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從第一手個案經驗、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拿回生命自主權,有尊嚴、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實是難以啟齒,但又對眼睜睜的看著各種死前效果有限醫療處置難以忍耐,矛盾掙扎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但也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

先談到高齡化社會,醫療技術進步後,延長帳面上壽命的機率較以往來得大,但並不同時確保預後及生活品質。輔以健保醫療體制的臺灣社會現狀,平均臥床年數偏長,身上的管路只多不少,各種不容易忍耐的醫療行為一天要上演數次,好死、歹活的抉擇只是離所有人越來越近,而可能的負擔,不論是親屬本人亦或全體社會都會被迫面對。

健保支出在各種死前醫療的支出不容小覷,除了提供有生活品質的生命延續效果有限外,也排擠了可能的其他疾病治療。社會對於醫療資源的分配,在傷病、老死之間拔河,但遇上死亡這個不可逆的議題,恐怕又跟死刑一樣,諸般倫理價值議題彼此不相容,改變亦有相當難度。

斷食不是餓死這個議題在這本書中呈現的比上一本要來的更為清晰,因為不再有這麼大的代謝需求,更甭提整個身體逐漸停滯幾無生長可能。過多的進食和營養提供,恐怕增加的是身體的負擔及不適,而不是提供復原所需。離世之前身體插滿管線,隔離在加護病房中讓死亡逐步進逼,又或者家人隨侍在側,安詳的與世界告別,恐怕是後者更讓多數人心嚮往之。只是死亡的未知讓人恐懼,避而不談缺乏討論就又讓這個議題缺乏資訊流通。

另外,對醫師而言,在培育過程中搶救生命的教學遠大過如何讓人活得像個人的倫理判斷。當醫師在醫院中的天職就是為了保存生命,全不論生命品質,那麼單純為了維持生命徵象,避免宣告死亡的相關醫療行為就只會更多。醫療訴訟,相關法令的規範,也都使得醫師在讓人善終這件事上,面對許多挑戰。醫師需要改變,家屬的心態需要反覆思考,病人對自己的生命想像也需要調整,總之是個系統的問題,複雜,且方才起步。

其他關於瀕死的經驗談、相關法律的見解、宗教信仰的詮釋以及對於這樣的生命選擇的適用範圍,書中都有詳細的討論。整體而言是上一本書的補完版,更完整、詳盡的討論斷食,也提供了相關的步驟,可能產生的現象等等,值得關注相關議題的朋友一讀。

推薦給也從年輕人慢慢成為中年人的朋友們,死亡沒有想像中的遙遠,而這些問題不會消失,凡是人都會死,當有一天可以選擇怎麼死,不如就好死吧!讀完相關書籍自己是這麼想的。

