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之夢》讀後

2023/01/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小說其實就是刻板印象的延伸。
怎麼樣的角色會做出怎麼樣的事情,如果要反轉,就預留伏筆,然後讓這些角色做出不一樣的事情。道理很簡單,但操作起來要考量的部分卻極為繁瑣細碎,例如「打算以多少個字來講完這個故事?」、「故事裡的人互動起來要如何合乎『他們各自的邏輯』?」、「場景的建構要如何在不失真的情況下又不會過於空白單調?」、「故事內容如何變得有趣?」⋯⋯諸如種種,也難怪坊間會出現教人如何寫作小說的書籍。
把這些濾掉大部分之後,更進一步的問題是:「要如何運用這些既有的刻板印象時,又能夠老調不重彈?」
我跟所謂的「客家族群」其實並不熟識,除了以前實習時有朋友來自新竹的「客福佬」部落,也就是長期跟客家聚落相鄰,因此在外使用客家語,在家裡使用台語的群落,稍微聽她說過老家的事,但也是很稍微的稍微,無法作為真正的參照;此外還有前陣子朋友跟我說客家人到現在還是很重視「家族」,所以還是會有門當戶對的概念,不過因為他阿公是客家人,因此他有資格說這種容易起爭議的話就是了。
上面兩則小故事提及的主軸大概就是這整本書的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部分,「語言」以及「家族」。
畢竟不是全客語的小說創作,因此文中使用客語的部分多是對白,對於不懂這種語言的讀者來說,肯定是一知半解,即便加上註解仍然無法完全明白,有些人可能會以此作為「文章裡最好不要出現華語以外的語言」來作為解套方式,但是,如果能透過其他語句來知悉明白故事內容,作為一種少數語言(使用少數來作為形容詞其來有自,台灣使用客語的比例逐年下降,除了教育制度以外,老一輩的害怕孩兒被貼標籤而不願意教也是原因之ㄧ),即便讀者不甚理解,也能作為某種推廣與保存,再者,作者在後記提及自己其實也不會「說」客語,如果不會說的作者都能以此作為創作內容,讀者也就更不能逃避了吧!
同理,台灣除了華語(也就是學校教的國語)以外,其他被排擠的語言不也能以此作為方式來呈現其語言文化嗎?
另一個部分則是家族,和預想中的類似,關於「客家」總會提及家族紛爭,或是家庭裡的分分合合,以及傳統中的男男女女如何受苦受難,這一類的題材早在戲說台灣之類的作品裡被使用到爛掉,因此,作者使用了「視角」來作為應對方法,小說集裡的第一篇〈細妹仔〉是最令我驚豔的(甚至使後面幾篇產生索然無味之感),以小狗的第一人稱出發,從生到死,從細妹仔從幼兒到年老,以及最後對家族的詛咒(一開始提及的反轉),都是某種「原來可以從這樣的角度切入啊!但是情節卻又合理」的狀態。
最後,讀至作者欲以此作為「對於家鄉新埤的紀錄」,其實感受頗深,一來是身為屏東東港人(還混了小琉球),文中許多地名都非常熟悉;二來則是自己這幾年也試圖在做類似的事情,如果可以藉此來留下些什麼,我想那便是再好不過的了。
購買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933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47內容數
還在試圖成為小說家的路上,目標是將民俗、科幻與自然環境議題融合在一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