀教義百偈云:「一句彌陀,感應非輕。少康化佛,善導光明。」[21]印光大師:「善導、少康弘揚淨宗,閭巷道路,佛聲廣播。」[22]並讚歎兩祖恩德:「試思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于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億。」世稱善導為彌陀化身,少康為善導後身,太虛大師:

少康法師是善導法師後一百餘年的人……,後人多謂其為善導法師的再來。少康本係直接遙承善導者,但在中國後代的推尊上,卻於善導二祖之下,繼以承遠三祖、法照四祖。[23]

觀本法師(1868-1945):

其念佛,能令閭巷歡迎,非但以錢誘掖之也。又烏龍山所建之念佛壇,稱曰:善導和尚彌陀道場。蓋其發願,與善導同一鼻孔,故其示跡,亦與善導同一軌輒;善導口出光明,彼亦口出化佛,世稱善導為彌陀化身,少康為善導後身,良有以也。

底層群眾的信仰是佛法存世的深厚基礎。佛教千年的香火傳續,是一代又一代的民眾虔信奉行的成果。少康以後,純善導系的淨土宗,看似在中國佛教(義學)史上沒落了,或終結了。北宋以來,弘揚彌陀信仰的四明知禮與慈雲遵式,皆依天台學而倡「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說,影響了後世淨土門的教學與信仰。

宋元以後,淨土宗迅速普及而成了雜家,雖分三流,而直承善導大師的少康流始終是主流,因為,淨土宗的特質在於民眾化,適於下根者。曇鸞「二道二力」說,為淨土宗建立理論根據:佛力之可靠、淨土之真實,不退轉而成佛,五逆亦得往生彼,給了民眾離苦得樂的信望;由「觀想」轉向「稱名」,簡化了念佛行法,更能符應民眾的能力。曇鸞創立了一套「中國化、民眾化」的彌陀淨土說,為拓寬了淨土信仰的流傳,經道綽、善導、少康的弘揚,而成立了淨土宗[24]。

少康大師看似隨緣攝化,胸中自有定見,他摒棄一切雜行,專持阿彌陀佛名號。一是程式的簡單,只須稱名念佛;二是效果的廣大,「汝見佛者,決得往生」。口誦佛號,就可代替一切修行。在淨土三流之中,少康流是主導,隨順時代的變遷,適應弘法的轉型,逐步將佛法推向民間,讓淨土宗落實為民眾性的宗教。

,安慰了廣大的下層民眾,可說是庶民「苦海解脫、往生成佛」的佛教。其所以位列淨土「五祖」,千百年來廣受中外學佛人的崇敬與尊奉,乃是實至名歸。[25]

[1]于海波<淨土宗的四個特色>

[2]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

[3]陳揚炯<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源空《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九提出,中國的淨土宗有東晉廬山慧遠、唐代慈愍(慧日)、道綽/善導三系,……由此,有淨土三流之說。」廬山慧遠(334-416)在東林寺立蓮社,依《般舟三昧經》觀想念佛,是難行道。光明善導(613-681)依曇鸞「他力本願」思想,以稱名念佛為本,勸信眾一心專稱,求生極樂。慈愍慧日(680-748)在印度求法十三年,皈信彌陀淨土;回國之後,宣導「教、禪、淨、律」兼修,自力/他力並重,一切修行回向往生。《中國佛教史.概說

[4]魏磊(大安法師)<從經典詮釋傳承看漢傳淨土宗:善導系與慈愍系>

[5]信願法師<淨土三流的分類法>云:三流之分並非壁壘分明。在一個人身上,很難說哪一流。歷代祖師的思想有同有異,後繼者每有新義,讓淨土宗能繁榮開展。三系之思想、道風、經論、感果等,有同有異,如春蘭秋菊,各擅其美,應機有差別,實質無高下。大安法師<第二十願--繫念必得往生願>:繫念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屬於觀想念佛,就是《觀經》的前十三觀。劉長東<論慧遠的淨土信仰及其地域性影響>:慧遠是由于晚年尤重禪法,行般舟(念佛)三昧﹐而選擇了彌陀淨土;「念佛三昧」的修習是他「歸信(彌陀)淨土」的外因。在慧遠現存的著述中﹐我們看不到他言及彌陀淨土正明經典如《無量壽經》與《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的內容﹐這也可反證他歸淨主要是因對般舟三昧的修習﹐而不主要受了正明經典的影響。《觀經》是在慧遠死後才譯出的,經中(定善)前十三觀之觀想念佛與般舟三昧的相似處在于繫念阿彌陀佛的身相。但﹐般舟三昧是般若學的大乘禪法﹐是「法空假有」。慧遠嘗從道安習般若學﹐屬六宗的本無宗﹔又修般舟三味﹐故其念佛思想兼重(般若)空慧。方立天﹕念佛三昧……集中體現了慧遠的禪學思想與宗教實踐﹐反映了慧遠「禪智」並重的思想特色﹐還包含了「般若學與淨土思想」相結合的內容。慧遠融合「禪﹑智」與「彌陀信仰」起了很大的推動,當時的彌陀淨土信徒或般舟三昧奉行者﹐集中在荊襄﹑吳越及鄰近廬山的淮南等南中國。因此被宗曉《樂邦文類》與志磐《佛祖統紀》推尊為淨土初祖。

