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易鄉人》—存在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異鄉人>、<憶鄉人>、<易鄉人>、<譯鄉人>分別是林蔚昀這本書的章名,而這與「故鄉」有關的書籍中涉及了三個地點:台北、英國以及波蘭(後兩章),正是在流離於三個地方的生命經驗中才使得這種旅行與離散的感覺更加的強烈,而這種旅人感又全然不同於胡晴舫筆下的描寫,而卻是作者所特有的輕快,但在文字之中卻也能切實地感受到曾經的苦惱,我想這就是她的魔法,而這樣的閱讀經驗曾在她著作的《我媽媽的寄生蟲》中體驗過,尤其讓我訝異的是照理說這兩本著作所呈現的自身在時間上應該是有所重疊的,但是在同樣的歷時中卻能轉譯出兩個不同面向的生命,這也會讓我在閱讀時反省自身,究竟在過往的歷史中,我遺漏了什麼呢?


從台北到英國到波蘭,是從一般人的時間與地點看作者的旅程時會看到的順序,但是在作者的個人經歷中,這三者以及三者所代表的生命階段,就像書中的文字一般交融,比如在一處想到他處的建築、在另一處想到另一處的食物,這些無以名狀的情感都能在此代上「鄉愁」的詞。而且,作者的先生是波蘭人,這又帶進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身分,只不過有趣的是作者先生卻是全然隨遇而安的人,相反地作者卻是把東西都放在紙箱中,似乎是個永無安定之日的旅人,而這或許時長時期的搬遷(無論是從國到國還是地方到地方)使得無法產生歸屬感所肇致。


其中有趣的地方有如在台北時作者先生對變電箱上的彩繪很感興趣,而這是我們日常當作理所當然卻對異國眼光產生吸引的特殊景象,這讓我印象深刻正是前陣子閱讀的繪本《成千上萬 其他的小黑》中來自於不同於「人類」(或者我們可以說特定文化的居民)的眼光會看到我們以為不起眼的美好,對於小黑這隻流浪狗來說,駐足在每個變電箱前都是神遊在花草世界的美夢。而我們都會以特定的物件來記憶生命中的特定經驗,就像所有人小時候的那條臭毯子一般是我們與過去的連結,而對作者來說羊肉Kebab這款食物就是對英國的回憶。而關於英國作者提到她在前往波蘭後割捨掉與英國有關的一切,包括搖滾、電影、劇場、一郎,而她至今無法知悉原因,她在波蘭開始接觸東歐的各種文化,寫作、音樂等等,但是直到後來她才覺得英國不需要被丟棄,就像她的故鄉台灣一般。這也與我近期的體會有高度雷同之處,當我在年輕時不羈地貪玩,而在努力為人生準備時我斷離與我那時有關的所有人際與生活習慣,這造成了我人生的一個斷裂,是直到後來後來的現在,我才發現那些部分就如同我的耳洞一般存留在我的生命之中,而他們也不需要、不再需要被我漠視、遺忘或是捨棄。我們都必須接受所有的自己,無論好或壞、甚至沒有好壞,都會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片段,那些是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各種條件。


其餘的還有如同也在異鄉遇上的異鄉人,可能是留學生同學或者是到波蘭開書店的美國人,也可能是自己在外國工作的奇異經驗,可能是穿著旗袍泡茶或是上台演唱。而這諸種的故事在這裡轉述實屬多餘,所以我想更專注在所謂「異鄉」的情節(結)上。《異鄉人》是卡繆的存在主義文學,而其中的莫梭莫名地在海灘上殺了人,整部故事雖無卡夫卡式地詭譎,但卻共有著那股不和諧地荒謬感,而這荒謬正是卡繆所刻劃出的人類存在狀態,而他所描寫的是該人對於這個世界沒有歸屬感,不明存在的意義,這或許跟太宰治對自身描述《人間失格》對於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投河而死有些相似。而《易》作者輾轉在各地之間徘徊,似乎總是不安著,因為自己也對於任何一地都沒有歸屬感,可能是在波蘭時工作卻因為東方的面孔被要求穿上符合東方印象的旗袍,但偏偏自己卻又不來自中國,甚至是想要融入當地文化,但卻因著不一而足的理由必須因循著這樣的期待。這或許會讓她直接地面臨了老套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將去哪裡?