avatar-img
96會員
501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哭著對我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歌詞是這麼寫的,但作者的故事好看就在比歌詞更為前後相扣,而且縱身極長,作為一個法律小說,除了故事鋪陳、推理過程嚴謹外,更多了法律演進的歷史,從而看見臺灣社會對於性平相關法規的演進。 me too之外,層出不窮的性自主案件,圍繞著加害者與被害者間的不平等,從來就不只
走在時代的風尖浪頭,剛好又興趣才華都有了舞台,那是件極其幸運的事。這是本幸運者的雜談,呈現了軟體工程師看待問題的切入角度與方法,邏輯與方法上的一致,是這書的特點,也是作者求學、工作、創業的一些心得。 流寇與創新者是書中的其中一篇,談的是流寇跟風,創新者看見機會。二者的不同是流寇比較像打工仔,而創新
跟廢死一樣,一本以消滅這樣想法為己任的書。翻案的是從小的義務教育中傳達的「國語」,特別是《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施行後,如何面對多語境的迷思。 作為從小以華語為主要溝通工具的這代人,乃至於父執輩,在政治介入教育且無孔不入的以說華語為主要傳遞政令、溝通,甚至滲入日常生活、娛樂,透過胡蘿蔔/棒子同時的手
始終是外送部分的跟團仔,沒有下載過app,也沒有使用經驗。但有在城市中的各角落看見穿梭的小綠跟小粉,甚至連家裡的小姪女也會對著外送箱明確的說出品牌,這才發現外送服務深入生活之深。 疫情期間還有弟妹在家育兒期間,外送就成了方便的服務,如果訂閱了還能夠更理所當然地點起來,常常在家一群人想買飲料也是手機
接連看幾本論文改編的書,這本的內容其實也真的很不錯。做為這本書中從未出現但曾經參與建教合作的工作者,有些心有戚戚焉,有些則是沒想過的視角,有些,則是看著無力,未能改變卻一直在心中的問題們。 建教合作很多種,也有不同的科組,這本書集中討論的是偏辛苦的美髮。作為總是百元剪髮解決一切,很少管造型跟設計,
還滿喜歡在出版前試閱的,除了可以一睹受到出版社青睞的新書,也可以搶先看到即將上市面對市場的新書。這本也是奇幻武俠的小說,延續著作者鹿青一貫俠義、妖魔的元素,在這本書中明顯藏了許多只有故事起頭的支線,每個支線都讓讀者期待展開後的樣子,和繼續發展的情節。 大少爺的主角成為獨當一面的成長路總是得把稜角磨
你哭著對我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歌詞是這麼寫的,但作者的故事好看就在比歌詞更為前後相扣,而且縱身極長,作為一個法律小說,除了故事鋪陳、推理過程嚴謹外,更多了法律演進的歷史,從而看見臺灣社會對於性平相關法規的演進。 me too之外,層出不窮的性自主案件,圍繞著加害者與被害者間的不平等,從來就不只
走在時代的風尖浪頭,剛好又興趣才華都有了舞台,那是件極其幸運的事。這是本幸運者的雜談,呈現了軟體工程師看待問題的切入角度與方法,邏輯與方法上的一致,是這書的特點,也是作者求學、工作、創業的一些心得。 流寇與創新者是書中的其中一篇,談的是流寇跟風,創新者看見機會。二者的不同是流寇比較像打工仔,而創新
跟廢死一樣,一本以消滅這樣想法為己任的書。翻案的是從小的義務教育中傳達的「國語」,特別是《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施行後,如何面對多語境的迷思。 作為從小以華語為主要溝通工具的這代人,乃至於父執輩,在政治介入教育且無孔不入的以說華語為主要傳遞政令、溝通,甚至滲入日常生活、娛樂,透過胡蘿蔔/棒子同時的手
始終是外送部分的跟團仔,沒有下載過app,也沒有使用經驗。但有在城市中的各角落看見穿梭的小綠跟小粉,甚至連家裡的小姪女也會對著外送箱明確的說出品牌,這才發現外送服務深入生活之深。 疫情期間還有弟妹在家育兒期間,外送就成了方便的服務,如果訂閱了還能夠更理所當然地點起來,常常在家一群人想買飲料也是手機
接連看幾本論文改編的書,這本的內容其實也真的很不錯。做為這本書中從未出現但曾經參與建教合作的工作者,有些心有戚戚焉,有些則是沒想過的視角,有些,則是看著無力,未能改變卻一直在心中的問題們。 建教合作很多種,也有不同的科組,這本書集中討論的是偏辛苦的美髮。作為總是百元剪髮解決一切,很少管造型跟設計,
還滿喜歡在出版前試閱的,除了可以一睹受到出版社青睞的新書,也可以搶先看到即將上市面對市場的新書。這本也是奇幻武俠的小說,延續著作者鹿青一貫俠義、妖魔的元素,在這本書中明顯藏了許多只有故事起頭的支線,每個支線都讓讀者期待展開後的樣子,和繼續發展的情節。 大少爺的主角成為獨當一面的成長路總是得把稜角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當患者進入生命的末期,「吃不下」往往讓家屬心急如焚。許多人會擔心:「不吃東西怎麼行?會不會撐不下去?」其實,末期患者的食慾減退是自然現象,不會因為吃得多就變好。相反,過度追求進食,可能讓患者感到更多不適,甚至加重家屬與患者之間的壓力。
死,苦嗎? 丈母娘病危時,不管是醫護或家屬都不願意面對可能的死亡,都不希望為她的可能的死亡負責。想方設法的想維持她的生命,即令已經腎衰竭加上多重器官失能,仍企圖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維持她的生命,甚至到必須安寧了,仍然告訴家屬住進安寧病房,因為如果有什麼狀況,醫院較知道也較容易進行緊急處理。你看到了嗎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終身俸在老年生活及社會負擔上可能產生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案例。從臺灣的醫療保險制度,到中國大陸的身分詐騙案,最後到日本老年經濟支柱現象,都圍繞著一個概念,就是活死人權益。作者也呼籲讀者反思家庭觀念以及教育、法制,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當患者進入生命的末期,「吃不下」往往讓家屬心急如焚。許多人會擔心:「不吃東西怎麼行?會不會撐不下去?」其實,末期患者的食慾減退是自然現象,不會因為吃得多就變好。相反,過度追求進食,可能讓患者感到更多不適,甚至加重家屬與患者之間的壓力。
死,苦嗎? 丈母娘病危時,不管是醫護或家屬都不願意面對可能的死亡,都不希望為她的可能的死亡負責。想方設法的想維持她的生命,即令已經腎衰竭加上多重器官失能,仍企圖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維持她的生命,甚至到必須安寧了,仍然告訴家屬住進安寧病房,因為如果有什麼狀況,醫院較知道也較容易進行緊急處理。你看到了嗎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終身俸在老年生活及社會負擔上可能產生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案例。從臺灣的醫療保險制度,到中國大陸的身分詐騙案,最後到日本老年經濟支柱現象,都圍繞著一個概念,就是活死人權益。作者也呼籲讀者反思家庭觀念以及教育、法制,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