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帖疏》註釋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草流)顯意(1239-1304)《楷定記》,真宗(西本願寺/學林):義教 (1694~1768) 《講錄》,就先逐一披讀,並繼續蒐羅相關資料。各位大德若有這方面的資訊,請不吝於告知,謝謝。

    「安史之亂」中,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基地——長安「香積寺」受大規模的戰爭破壞,寺院崩塌,僧人奔逃,經典註疏也隨之煙滅。「會昌法難(845年)」對佛教的打擊極其沉重,甚至是毀滅性的,而善導大師「開宗立教」的《五部九卷》不傳;此後,北方淨土宗一蹶不振,影響至今。清末民初,由楊仁山(1837-1911)從日本請回善導大師註疏,並在金陵刻經處重刻刊行,雖有印光大師(1861~1940)重校提倡,但響應者鮮,並未引起淨業學人的重視。印光大師推崇的註疏有三: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徹悟大師《語錄》。這三部是淨業學人的「終南捷徑」與「司南針」。善導大師是「持名念佛」的首倡者,影響佛教的中國化、世俗化、生活化。《印光法師文鈔》<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善導疏》不用諦觀等深意,但直釋經文,俾中下根人,易於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諦觀,而諦觀自然了了矣。可謂契理契機,善說法要。彌陀化身,殆非虛傳。」<與徐福賢女士書>:「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8世紀,《觀經四帖疏》隨遣唐使傳至日本。12世紀,日僧法然上人(Genku 1133~1212),據善導大師思想,創立日本淨土宗。

《四帖疏》內容:一切善惡凡夫都可以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淨土。《疏》以稱名念佛為正業,而讀經、禮拜、讚嘆、觀察為助業,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均可往生淨土。「他力、稱名」成了後世淨土宗的基本。

《疏》特點:辨《觀經》的宗體:以觀佛三昧及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向發願往生淨土為體。示往生的門路:前十三觀是韋提希啟請,為定善,後三觀是佛陀自說,為散善。淨土的果體:眾生所生、所見,為是報身、報土,凡夫可帶業往生。須發三種心:至誠(真實)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唯有念佛,蒙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二類淨業:正行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五行。稱名為正行中的正定業,其餘為助業。正助二行之外為諸善雜行。善導大師據經文「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而註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書傳入日本後,註疏甚多。

淨土宗:1.良忠《傳通記》15卷,2.證空《他筆鈔》10卷,3.智圓《私聚鈔》16卷,4.顯意《楷定記》36卷、《疑端》4卷,5.南楚《重笠鈔》12卷,6.圓慈《西山康永鈔》3卷,7.了音《六角鈔》8卷,8.立信《深草鈔》10卷,9.貞準《新記》16卷

淨土真宗:9.義教《講錄》14卷,10.慧然《顯彰記》11卷,11.嚴藏《證定訣》10卷,12.自牽《證定鈔》26卷,13.僧朗《記》10卷,14.普行《私記》7卷,15.了空《郢匠記》16卷,16.僧睿《義疏》4卷,17.月筌《會解》22卷,18.深勵《講義》20卷

觀無量壽經》研究書目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0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魏道儒,<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 賢度法師<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
Thumbnail
魏道儒,<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 賢度法師<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