[6]慶案:慧遠流及其追隨者,以(般舟三昧)念佛為最高禪觀,故念佛即修禪;可併入慈愍流,合為「要門」,就是唐宋以後盛行的「教宗oo,行在淨土」的兼修、融合,或萬善同歸淨土門。蓮池《疏鈔》、蕅益《要解》,皆受他宗教判之影響,未能徹彰彌陀本願,仍不出要門。善導大師,解《阿彌陀經》之《法事讚》屬弘願;雖疏《觀經》說定散二善,以本願稱名為宗,仍是弘願。

[7]或許可以攝生三願,分配淨土三流,但未必確當,僅供參考。

[8]朱亞仲<淨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論與修持探析>亦云:善導之後,淨土宗分為三流,稱名的少康流、悟解的慧遠流、(教禪戒淨)兼修的慈湣流,從不同層面繼承了善導大師的思想,三流的劃分只是應機差別,並無實質高下,如春蘭秋菊,各有其美,也並無純正與否之分。

[9]這種只管念佛的民眾化,傳入日本之後,淨土真宗更極致。

[10]太虛法師《佛法總學》第四章/禪台賢流歸淨土行:由淨土宗承襲其超教律,且倚透禪之勢,而奪禪,而成為孤零的念彌陀名號。玉峰古昆(信深願切,記數持名)、沈善燈(不可「修定、參禪、伏斷妄想、攝散歸一」)、印光大師(<致大興善寺體安書>云: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法皆備;即今之世,若舍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澈底之悲心,示眾生本來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以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一切著述,末後俱歸向蓮邦。)

[11]淨土三祖之著作雖曾於中土(會昌滅佛)毀失,而民初楊仁山從日本請回;乃禪教中人,不全然認同善導法然親鸞的(本願、他力)淨土思想;印光大師得閱三祖論著,亦弘揚「信.願.稱名」(特殊法門),然未依此創立宗派,且曾求證「念佛三昧」。唯台灣之慧淨法師,私淑善導,求學東瀛,深入(法然-親鸞)本願念佛之堂奧,回台之後,約時被機,重振三祖之法要,以《回歸善導》表明心跡,及《第十八願.善導釋》確立宗旨,可謂(承先啟後)集大成。2003年冬,法師駐錫台北象山之淨宗寺,創設「中華淨土宗協會」,並以此為台灣淨土宗本山,曾多次弘法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星、馬、紐、澳及韓國等地。

[12]陳氏《通史》及相關論文,常以「有學問的(僧人)」區別「民眾化信仰」,如該書第107,113,181,274頁…. 及<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云:慧遠流與慈愍流的僧人,多是有學問的,活躍在上層,……對淨土宗的發展與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慧遠流按他們重悟解、重教理來解釋淨土法門,推立祖師世系,卻不合民眾化主旨。由於他們是有學問有影響的僧人,左右輿論;善導流則深入民間,重宗教實踐,不大理會這類「定祖」問題。

[13]夏朝第三代天子太康被東方有窮氏后羿所伐流亡,改立其弟中康為第四代王,太康中康抑鬱而終,后羿乃稱王。后羿晚年被其寵臣寒浞推翻並滅族。仲康之子相安(第五代)也被殺,相安之妻逃回娘家,生子少康,又被追殺而逃往有虞國,擔任庖正(掌廚),國王把女兒嫁給少康,[2]並厚植勢力。[3]夏遺臣伯靡集結遺民之力,殲滅寒浞的大軍,改立少康為王,取回政權,為第六代夏朝天子史稱「少康中興」

