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

含有「心理諮詢」共 6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不斷追求努力進步的現代社會,我們總是不知不覺會用許多主流社會價值的「應該」來鞭策自己; 但這些「應該」真的都是你喜歡、想做的嗎? 如果沒有深入去覺察、問問自己:「為什麼我這麼不想做這件事情?」 不僅錯失了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機會,更有可能會因為不斷經歷做不到的挫敗而變得討厭自己唷;
Thumbnail
描述「愛情樹洞」FB社團成立的來龍去脈及使用方法。
Thumbnail
嗨大家,我申請了這個帳號後,文章就斷在自我介紹的那篇。我其實很困惑自己應該要寫些什麼,什麼樣的文章會有人想看?老是告訴自己不要想這麼多,寫就對了!不要為別人而活! 但這樣的想法似乎也把我推向另一個極端。我感覺自己陷在焦慮的情緒裡,什麼都無法產出,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而這種狀態不是第一次出現,反
Thumbnail
小文的生活早已失去色彩,這段時間,她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工作上,她被公司裁員,理由是業績下滑導致人員調整。她在這家公司已經五年,原本計劃的升遷卻在最後一刻成了泡影。失業的陰影籠罩著她,讓她無法接受現實。而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時刻,男友也選擇了分手,理由是她“太過消極”,讓他感到“壓力太大”。這些話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為何「諮詢」相較於「諮商」更受大眾接受。透過解釋兩者的定義與社會觀感,指出「諮詢」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諮商」則可能被誤解為有問題的象徵。尤其在夫妻諮商的例子中,反映出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服務的偏見及其對個人形象的影響。進一步探討相關法規與潛在的心理健康市場,提供對於這一領域的深入理解。
而在這個實際的好處之外,如果加入時間線的概念、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自我覺察」,我認為自我覺察還能夠為我們帶來以下的成長; ★「過去」將產生更深刻的意義 ★更能「活在當下」 ★創造出我們所期待的「未來」 ★成為自己的內在導師 為什麼「自我覺察」能夠帶來這些成長呢?以下就逐項來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對於「自我覺察」的定義是:「在保持心態開放的前提下,藉由不斷自問自答、自我探索的過程,把自己訓練成最了解自己的諮商師的一項心理活動。」 在心態保持開放之後,要如何進行接下來的覺察呢?
Thumbnail
最近在柚子甜的推薦下開始閱讀《深度關係》,這是一本將近五百頁、教科書等級的心理學書籍,由中國著名的心理學者武志紅所寫; 原本我對於這一類書籍的興趣不大,但是看到柚子甜的文章提到:「可以體會到虛假的『自我』被擊潰的痛快」,我立刻充滿興趣上網去下單!
Thumbnail
5/5深度關係
粉絲的朋友A跟前女友交往三年, 後期兩人因為工作的關係變成遠距離, 最後A提出分手; 兩人分手後仍有來往, 前女友甚至會希望到家中跟A一起過夜, 然A卻會對此感到恐懼, 甚至出現類似恐慌症發作的情形; 面對這樣的情況, A要如何才能走出提分手的罪惡感呢?
Thumbnail
而我的星盤中有一個希望自己能夠獨樹一格且被看見的配置,但實際上我的體力跟健康沒有很好,而且又偏懶惰及動力不足,因此始終覺得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成果; 對於這樣的矛盾,如果我可以接受自己就是沒那麼想積極努力、坦然接納自己成為一個平凡的人,那我想自己就不會因此感到痛苦;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