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閱讀總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那天跟朋友分享近日閱讀的發現,她說:「咦你同時會看好幾本不同的書喔?」我才忽然意識到這好像是一種應對「注意力不集中」與「時常感到不耐」的方法演變而成的習慣,記下每個月都在看些什麼似乎也是一種砥礪自己的作法,因此決定稍加紀錄下來。

如果大學時期是開始練習「如何寫好文章」(感謝珮馨老師肯接納我的死纏爛打),離開大學後又回到學院,除了眼界大開之外(這裡不是指那些低能老人老師的下限),發現自己開始對於「物」產生興趣,然而並不是單純的物品,而是人如何與物品互動、如何看待物品、和物品之間產生的種種故事……也因此即便一本kùi-som-som,還是花錢買了遠足文化出版的《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目前只看了一半又多一點,但已經有數篇讓我覺得「啊!原來能這樣切入啊!」,例如04〈一物與眾生〉(高彥頤Dorothy Ko:馬爾卡棉布)談的是製造棉布後面的社會網路以及由底層向上的社會運動;12〈眼力的境界〉(余佩瑾: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談的不只是鑑定古物的眼力是如何培養的,而是「如果藏品是來自於帝王,那我們隨之培養的眼力是否建立在『獨裁者』的視角之上?那如果是當時的其他人是怎麼看的?」;14〈真蹟,複製品,物的靈光〉(劉宇珍:《神州國光集》)談的不只是複製品過了百年成為古董之後,是否會產生班雅明所說的靈光,而是提出碰觸物品時的「觸覺」也有可能是辨識藏品的重要關鍵。

不過讓我覺得所有的東西都連在一塊的是21〈興風作浪的浪漫〉(盧慧紋:懷素《自敘帖》),文章中有一段寫道「有一些線索甚至指向懷素做書當下,除醉酒外還有『嚼湯誦咒』等神秘舉動,或許與某種法術的施行有關,我們不清楚懷素所屬的佛教派別為何,他的行徑與令人目不暇給的筆下物象變化,是否為某種『神通』展演?與佛教(尤其是興起於盛唐的密教)中的書符、呪法是否有關?抑或是道教、禪宗與其他民俗儀式的結合體?在〈懷素草書歌〉的眾敘事者,也就是觀賞者眼中,懷素能在草書中『興風作浪』、幻化出種種物象的能力,恐怕是當時人的普遍認知與期待,這些都是8世紀時佛道盛行,社會瀰漫濃厚宗教氛圍下的產物。」

如果盧慧紋老師的這篇文章是所謂的「舉例」,那在舊書店淘到的《隋唐佛教史稿》就是「理論」或是「基底」,因為是以當時的講稿重編,因此用字遣詞大多文白夾雜,因為剛好看到三論宗的部分時發現還要回頭去找兩晉的六家七宗資料,姑且先擱置一旁,但其他宗派也稍微翻了一下,興起於唐代的密宗被傳至日本(如最澄、空海等人)後,在中國本土反而絕跡,不過,如果把這裡的論述拿回去套到懷素的自敘帖中,不就又串起來了嗎?甚至開始有模糊的當時社會的概念慢慢現形,而這便是「物」的重要性之一,物不只是例證的殘留,甚至成了鑰匙,使理論不再是浮在半空中摸也摸不著。

體會到「物」的重要之後,仍必須回去摸理論,那天學怡說她晚上睡不著,希望我唸故事給她聽,為了讓她快速入睡,於是拿了賴俊雄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唸德勒茲的部分,後來索性擺在書桌邊時不時翻來看,這確實是偷吃步,不過如果以「寫小說時必須廣博」的策略來說,這又是很輕易能上手的做法,重新開始迅速翻閱後目前在看德希達的解構,雖然每次看的量不多,但還是很快就頭昏腦脹了。

而最後必須多花篇幅來寫的則是柳丹秋的《波間弦話》,老實說目前看到大約五分之一之處已經放下了很多次,甚至打了一堆字問朋友說「看到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堆我的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概念(我猜是學院生態總是相似,畢竟作者是文科的助理教授),例如日本極右派掃街時會出現的『貼滿標語的廂型車』、二十年前日本紅極一時的『水子供養』、台灣的『花公花婆』以及台灣有些男生明明穿著醜不拉機的系服不修邊幅,卻一直要求女孩子要『有女人味』之類的。不過有趣的是這個故事卻是個架空的世界觀,假設臺灣繼續被日本統治,因此大家習慣劃分日本本土為北島、台灣為南島,沖繩就變成兩地的銜接處,也因為這種假設,作者偷渡(刻意用這個詞)了一些明顯是台灣在戰南北時的心態,例如某個男角色會說『離開北島之後就都是鄉下啊!』這種話。也因為這樣讓我想到,明明是『貼近生活的各種元素拼貼』(以我的理解,小說本來就是各種拼貼),卻會反而令人出戲,這樣的作法是好的嗎?那到底要怎麼取捨?」