而歸屬感的匱缺將會肇致我們的不安,例如Hoffer與Fromm都在著作中描寫狂熱份子、納粹支持者對於安全感的追尋而皈依在群眾之中。但或許是待在波蘭的緣故被當地的文化感染,波蘭人對於「未來」的認知是「還沒有來」,所以可以不用管,這看起來消極的態度卻是隨遇而安的處之泰然。而作者在序中已經說明了他對於「之間」的著重,所以不再需要歸屬於特定的、靜態的、固體的「地方」,而我們可能都存在於、歸屬於兩個(或以上)地方之間,畢竟動態的、流動的川流不息,不才是我們存在的狀態嗎?那這就是我們是誰,也是我們所來自,也將是我們將所去往。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5會員
390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台語講得很差,多半以自己是外省第三代的緣故作為含糊的藉口。然而,在宜蘭出生的我,其實也可算是個不折不扣的宜蘭囡仔。童年在宜蘭長大的時光,回想起來,是我悠長記憶裡,唯一的光。
Thumbnail
我的台語講得很差,多半以自己是外省第三代的緣故作為含糊的藉口。然而,在宜蘭出生的我,其實也可算是個不折不扣的宜蘭囡仔。童年在宜蘭長大的時光,回想起來,是我悠長記憶裡,唯一的光。
Thumbnail
<我與林蔚昀> 在我接觸台灣文學以後,幾乎每逢與人談到台灣文學,我一定會提到林蔚昀,我也一定會提到《我媽媽的寄生蟲》,作者沒有給我費用業配,這只是來自一個讀者希望把自己最喜愛的著作推薦給所有人的初衷而已。至於原因,則是《我》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勇氣,這本書讓我知道一個人可以赤裸地剖開自己,卻又那麼沈
Thumbnail
<我與林蔚昀> 在我接觸台灣文學以後,幾乎每逢與人談到台灣文學,我一定會提到林蔚昀,我也一定會提到《我媽媽的寄生蟲》,作者沒有給我費用業配,這只是來自一個讀者希望把自己最喜愛的著作推薦給所有人的初衷而已。至於原因,則是《我》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勇氣,這本書讓我知道一個人可以赤裸地剖開自己,卻又那麼沈
Thumbnail
【流離之書:跨界移動紀事】 作者: 金其琪 繪者: EDO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2/09/21 語言:繁體中文 那海流般的封面,引領著我拿取翻閱。 在人類學及民族學訓練的記者金其琪娓娓道來的訪問及對話中, 開啟了從花蓮、蘭嶼、艋舺、南方澳到香港、北京、肯亞的一趟人類學的訪談旅程。
Thumbnail
【流離之書:跨界移動紀事】 作者: 金其琪 繪者: EDO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2/09/21 語言:繁體中文 那海流般的封面,引領著我拿取翻閱。 在人類學及民族學訓練的記者金其琪娓娓道來的訪問及對話中, 開啟了從花蓮、蘭嶼、艋舺、南方澳到香港、北京、肯亞的一趟人類學的訪談旅程。
Thumbnail
與西方探索者不同,阿潑帶著「台灣的凝視」走進東亞各國。她被迫以「中國台灣省」的身份入境馬來西亞,卻在新加坡被邊境以「來了一個台灣人!」熱烈歡迎。帶著華人的臉孔走在越南、柬埔寨、寮國的公路上,在這幾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裡,發現「華人」身份的複雜,以及這些國家、普通的人民如何認知「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Thumbnail
