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對東亞各國的凝視:阿潑《憂鬱的邊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憂鬱的邊界》書影,我這本是在圖書館借的
阿潑這本在2013年出版的《憂鬱的邊界》,應該會是近年我最推薦的一本「人類學普」讀物。
這本書是作者旅行東亞各國的筆記。與一般「旅行文學」總是帶著自己,在路上的同時也在探尋自己不同,人類學的視角總是鼓勵探索者「放下自己」,看見更多的世界。

屬於台灣的凝視

與西方探索者不同,阿潑帶著「台灣的凝視」走進東亞各國。她被迫以「中國台灣省」的身份入境馬來西亞,卻在新加坡被邊境以「來了一個台灣人!」熱烈歡迎。帶著華人的臉孔走在越南、柬埔寨、寮國的公路上,在這幾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裡,發現「華人」身份的複雜,以及這些國家、普通的人民如何認知「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如何憑藉流行文化認識台灣。
她走到沖繩(琉球),發現在日本、美國治理之間夾縫生存的沖繩人,有著和台灣相似的「獨立」願望,意外的看到彼此的相似性。她走到緬甸,看到當地華人在族群認同、國家認同與時代巨流的衝突。緬甸壓制共產黨勢力,用國家的力量同化境內的各族群,在排華浪潮中南方的緬甸華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但北方的國民黨「孤軍」後裔卻因為反共而保有自己的文化。各地的「華僑」來到台灣求學,但在台灣人的凝視裡,他們認識到作為他者的自己,反而建立了獨特的自我認同,渴望回到自己的國家,爭取讓這個國家更好的可能。

今昔之比

她走踏東亞各國的時候還沒到2012年,阿扁才剛下台,還沒發生太陽花學運,緬甸的翁山蘇姬還沒取得政治權力,甚至習近平都還沒上台。
她在書中描述香港人依舊每年到維園紀念六四,這場1989年的學運既是許多香港人與中國「同時共感」的起點,也是他們作為中國人,卻希望中國能有所不同的支點。然而時至今日,經歷過雨傘革命、反送中(反修例運動),港版國安法實施之後,紀念六四卻成了禁忌。香港沒有改變中國,卻成為了中國的內地。
許多事情都還在變化之中,阿潑紀錄的則是在一切變化發生之前的亞洲,一個台灣人的凝視。
在即將邁向2023年的現在,這本書仍然值得細細品味,並且思考各種身份、認同的問題。
附:電子書購買位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7會員
41內容數
理解中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熱鬧。本專題嘗試用輕鬆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觀點,帶你走進中國的方方面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多明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男人就該喜歡陽剛的東西,比如說男人。」如果重新審視水滸傳類型小說中的「俠」的精神特質,你會發現這些男人甚至厭惡女性妖嬈的勾引,他們忠於自己的兄弟,只想回到自己兄弟的身邊。(聽起來怪怪的,但這正是武松的故事!)在這樣的男性故事中加入一點肉體關係與情感,就是男性們的羅曼史故事了。
上週五看了【流麻溝十五號】,終於了解為什麼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有褒有貶,但我個人認為,只要打開的方式正確,這部電影是十分值得推薦的。 ——表面上【流麻溝十五號】是一部紀實意味的電影,但他其實是一部在電影院裡上映的舞台劇。
想想其實挺妙的,一個快六十歲的歐吉桑一個人吃飯的畫面為什麼會讓人覺得治癒?那麼這樣的歐吉桑寫的隨筆,又為什麼會讓人覺得治癒呢? 但是松重豐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這本是章詒和2011年的勞改故事系列小說第二集,改編她先前被關在勞改農場所看到的「同改」女勞改犯故事。 ...... 楊芬芳總是柔軟的承受著這些男人,然而她的內心彷彿從來沒有變過。然而何無極死了,她卻被留在這個世界,還要繼續往下走。楊芬芳到底想要什麼呢?可能沒有人搞得清楚,包含她自己。
兒子突然說了一句:「媽!你醃的爸爸的肉,該吃得了吧?」 劉月影代表了中國農婦的另一種形象,她是美麗而具有生命力的,隨時尋找自己生命的出路。這是章詒和描寫中國勞改營中女囚故事的第一部。
《造假新聞》記錄德國明鏡周刊專題報導欄目造假事件,本書作者Juan Moreno詳細敘述了自己被指派與事件主角Claas Relotius合寫一份專題報導,卻在採訪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新聞內容有問題,進而逐步揭露Claas Relotius長期造假的過程。
「男人就該喜歡陽剛的東西,比如說男人。」如果重新審視水滸傳類型小說中的「俠」的精神特質,你會發現這些男人甚至厭惡女性妖嬈的勾引,他們忠於自己的兄弟,只想回到自己兄弟的身邊。(聽起來怪怪的,但這正是武松的故事!)在這樣的男性故事中加入一點肉體關係與情感,就是男性們的羅曼史故事了。
上週五看了【流麻溝十五號】,終於了解為什麼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有褒有貶,但我個人認為,只要打開的方式正確,這部電影是十分值得推薦的。 ——表面上【流麻溝十五號】是一部紀實意味的電影,但他其實是一部在電影院裡上映的舞台劇。
想想其實挺妙的,一個快六十歲的歐吉桑一個人吃飯的畫面為什麼會讓人覺得治癒?那麼這樣的歐吉桑寫的隨筆,又為什麼會讓人覺得治癒呢? 但是松重豐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這本是章詒和2011年的勞改故事系列小說第二集,改編她先前被關在勞改農場所看到的「同改」女勞改犯故事。 ...... 楊芬芳總是柔軟的承受著這些男人,然而她的內心彷彿從來沒有變過。然而何無極死了,她卻被留在這個世界,還要繼續往下走。楊芬芳到底想要什麼呢?可能沒有人搞得清楚,包含她自己。
兒子突然說了一句:「媽!你醃的爸爸的肉,該吃得了吧?」 劉月影代表了中國農婦的另一種形象,她是美麗而具有生命力的,隨時尋找自己生命的出路。這是章詒和描寫中國勞改營中女囚故事的第一部。
《造假新聞》記錄德國明鏡周刊專題報導欄目造假事件,本書作者Juan Moreno詳細敘述了自己被指派與事件主角Claas Relotius合寫一份專題報導,卻在採訪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新聞內容有問題,進而逐步揭露Claas Relotius長期造假的過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在疫情剛解封的時候出國,最擔心的不是確診,或是需要解釋台灣跟泰國或中國的在名稱和政治上的差異,而是我怎麼頂著黃皮膚黑頭髮去解釋我不是廣義或峽義裡的Chinese。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身在島國台灣的我們,出國一定得坐飛機,海洋是我們不可跨越的邊界,飛機成為跨界的唯一工具。然而在東南亞、非洲、歐洲等相連的國家,邊界並非都是明確清楚的,跨越邊界的經驗也與我們想像大不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在疫情剛解封的時候出國,最擔心的不是確診,或是需要解釋台灣跟泰國或中國的在名稱和政治上的差異,而是我怎麼頂著黃皮膚黑頭髮去解釋我不是廣義或峽義裡的Chinese。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身在島國台灣的我們,出國一定得坐飛機,海洋是我們不可跨越的邊界,飛機成為跨界的唯一工具。然而在東南亞、非洲、歐洲等相連的國家,邊界並非都是明確清楚的,跨越邊界的經驗也與我們想像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