[14] 懷惲、懷感合著《釋淨土群疑論》七卷。立說廣而細密,涉及相宗之說。與此同時的迦才《淨土論》,亦多依相宗立義。黃文姬2009【《釋淨土群疑論》解行二門之探究】:《釋淨土群疑論》,廣舉當時人對淨土教學的質疑,全面提供淨土教門的觀念解說與修行方法,融攝唯識、中觀、攝論等教義,將淨土相關的問題,收集在一書中,是早期中國淨土著作中,篇幅最長、內容全面、系統清晰。懷感擅長義學,更會通各種淨土經論,而闡明彌陀身土、往生行因,及對其他宗派之辯答;是一部淨土思想的完整教學。

[15]廖明活<懷感的往生論> <懷感的生平和佛身、佛土思想>懷感基本上承襲先師(善導)的觀點,然由於他好理論分析,受到玄奘(約 602 ~664)、窺基(632~682)的法相學影響,大量引入宗外的觀念,解說宗內的課題,不知不覺的在一些重要關節,違離先師的立場。其往生論便是最顯著的例子。例如高張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又容認極樂世界仍然有生死、苦惱;且認為並非所有往生者都即時至較高菩薩階位,可以速疾成佛。道端良秀<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他的弟子懷感也沒有引用過一本善導的著作,思想也發生了變化。林曉涵<懷感《釋淨土群疑論》中的唯識思想>

[16] 《太虛大師全書》佛法總學/第四章-禪台賢流歸淨土行/第二節 尊教律別禪之淨

[17] 斯坦利·威斯坦因著、張煜/譯《唐代佛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6頁。

[18]素有“東南佛國”美譽的浙江大地,歷史上淨宗祖師輩出,淨業高僧雲集,淨業名流薈萃,淨土道場廣佈,淨土文化底藴豐富深厚,是不可多得的一方淨土。《浙江淨緣:淨土法門在浙江》指出,浙江在歷史上長時期是中國佛教淨土法門的中心。

[19]余池明<從襄陽詩僧到後善導—少康大師淨土之路的探尋>

[20]廟會在唐代已為表演場所,「寺院」保存、傳習了佛教音樂,僧人「演唱、演奏」之大師輩出。引進的佛曲梵音與傳統的民間音樂、傳統詩體,逐步結合,並豐富了音樂體系、本土文化。「附會鄭衛之聲」的“變體”對詞「香軟、側豔」之風的影響,「選詞以配樂」提供了詞體可借鑒的經驗。初唐善導《法事贊》、《往生贊》、《般舟贊》等歌贊三卷。中唐法照“五會念佛”《散花樂》,影響甚遠,流傳至今的《千聲佛》繞佛曲,為“五會”之遺續。晚唐少康,更辟蹊徑,在民間音樂上創新佛曲,用當時、當地百姓熟愛的音調,演唱佛曲,是中國佛教音樂的優良傳統。<梵唄—存在於寺院中的民族音樂>/<論漢傳佛教法會聲音元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當時的儒家文人與統治階層貶低與抵制「鄭衛之聲」,《禮記》九〈樂記〉:「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 辟喬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從〈樂記〉看,儒家對鄭衛之聲的鄙視。少康大師對梵唄的改造,民族音樂也是音聲供佛的素材。/<京西佛事音樂中“民間音樂的佛教化”與“佛教音樂的民間化”>歷代高僧對佛教音樂風格的整體要求,而這個要求的背後、起主導作用的是僧眾和信徒修身養性、淨心學佛的自修目的,音樂只是達到此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已。/<「淨土五會念佛法事」與八關齋、講經>

[21] 《往生集善.導和尚傳》:或問:「念佛生淨土耶?」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蓮宗寶鑒.京師善導和尚》:或問導曰:「念佛之善生淨土耶?」對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於是導乃自念阿彌陀佛,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十聲至千百聲,光亦如之。《佛祖統紀》:禪師法盛,初於玉泉見智者,稟受法要,旦夜不離禪定。後親受《觀心論》,深悟玄旨。智者既往,乃於玉泉大敷教化。唐初,入京師每說法,口出光明,四眾戴仰,同於真佛。

[22] 《印光法師文鈔》,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981頁。

[23] 太虛:《中國佛學》,《太虛大師全書》第2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64頁。

[24]陳揚炯<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25]溫金玉<少康祖師弘法模式與唐代庶民信仰的轉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0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Thumbnail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Thumbnail
魏道儒,<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 賢度法師<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
Thumbnail
魏道儒,<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 賢度法師<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