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開放空間的反思。
小時候在學校,在綜合教室席地上課,在圖書館,在木頭地板上滑壘拿書。小時候進去這些開放空間,沒什麼特別想法,只感覺到可以脫鞋,腳丫丫解放很開心……同學的腳有味道,那我的腳有沒有味道?
長大後認真看教科書和期刊,才知道開放空間的意義:對於傳統教室的反省,認為與學生被動學習有關連,將學習空間改成開放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我想了一下小時候自己的經驗:一群學生坐在地板上,老師在前面,喜歡聽課(聽故事)的學生還是在聽課(聽故事),愛玩的學生還是愛玩,愛講話的學生還是愛講話,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我想,想要學的學生大概不太受場地限制吧?想學的還是想學,不想學的還是不想學。
在公司工作有幾種辦公室,圍起來的辦公室和開放式的辦公室。圍起來的辦公室,同事之間有ㄇ字型板子隔開,板子附磁力,拿可愛磁鐵固定紙張很方便。是個很有安全感的辦公環境。開放式的辦公室感覺起來是場災難,雖然說很隔壁同事聊公事很方便,但是很怕抽屜裡的文件文具或是工具會不見(雖然沒有發生,但是忍不住會這樣想),很想要上鎖但是沒有鎖。
是哪個天才發明開放式辦公室?
親叔叔撿到外來種八哥(白尾八哥),交給我家養。第一次養鳥不知道怎麼養,上網查詢。優質網站寫:鳥籠選擇方形,不要選擇圓形,因為圓圓的鳥籠沒有地方讓鳥躲藏,鳥類會緊張。*
到這裡暫停一下。
鳥類是動物,人類(智人)也是動物,鳥類需要躲藏空間(角落)才有安全感,那人類也需要躲藏空間才有安全感吧?我坐開放式綜合教室喜歡坐在牆邊,不需要到角落,牆邊就可以了。坐公車的話我喜歡靠窗。
馬斯洛大師也有說人類心理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自尊需求。安全感放在第二位。
是哪個天才發明開放式教室?
這個問題,我想了三年有吧?坐在開放式辦公室裡真心困惑。
直到我看了一本書,他的論述讓我得到解答。
《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
這本書真棒!推薦上半族放假無聊閱讀一下,他是一本讓人安心放假的書。
光看書名讓我以為是日本人寫的,畢竟日本的工作狂文化很有名,殊不知這本書是美國人寫的,我好意外,繼續往下讀,她反省喀爾文教派**裡的工作教條:努力工作以榮耀上帝。開放式辦公環境也是喀爾文教派(清教徒)文化,加上資本主義以及現代科技下發展出來的產物。
開放式辦公環境雖然色彩溫馨,傢俱選擇軟質,但是公司還是公司,並不是自己家,那是延長員工繼續無薪加班的手段之一。
好喔,看到這裡我知道了。
又是你,又是你!清教徒。
清教徒的工作狂文化也真不是蓋的,讓人無法好好放假呢。
工作狂文化傳到臺灣,常常讓人無法安心放假,還過勞,過勞生病才得花錢看醫生。
我的老師曾經吐槽過:實用主義根本是披著資本主義的思想,以前的我不懂是什麼意思?現在我懂了。
我終於想通了,真是開心~
開放空間的木質地板讓人想像小孩一樣打滾,但是在公共空間打滾有點恥還是算了,我在家裡打滾就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