但我後來發現真的讓我出戲的並不是上述這些,也不是看到一半開始讓我不耐的「把台灣跟中華民國、華語跟台語混在一起講」(但考量無論是否架空,這都這是最大公約數),而是作者創作這部作品時的思考方式和我自己在寫作花蓮的文學創作補助《外方》時是極為相似的,那便是「身在文化脈絡外面的人要如何呈現該文化?」,這有點像是非戰之罪,畢竟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出身,而出身之後是否能夠有所意識又必須倚靠機緣,而能最快速取得成效的方法便是大量查閱相關資料,論文也好故事或影像也罷,透過重新排列組合後拼湊成故事呈現,感覺是貼近被敘述的文化本身,可實際上隔著一層無法真正靠近的距離,一直到今天看到作者寫到關於三弦的種種,才是真的「進到」了作者真正熟悉的空間之中,為什麼看得出來,我也不知道,但就是感覺得出來那樣的差異。

那到底要如何從中改善自己寫作時這樣的狀態,我目前還沒有答案,也只能先繼續廣泛的涉獵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建佐 Chazel
25會員
47內容數
還在試圖成為小說家的路上,目標是將民俗、科幻與自然環境議題融合在一起。
陳建佐 Chazel的其他內容
2024/03/07
  睜開眼後視線仍模糊朦朧,蝴蝶停在梳妝台邊角,方環似乎真的見到金翠蝶翅撲騰,那是第一個飛入眼眸之物,昨晚就放在那裡嗎?她記憶有些模糊,從軟床墊上掙扎爬起。   頭昏腦脹。
Thumbnail
2024/03/07
  睜開眼後視線仍模糊朦朧,蝴蝶停在梳妝台邊角,方環似乎真的見到金翠蝶翅撲騰,那是第一個飛入眼眸之物,昨晚就放在那裡嗎?她記憶有些模糊,從軟床墊上掙扎爬起。   頭昏腦脹。
Thumbnail
2023/12/01
方環喘不過氣來,像是真的有條布巾緊緊勒著她的頸部,她再次見到了幾乎每晚纏著她不放的那個女人,黑水仍不停自對方眼角滲出,將她們圍在窄小的幽暗之中,方環聽不見她囁嚅的嘴角在說著什麼,似乎只是不同重複類似的語句,頭髮似乎產生了自己的意識,像無數長條狀的蟲一般,全都朝著那個女人蠕動而去⋯⋯
Thumbnail
2023/12/01
方環喘不過氣來,像是真的有條布巾緊緊勒著她的頸部,她再次見到了幾乎每晚纏著她不放的那個女人,黑水仍不停自對方眼角滲出,將她們圍在窄小的幽暗之中,方環聽不見她囁嚅的嘴角在說著什麼,似乎只是不同重複類似的語句,頭髮似乎產生了自己的意識,像無數長條狀的蟲一般,全都朝著那個女人蠕動而去⋯⋯
Thumbnail
2023/03/27
前陣子看到只要在三月底前持台灣護照入境帛琉,便能在機場大廳領取100美金的消息,因此和女友透過易遊網訂了3/22-3/25的半自由行程,在此之前發現網路上的旅遊文章似乎都大同小異,為此還去找了鍾秋美的碩士論文《潛進帛琉跨境工作者之民族誌研究》,算是稍微有了一些不同面相的理解,不過⋯⋯
Thumbnail
2023/03/27
前陣子看到只要在三月底前持台灣護照入境帛琉,便能在機場大廳領取100美金的消息,因此和女友透過易遊網訂了3/22-3/25的半自由行程,在此之前發現網路上的旅遊文章似乎都大同小異,為此還去找了鍾秋美的碩士論文《潛進帛琉跨境工作者之民族誌研究》,算是稍微有了一些不同面相的理解,不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站在2022年的現在看著這本2011年出版的書,兩岸三地的文人談書,想法甚至人生觀。閱讀如同美食一般,不同世代有不同的喜好口味,又因人生歷練而會對相同的書有不同體悟,每本書都有她的美妙之處,如果可以,不論是否帶著目的,一定都能有所收穫! 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 作者:梁文道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雖
Thumbnail
站在2022年的現在看著這本2011年出版的書,兩岸三地的文人談書,想法甚至人生觀。閱讀如同美食一般,不同世代有不同的喜好口味,又因人生歷練而會對相同的書有不同體悟,每本書都有她的美妙之處,如果可以,不論是否帶著目的,一定都能有所收穫! 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 作者:梁文道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雖
