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只過去在歷史上融匯了多樣性的族群,近年來文化的多元樣貌也逐漸展現出來。近期,《國語日報》的引導式作文題目當中的一個主題正是「多元文化」。這個主題,至今尚未出現在升學大考中,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考題,必須留意。本文分享學生筆下的題材以及寫出深度的訣竅……
走在街頭上,一整天下來我們會跟數不清的移工朋友擦身而過;肚子餓了,有豐富的異國料理可供選擇;點進YouTube,有許多身在台灣的外國Youtuber致力於介紹台灣。所以,台灣不只過去在歷史上融匯了多樣性的族群,近年來文化的多元樣貌也逐漸展現出來。
近期,《國語日報》的引導式作文題目當中的一個主題正是「多元文化」。這個主題,至今尚未出現在升學大考中,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考題,必須留意。
這個看似深奧的主題,其實在孩子的生活當中,有數不清的題材值得發揮。
在敘述時,只要謹記「對比」的技巧,說明自己接觸不同文化時的衝擊、觀察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以及調和的方式……等,便可以發揮得不錯。
以下分享幾個日常生活中的「多元文化」題材,並舉學生的作品為例來說明。
家中的性別分工情形幾乎每一個孩子每天看在眼裡,這也是多元文化的一環。
有一個男孩寫到自己家裡的分工模式並沒有受到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影響,父母平均分擔所有家事,甚至爸爸還擅長烹飪;相較於父親,姑丈便是傳統的大男人,下班回家後只負責看電視、滑手機,而同樣剛下班回家的姑姑,卻必須包辦家裡的所有家事。
這個男孩的姑丈還不是最扯的,至少還有在工作。另一個女孩的阿公早已退休,整天閒閒沒事,手機從早滑到晚;而阿嬤則必須一早起床忙家事,然後出門上班,下班後再趕回來煮飯、洗衣,往往忙到凌晨才就寢。
女孩為阿嬤抱不平,但也不是罵罵阿公就算了。她想找機會跟阿公溝通,盼望他設身處地思考:有朝一日,自己疼愛的孫女將來嫁給一個好吃懶做的男人,每天累得跟狗一樣服侍老公,你會怎麼想呢?
因此,在兩性平權觀念尚未充分普及的現代,孩子多少會見識到落實平權和未落實平權的家庭,這些都是可以書寫的題材。
隨著社會變遷,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同性家庭……等不同的家庭形態也越來越普遍。
班上有一個孩子便成長在重組家庭中。由於媽媽和他的生父離異,後來再嫁,他必須跟繼父和繼父的子女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一開始很不適應,連「爸爸」兩個字都叫不出口。久而久之,在繼父的包容下,他的心態逐漸調整,已經能夠接受新的父親,即使目前仍然稱呼他「叔叔」,不過兩人之間的相處已經和一般父子沒有什麼差別了。最重要的是,他多了兩個年齡相仿的玩伴,生活不再孤單。
在這個男孩的筆下,既寫出生父和繼父之間的比較,也寫出個人心態的轉折,令讀者得以深刻體會他身在重組家庭中的難處與好處。
走出家門,我們可以在街頭巷尾品嚐到台灣各地的特色料理,甚至異國料理也很常見。而在旅行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更能夠體驗道地的飲食。
有一個住北部的同學,暑假期間隨家人都台南遊玩,驚覺外觀和北部沒什麼差別的意麵,嚐起來竟然是甜的!她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上網搜尋,才知道台南人嗜甜的歷史背景,寫出一篇兼具味蕾衝擊體驗和歷史人文考證的文章,相當精采。
近來不少國人赴日本旅遊,至少有三位小朋友書寫品嚐日本拉麵後的心得,包括湯頭的鹹淡、配料多寡、溏心蛋的吃法……等,都跟台灣的拉麵有差別。也有人提到日本吃握壽司時,蘸醬的方式比台灣人更加講究。這些體驗異國飲食文化的心得,由於味覺的感受強烈,通常會寫得十分生動,令人口水直流。
此外,班上有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不約而同談到在日本穿和服的體驗,詳細分析穿和服的配件和步驟有多麼繁瑣,讓大家大開眼界。男同學還提到穿和服的禁忌,如果不慎穿戴錯誤,「穿和服」可能會變成「穿壽衣」,嚴重觸犯日本人的忌諱,必須特別注意。
敘述出國後接觸異國文化的孩子有很多,但他們都是短期旅遊,當然不可能深入探索。然而,許多問題沒有長時間的觀察,其實看不太出來。就好比種族觀念,身在台灣,孩子並不覺得我們的種族觀念有什麼問題,在別的國家待久了,才看得出端倪……
我有一個學生在美國唸書兩年了,她發現現在越來越多人稱呼非裔人士為African Americans(非裔美國人),避免提到膚色。可是,有一次她回到台灣,卻在街頭上聽到有人以嘲弄的口吻稱非裔人士為「小黑」,雖然對方聽不懂,她自己卻聽得滿肚子火,不理解怎麼會有人這麼不禮貌。
這個經驗實在非常特別,可惜她在寫下對那個人的不滿後即將畫下句點。經過我的提醒,她才進一步書寫,越寫越深入。這一個提醒不只適用於種族觀念的題材,其他任何關於多元文化的題材都應該在交代個人經驗後再加強陳述,將淺顯的記錄昇華為深度的文章。我提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