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流為淨土正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點時代意義:

    1.上承曇鸞(476—542)、道綽(562-645)二祖,下開少康(688-763)、法然(1133-1212)二師

    2.判別於「聖道」諸宗的異學:慧遠(523~592)、智者(538~597)、吉藏(549~623)

    3.區隔於「淨土」真宗的異解:親鸞(1173--1263--覺如(1270-1351)--蓮如(1415—1499)

    4.回應於「人間」淨土的異說:太虛大師(1890-1947)以下佛教界之新潮流

    善導流的「本願稱名,他力往生」教行,有別於慧遠流、慈愍流,並以此確定為淨土教(唯一純粹)之正宗,以善導大師為「宗祖」,其機(凡夫)教(本願)行(稱名)益(不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具現於「五部九卷」,尤其《觀經/四帖疏》中;若行(念佛)有餘力,可多誦讀此經疏。

《觀經》梗概:1.韋提厭苦,2.求生極樂,3.十三定觀,4.三福迴向,5.念佛往生,6.唯讚念佛,7.付囑持名。

釋尊說此經之由:《四帖疏.玄義分》:

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釋迦牟尼佛(法王):提婆達多+阿難(尊者) --紀錄、轉述(害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2])

家變 ---為奪權而五逆[3],-以宿緣而合演宮廷(教團)倫理之悲劇    

頻婆娑羅王(人王):阿闍世王+韋提(夫人) --問答、作證(害母,害父,害阿羅漢?)

阿闍世懺悔而得「無根信」,提婆達多入地獄懺悔而「如三禪樂 」,頻娑王聞法而證三果,韋提夫人見佛而生極樂。

佛因「家變」而擱此(耆闍崛山)之宣講《法華經》,而往彼(王舍城),插說《觀經》;之後續說《法華經》而有<提婆達多品>及<藥王品>之「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或許是對觀經部分人事的補充說明。 

    /化前之教—前此諸經

一代

    \結文之經—阿彌陀經

1.釋尊本懷在彌陀淨土之教,但時機未熟,先講「聖道門/自力修行」諸經,這一代所說乃《觀經》化前之教,方便階梯。直到因緣許可,乃宣講淨土三經。

2.《觀經》救度眾生的利益,廣大圓滿,《法華經》會三歸一的釋尊本懷,須藉此經五乘齊入的彌陀本願,才功德圓滿而實現。[4]

 稱名念佛(攝機--七/九觀,下三品),往生淨土(稱法-思惟攝取諸佛淨土之精華) 

   淨土三經,在隋唐之際流行的是《觀經》,地論慧遠(523~592)天臺智者(538~597)、三論吉藏(549~623)皆為之作疏,或因其為「止觀」之學。而善導師(613—681)為了楷定(糾正錯誤,立為標準—破邪顯正)此三師之異說(及攝論宗《觀無量壽經》十念往生乃別時意,方便說)而撰作了《四帖疏》,所楷定的內容(機、教、身土),約22處:

1.三分/五分,2.二序/三序,3.二緣/七緣,4.序/正分科,5.定/散配屬,6,定/散致請,7.一宗/二宗,8.一教/二教,9.理觀/事觀,10.身土報/應.11.即便微笑,12.得忍判位13.法忍得處,14.觀念/稱念,15.自力/願力,16.韋提凡/聖,17.九品凡/聖,18.九品通/科,19.三心通/局,20.稱名通/局,21.二乘開/會,22.付囑要/弘。

    此22處乃淨土宗善導流之特色,可逐一細論,建立完整的教理架構。 

      《觀經》乃釋尊所說,以「阿彌陀佛」為所觀;《四帖疏》等同彌陀自說,疏解「釋迦牟尼佛」的開示;因此,《觀經+四帖疏》==二尊之教

眼目:要/弘

    教判(序題)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廢立(結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心要:信/行

機法二信:決定深信—

1.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2.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稱名正定業: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三重廢立:內外、聖淨、真假(要/弘、雜/正、助/正)

     「發起序」中扣除「化前序」,另六緣(近/正之發起)是重點:前三厭苦(穢),後三欣樂(淨),由「厭穢,欣淨」進入十三定觀, 善導大師於水想、地想二觀[5]之間,插入四首讚:

1.往生:行者傾心常對目,騰神踴躍入西方。

2.還相:大悲薰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

3.厭欣: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4.信疑:寶地莊嚴無比量……帶惑疑生華未發。

第三就是<歸去來讚>,此讚以「魔鄉」對比「涅槃城」,展開了捨此(娑婆)取彼(極樂),由假入真的「念佛往生」次第:安心--起行--作業。 

    厭穢,欣淨:安心-總 (厭欣心+菩提心)、別(三心/二信)—<歸去來讚>

    捨通,取別:《大經》正宗分/如來淨土之因/選擇別願--《觀經》發起序/厭苦欣淨/散善顯行/定善示觀-四緣.