Thumbnail
開始認真閱讀的第一個月,去了書展、逛了幾次書店、久違再次踏進二手書店,開始一週三日拜訪圖書館的行程。之所以開始認真以讀書取代上網、看影集、滑手機作為消遣,除了是反省過去幾年當中,「閱讀」成為目的性明確的一件事,和研究、工作畫上等號,無法認真享受「隨便讀」的樂趣,更大的原因也則是把讀書當作一種逃避
Thumbnail
開始認真閱讀的第一個月,去了書展、逛了幾次書店、久違再次踏進二手書店,開始一週三日拜訪圖書館的行程。之所以開始認真以讀書取代上網、看影集、滑手機作為消遣,除了是反省過去幾年當中,「閱讀」成為目的性明確的一件事,和研究、工作畫上等號,無法認真享受「隨便讀」的樂趣,更大的原因也則是把讀書當作一種逃避
Thumbnail
上個月的《隋唐佛教史稿》暫時擱置,腦力有限,於是開始久違的看起了小說,從《波間弦話》開始,到《縛乩》、《萬應》,以及一系列的梨木香步(《椿宿之事》、《植物園的巢穴》、《家守綺譚》、《冬蟲夏草》)。
Thumbnail
上個月的《隋唐佛教史稿》暫時擱置,腦力有限,於是開始久違的看起了小說,從《波間弦話》開始,到《縛乩》、《萬應》,以及一系列的梨木香步(《椿宿之事》、《植物園的巢穴》、《家守綺譚》、《冬蟲夏草》)。
Thumbnail
那天跟朋友分享近日閱讀的發現,她說:「咦你同時會看好幾本不同的書喔?」我才忽然意識到這好像是一種應對「注意力不集中」與「時常感到不耐」的方法演變而成的習慣,記下每個月都在看些什麼似乎也是一種砥礪自己的作法,因此決定稍加紀錄下來。
Thumbnail
那天跟朋友分享近日閱讀的發現,她說:「咦你同時會看好幾本不同的書喔?」我才忽然意識到這好像是一種應對「注意力不集中」與「時常感到不耐」的方法演變而成的習慣,記下每個月都在看些什麼似乎也是一種砥礪自己的作法,因此決定稍加紀錄下來。
Thumbnail
從第一篇文章發表之始,至今為止這支帳號做出的最大改變是,重新省思自己每讀過一本書所寫下的文字是「心得」而非「書評」。字詞使用上的精準除了落實自身作為到底負擔著什麼責任,更促使我事前預習在研究生活中,必須以多麼嚴謹地態度面對手邊正在處理的材料,作為證明自身智識提升的總結。
Thumbnail
從第一篇文章發表之始,至今為止這支帳號做出的最大改變是,重新省思自己每讀過一本書所寫下的文字是「心得」而非「書評」。字詞使用上的精準除了落實自身作為到底負擔著什麼責任,更促使我事前預習在研究生活中,必須以多麼嚴謹地態度面對手邊正在處理的材料,作為證明自身智識提升的總結。
Thumbnail
一場本是淹水的煩心事,在社會學家的思索中,竟可以一篇篇的堆疊出所謂的物裡學。近來幾個事件,像是升等遭認定與博論高度重疊、得獎感言發表的自我膨脹,都讓作者顯得頗具爭議性。然而不影響他對於生活事物的觀察、和信手拈來大家理論的能力。 每一段爬梳的生活事件,其實就在身邊,但很多人常常沒能了解來龍去脈,也對於
Thumbnail
一場本是淹水的煩心事,在社會學家的思索中,竟可以一篇篇的堆疊出所謂的物裡學。近來幾個事件,像是升等遭認定與博論高度重疊、得獎感言發表的自我膨脹,都讓作者顯得頗具爭議性。然而不影響他對於生活事物的觀察、和信手拈來大家理論的能力。 每一段爬梳的生活事件,其實就在身邊,但很多人常常沒能了解來龍去脈,也對於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看著一整年的閱讀記錄,還大致能想起讀那本書的時期發生的事呢。 分類: 事件、議題/國家/哲學、價值觀/情感書寫、個人經歷/ 心靈/小說/寫作/科普、知識/圖文書
Thumbnail
看著一整年的閱讀記錄,還大致能想起讀那本書的時期發生的事呢。 分類: 事件、議題/國家/哲學、價值觀/情感書寫、個人經歷/ 心靈/小說/寫作/科普、知識/圖文書
Thumbnail
外殼套進名為「實驗室」的框架,嵌進「文學」的內核,命題太大,似乎得先配食壓驚,以一種偷懶但仍舊心滿意足的方式,在深夜裡去接近龐大的文學二字。
Thumbnail
外殼套進名為「實驗室」的框架,嵌進「文學」的內核,命題太大,似乎得先配食壓驚,以一種偷懶但仍舊心滿意足的方式,在深夜裡去接近龐大的文學二字。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