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從第一手個案經驗、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拿回生命自主權,有尊嚴、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

2023/09/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實是難以啟齒,但又對眼睜睜的看著各種死前效果有限醫療處置難以忍耐,矛盾掙扎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但也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

先談到高齡化社會,醫療技術進步後,延長帳面上壽命的機率較以往來得大,但並不同時確保預後及生活品質。輔以健保醫療體制的臺灣社會現狀,平均臥床年數偏長,身上的管路只多不少,各種不容易忍耐的醫療行為一天要上演數次,好死、歹活的抉擇只是離所有人越來越近,而可能的負擔,不論是親屬本人亦或全體社會都會被迫面對。

健保支出在各種死前醫療的支出不容小覷,除了提供有生活品質的生命延續效果有限外,也排擠了可能的其他疾病治療。社會對於醫療資源的分配,在傷病、老死之間拔河,但遇上死亡這個不可逆的議題,恐怕又跟死刑一樣,諸般倫理價值議題彼此不相容,改變亦有相當難度。

斷食不是餓死這個議題在這本書中呈現的比上一本要來的更為清晰,因為不再有這麼大的代謝需求,更甭提整個身體逐漸停滯幾無生長可能。過多的進食和營養提供,恐怕增加的是身體的負擔及不適,而不是提供復原所需。離世之前身體插滿管線,隔離在加護病房中讓死亡逐步進逼,又或者家人隨侍在側,安詳的與世界告別,恐怕是後者更讓多數人心嚮往之。只是死亡的未知讓人恐懼,避而不談缺乏討論就又讓這個議題缺乏資訊流通。

另外,對醫師而言,在培育過程中搶救生命的教學遠大過如何讓人活得像個人的倫理判斷。當醫師在醫院中的天職就是為了保存生命,全不論生命品質,那麼單純為了維持生命徵象,避免宣告死亡的相關醫療行為就只會更多。醫療訴訟,相關法令的規範,也都使得醫師在讓人善終這件事上,面對許多挑戰。醫師需要改變,家屬的心態需要反覆思考,病人對自己的生命想像也需要調整,總之是個系統的問題,複雜,且方才起步。

其他關於瀕死的經驗談、相關法律的見解、宗教信仰的詮釋以及對於這樣的生命選擇的適用範圍,書中都有詳細的討論。整體而言是上一本書的補完版,更完整、詳盡的討論斷食,也提供了相關的步驟,可能產生的現象等等,值得關注相關議題的朋友一讀。

推薦給也從年輕人慢慢成為中年人的朋友們,死亡沒有想像中的遙遠,而這些問題不會消失,凡是人都會死,當有一天可以選擇怎麼死,不如就好死吧!讀完相關書籍自己是這麼想的。

86會員
448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