與西方探索者不同,阿潑帶著「台灣的凝視」走進東亞各國。她被迫以「中國台灣省」的身份入境馬來西亞,卻在新加坡被邊境以「來了一個台灣人!」熱烈歡迎。帶著華人的臉孔走在越南、柬埔寨、寮國的公路上,在這幾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裡,發現「華人」身份的複雜,以及這些國家、普通的人民如何認知「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Thumbnail
「我也曾為你流浪,我還是這樣,我願意這樣。」-艾怡良 我在一個盛產柳丁、名產為咖啡的小鄉鎮出生,國中時搬到嘉義,高中時又去南投讀書,大學則是出國到苗栗,待過這麼多地方卻沒待過城市,因此,2022年的暑假我決定到台北生活。 在這座陌生的城市,我沒什麼特別要好的朋友,甚至沒有特別想找的人。
Thumbnail
「我也曾為你流浪,我還是這樣,我願意這樣。」-艾怡良 我在一個盛產柳丁、名產為咖啡的小鄉鎮出生,國中時搬到嘉義,高中時又去南投讀書,大學則是出國到苗栗,待過這麼多地方卻沒待過城市,因此,2022年的暑假我決定到台北生活。 在這座陌生的城市,我沒什麼特別要好的朋友,甚至沒有特別想找的人。
Thumbnail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Thumbnail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Thumbnail
、、、分別是林蔚昀這本書的章名,而這與「故鄉」有關的書籍中涉及了三個地點:台北、英國以及波蘭(後兩章),正是在流離於三個地方的生命經驗中才使得這種旅行與離散的感覺更加的強烈,而這種旅人感又全然不同於胡晴舫筆下的描寫,而卻是作者所特有的輕快,但在文字之中卻也能切實地感受到曾經的苦惱,我想這就是她
Thumbnail
、、、分別是林蔚昀這本書的章名,而這與「故鄉」有關的書籍中涉及了三個地點:台北、英國以及波蘭(後兩章),正是在流離於三個地方的生命經驗中才使得這種旅行與離散的感覺更加的強烈,而這種旅人感又全然不同於胡晴舫筆下的描寫,而卻是作者所特有的輕快,但在文字之中卻也能切實地感受到曾經的苦惱,我想這就是她
Thumbnail
36 Plan – 16 (閱讀 / 電影 07) 『大內』是朋友山山的家鄉,經常聽她說著南瀛天文館、走馬瀨農場一代鄉民親友的故事,在環島時經過此地的風土氣味也格外讓我感到親切。
Thumbnail
36 Plan – 16 (閱讀 / 電影 07) 『大內』是朋友山山的家鄉,經常聽她說著南瀛天文館、走馬瀨農場一代鄉民親友的故事,在環島時經過此地的風土氣味也格外讓我感到親切。
Thumbnail
36 Plan - 05 (閱讀 / 電影 01) 電影、小說,每個說故事的人,都豐富了他人的視野。這世界上有太多無法親身經歷就無法參透的人生道理,透過閱讀故事能擴充虛擬經歷,藉此衝破思考上的關卡。 # 讀後感 # 鬼地方 # 回家種田 # 我媽媽的寄生蟲
Thumbnail
36 Plan - 05 (閱讀 / 電影 01) 電影、小說,每個說故事的人,都豐富了他人的視野。這世界上有太多無法親身經歷就無法參透的人生道理,透過閱讀故事能擴充虛擬經歷,藉此衝破思考上的關卡。 # 讀後感 # 鬼地方 # 回家種田 # 我媽媽的寄生蟲
Thumbnail
 本書為作者梁瑜赴北大就讀時,多度前往新疆田野調查的觀察紀錄、生活筆記。  這類離鄉背景的經驗書寫,其實是繁多而龐雜的。尤其是中國學校、企業大量開放招收台灣學生、畢業生之後,「西進」的遊子學人們,無論是為了感受文化衝擊、思考民主自由;抑或是對大國嚮往、懷抱中國夢而前往。透過文字書寫、影像攝影……
Thumbnail
 本書為作者梁瑜赴北大就讀時,多度前往新疆田野調查的觀察紀錄、生活筆記。  這類離鄉背景的經驗書寫,其實是繁多而龐雜的。尤其是中國學校、企業大量開放招收台灣學生、畢業生之後,「西進」的遊子學人們,無論是為了感受文化衝擊、思考民主自由;抑或是對大國嚮往、懷抱中國夢而前往。透過文字書寫、影像攝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