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己,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


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觀\      相好—觀想—十三定觀,答請而說—觀力除障,現世\

         佛三昧                                   見佛

      念/         名號—稱呼—三輩散善,不請自說—念力滅罪,往生/

     以定/散二善為譬喻(方便),誘導、調熟眾生之根機,再捨「要」入「弘」—施「權」乃為「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1]光淨居士<學習淨土教理之原因>

[2]天授/天啟,向天祈禱而生,阿難之兄,釋迦牟尼佛堂兄弟。曾加入釋迦佛的僧團,但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另立教派,並沒因他死亡而解散。提婆達多「五法」,成了破僧的惡行--絕對的苦行,盡形壽奉行:盡壽 1.著糞掃衣 2.常乞食 3.唯一坐食 4.常居迴露 5.不食一切魚肉血味.鹽.酥.乳。提婆所立之五邪法,與四依之正法(樹下坐/著糞掃衣/乞食/病時服陳棄之藥)相似,而違反佛意,欺佛弟子,破和合僧。慫恿阿闍世禁錮其父,自立為王。而有「刺客殺佛、推石壓佛、狂象害佛、爪毒傷佛、拋車擊佛」等惡行。並因阿闍世王疏遠而責打蓮華色比丘尼致死;其後,愁思而坐,六師外道富蘭那·迦葉告說「善惡業無報」,提婆達多一切善根皆斷。--往世與佛結怨,誓言世為佛伴,壞佛亂佛(爭女,漁師兒,共命鳥,金色鹿……本生因緣)。《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提婆造三無間業,受無間地獄火炙,阿難悲愍,請以至誠皈依世尊。提婆慇重唱言:「今日我身,乃至徹骨,於薄伽畔,至心歸伏。」世尊告諸比丘:「提婆達多善根已續,於一大劫,生於無隙大地獄中,其罪畢以後,得人身。輾轉修習,終得證悟缽剌底迦佛陀,名為具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佛曰「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椎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而有阿私仙人,為其宣講妙法華經。此仙人即提婆達多,以其多善知識,成就佛陀「波羅密.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佛為其授記「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

[3]五逆罪--小乘(單五逆)(殺)害母、(殺)害父、(殺)害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鬥亂眾僧)。前二棄恩田,後三壞德田。大乘(複五逆)(1)破壞塔寺,燒燬經像,奪取三寶之物。(2)毀謗聲聞,緣覺及大乘法。(3)妨礙出家人修行,或殺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張無業報,而行十不善業;或不畏後世果報,教唆他人行十惡等。

[4]天臺與淨土的淵源頗深:《無量義》—大經,《法華》—觀經,《涅槃》—小經;中國淨土十三祖有幾位是天台高僧,許多淨土之經疏、專論、詩讚,也出自天台僧。日本淨土宗高僧亦多來自比叡山天台學僧。 

[5]前三觀:日想→水想(假) →地想(真),由假入真(假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假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見境相故;「真依」者,即從「琉璃地」下至「寶樓觀」以來,是其「真依」,由是彼國真實無漏可見境相故。):水→冰→琉璃(地)→寶幢→珠光→金繩:「是為水想,第二觀。既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如此想(思惟)者,名為麤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正受),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第三觀。..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想水成冰淨內心」,水面平等,冰體映徹,淨若琉璃,用似比真,能進而觀想琉璃寶地。由日想觀過到水想觀,水成冰,冰成琉璃,琉璃成琉璃地,易聯想極樂世界的琉璃大地,而入第三地觀。慧遠《義疏》︰「一作水想,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二變水成冰,三者變冰以為琉璃,四觀琉璃以成大地。於中有三︰觀琉璃內外映徹,見地下寶柱之承擎,見地上諸相莊嚴。」日、水為現實界熟知之物,正常的思維就可了知。而西方極樂的琉璃大地難以想像,只能心觀。觀落日而定方位,由水而想冰;再由冰想極樂的琉璃地,粗見「極樂國」寶地、樓閣、華幢,這就是第三「地想」觀,連接現實與極樂之橋樑。《憨山老人夢遊集》卷9:「於十六觀中,隨取一觀,或單觀佛,及菩薩妙相,或觀淨土境界,如彌陀經說,蓮花寶地等,隨意觀想。若觀想分明,則二六時中,現前如在淨土,坐臥經行,開眼閉眼,如在目前。若此觀想成就,則臨命終時,一念頓生。」《印光法師嘉言錄》:「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作觀只取得力者作,何必從頭至尾,日日重習。佛之說此十六種者,前則令人知極樂之莊嚴,後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觀既知,即觀佛一法中,即可圓觀諸觀耳。」(假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假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見境相故;「真依」者,即從「琉璃地」下至「寶樓觀」以來,是其「真依」,由是彼國真實無漏可見境相故。)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0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前序 一部綱要: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Thumbnail
「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前序 一部綱要: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Thumbnail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Thumbnail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