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有所求則患得患失

2022/12/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意見提出了,就要不計結果,無論別人是否採納,是否對你的意見有任何決議,都要全部接受。提出意見前,就要有這樣的認知,不然不如不提。」這是一次餐後長輩給的忠言,印象深刻。而這也意味著,無論是自動或是受人請託從事某件事情,既然做了,就要不計結果,不計較自己的付出與得失。這是一種做事時持以心甘情願、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的心境。而若非如此,就會在意起自己的表現、別人的評價,想被稱讚、被肯定、自己的努力是否會被人注意,自己做了多少貢獻,獲得了多少功績...這樣較計酬量的心思,會不斷的紛擾自己,使心念浮動的無法專注於事情的本身。
當一個人習慣性的從外在的掌聲或讚美來肯定自己的存在或所作所為,可想而知,當這些掌聲或讚美不見時,便會開始懷疑自己,情緒變得不穩定,甚至以更浮華、誇張的方式希望取得別人的注目,神經質的對別人的舉止與回應做虛幻不實的聯想,患得患失,也計量著其他人的表現,為何能得到自己沒有的掌聲,種種猜疑、比較、忌妒會接續產生。
當心思投入到這樣不好的人性思維循環時,就如掉到黑暗的無底洞,失去了光明燦爛的陽光,笑容不見了,種種陰晦不實的想法接續而生,思緒越多,越無法穩定自己的心,想從思緒中遊說自己,找到跳脫的說法與方式,就像一般人說道理容易,做時三分鐘熱度,內在不安躁動的無明之氣,一翻騰,理智全失,身心俱傷。
在一次早課開示:「當看到雜草(雜亂的思維),要趕緊回到內心,拿出恭敬心面對,不用再去研究這雜草哪來,這是什麼樣的雜草。」更顯明的是,你看到自己在懸崖邊,有危險了,你會趕緊回頭走,還是想靠近深谷來一探究竟。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外在互動的感官時,是要趕緊轉身,將注意力放回內在,是要抽離事情本身,無關事情,才能真正的回頭是岸。
放下「想要想清楚」、「想要找到原因」、「想要找到答案」的念頭,讓自己有一頭棒喝的正音讓自己覺醒,有一股清淨的正氣來清除這些邪晦不清的濁氣。可以嘗試以虔敬、莊重的態度來持念聖號、咒語,邊唸邊聽,唸到讓自己也心生恭敬,心慢慢靜下來了。地藏王啟示說:「眾神明的聖號在唸時,要有絕對性的恭敬,如此,念頭所生的千軍萬馬、魔性都將瞬間被降伏。」每一句聖號、咒語,都有著仙佛神聖要帶給大眾離苦得樂的慈悲願力,只要我們持以致誠虔敬的心,祈願仙佛的願力能洗滌自己的心,將所有的意念寄託在仙佛慈愛中,同心同願的當下,便帶我們離開那些纏繞不清的思維。
而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種與大我共存的生命觀。大自然的所有一切是承接天地以無私、平等的對待而共同存在著。在太元壇太子元帥的太元功法啟示中,揭示道德經中"萬物並作"的意思,人與萬物同在,是同在一個道上。而人要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則要奉行道,融化於道中,落實不自私、不自是自見自矜自伐,能慈儉讓、落實不敢為天下先,才能真正與萬物共融,生生不息。
人要學習改變"以我為中心"、"以我為出發"的觀點,放寬心胸,寄身在我是大我大愛的一份子,讓自己真正渺小下來,回歸到原始的真心,才有那如天地般的無私慈愛,不求回報的付出,將自己置於後的情懷,而不再患得患失。
受啟發的相關啟示:
地藏王啟示:佛號的力量(109)
太元壇太子元帥聖示:道性的妙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會員
47內容數
台灣傳統文化有珍貴豐富的內涵,特別是人性質樸良善的一面,其背後藏著深厚的思想底蘊。為了研究傳統民俗精神,促使我踏入了經典學習。學習之路沒有終點,而它帶著我認識自己、明白生命的價值,知道怎麼重新走出生命中有意義的每一步,讓身心充實健康快樂。在此,記錄與分享這一路”心”生活的反思與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