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他人行為的可行性方案思考,究竟關鍵在哪?

2023/01/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總是被告知不要輕易試圖改變他人,我們要從改變自己做起。可是思考自己就究竟為何改變過,或許能找出究竟為什麼「改變他人這麼難?」
改變他人行為肯定是困難的,但若放眼世界的變化,跟風行為、新政策的產生、經濟誘因、幼兒與青少年的思緒變化……,世界上許多的行為是很可能改變的,而我們其實很常看見,推動某種人群中的行為改變是很可能的,問題只是「該怎麼做?」
「誰能告訴我,是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一樣的月光》
個體經濟學給了我一點啟發,並非經濟兩字,而是個體。思考一個大規模改變的發生,是由每個發生轉變的個體共同造成的,可每個人都做出了足以影響群體的一個或多個行為,但事實上人們可沒辦法總是維持高度意識地做出高大上的決定
以一次性塑膠垃圾議題為例,台灣推行逐步減塑政策已超過20年,理解塑膠污染存在,擁有環境保護意識的人民絕對不在少數,年輕族群在學校教育階段也有很充足的認識,但我們很清楚在現階段的成效實在不怎麼樣。責怪政府辦事不利或政策錯誤是沒有幫助的,關鍵在於人們看見了什麼選擇,又怎麼理解。
當我們看見新的主動選項,我們一開始期待新的結果,但其實我們不知道我們怎麼完成其中的情節,直到我們第一次嘗試。
期待不能產生自發改變,想像和計劃才可以。
改變的本質在於新的理解,在於想法的改變,從未知的狀態轉變為知曉。能讓一個群體的大多數人明白一個新的論點,改變才能真的發生。

人們相信自己的理解。一個人支持某個論點或主張,不一定是贊同論點,更可能只是因為能夠想像罷了。支持死刑者並不一定相信支持死刑就能消滅或減少犯罪,可能也認同廢除死刑後的替代措施會有不同的正面效果。只是改變本身帶來的思緒未知地帶,在想像力不足的情況下變得格外保守,認定事情難以順利改變。

一個原本不相信「羽毛和鐵塊在真空條件下同時釋放會因重力同時落地」的人,如果改變其看法,他大概是真的理解了重力加速度。

我可能無法說服許多人「不使用一次性塑膠袋」,但我們很可能可以讓許多人理解「自備環保購物袋其實很方便和簡單」,而這更可能比額外收費讓改變發生。
一切的誘因,或所謂的推力,並非無效,事實上,那就是幫助人們想像情節的工具,如同教育。
但如何「有效率卻不冒犯地」告訴大眾那些社會渴望解決的困難議題只是需要個人去完成一些明顯簡單的事,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熊弟弟
熊弟弟
甫到人類世界的小熊,對世界充滿好奇,用好奇的眼光探索著人類文明的點滴。你好,我是熊弟弟!我樂於分享我的故事,都在「小熊遇見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