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無意間去了一趟東海道

2023/01/29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去年因為陸續解禁的關係,身邊很多朋友都出國去玩,特別是去日本的人更是多了去了。雖然去年我還沒有出國的計畫,不過因緣際會之下,不知不覺也到了日本一趟,是說我既沒有出國,也沒有去那些仿日式的景點遊歷,而是去南部,由日本人修築的六龜警備道走了一趟。
事情要從過年前的幾個月說起,和朋友談起每年跨年的登山行程,由於前幾年有好幾次都在古道上度過,所以這次也想來找條古道走走。跨年走古道的好處不少,因為假期的天數長,許多人多半會選擇前往長天數的百岳或是中級山行程,所以這時候的古道人就比較少,再加上古道在修築時通常沿著等高線上下,起伏不大,所以走來也比較輕鬆。在討論之後,決定前往六龜警備道,這是一條位於高雄深山的警備道,修築於1916年,是南台灣第一條警備道路。出發之前我其實沒有對這條路線做太多調查,頂多就是大概看一下路線,把GPX安裝到手機上,就準備上山了。
上山前夜,我們住宿在茂林活動中心,我才把朋友印出來的一些相關資料拿來瀏覽。一看之下,發現這實在是很有趣的一條道路。六龜警備道的起點大概在現今的嘎拉鳳吊橋附近,終點在現今的茂林大津,沿途設有54個分遣所,當時修築的日本人不知道是因為思鄉情切、還是某種趣味性,索性把江戶到京都的東海道沿途的54個宿場名稱,原封不動的套用在這54個分遣所上,也讓這條路上的分遣所密度極高,平均每1-2公里就有一個 (某些地方甚至僅隔500公尺)。這次我們並未走完全線,而是走南邊由見付山登山口至南真我山的南段路線,對照地圖約莫是由掛川分遣所至土山分遣所之間。除了眾多的分遣所外,這條路上也會登上見付、榆油、南鳳、御油、真我、鳴海、網子等山,由鳴海山以降更是南部的熱門郊山路線,所以山頭派的來這裡也能收集得相當開心 (大概吧)。
六龜警備道南段路線圖
第一天就由藤枝林道的車行終點開始,這個地點大概在藤枝林道18 k左右,靠近二集團的櫻花公園,從這裡開始我們踢林道踢了好一段路,好不容易走到見付山登山口,休息一陣後便開始往上。這天的路程遙遠,要登山此行最高的兩座山—見付山和榆油山,才能到晚上的住宿地點鳳崗苗圃。剛登上登山口不久,便可見古道遺跡出現,再往前走一小段,地上散落著一些玻璃瓶碎片,也發現一個疑似木炭窯的洞穴,事後對照地圖與相關的資料,確認這應該是此行遇到的第一個分遣所—掛川分遣所,只是此地不見經常可見的駁坎所以不好確認。往前續行,保存完整的古道地基、浮築橋與地塹不時出現,耽誤了不少時間欣賞拍照,走在上面也相當愉快,但在當時,這可是風聲鶴唳、充滿危機的一條路。
藤枝林道18 k車行終點,開始踢
剛開始走就看到今天要爬的兩座山—見付山、榆油山
掛川分遣所的木炭窯
續往前行,可以發現這條路線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登山步道通常緊臨古道,但不完全走在古道上,常可發現兩者分分合合的狀況。到見付山之前,登山步道通常依循稜線而行,但古道則與稜線有一定距離,沿著等高線緩上。這點在初期讓我們覺得頗有意趣,但到後來則顯得有點困擾。在到達見付山前,還可以遇見另一個袋井分遣所,不過這個分遣所的規模小、破壞也嚴重,所以遺留下的痕跡並不多。登上見付山後約莫是中午時分,我們簡單吃完午餐後,便繼續往前走。見付山頂附近可見見付分遣所,這也是一個規模不大的分遣所,僅存矮小的駁坎與依稀可辨識的門口位置。
可愛的見付山手寫石牌
見付分遣所的門口與駁坎
從見付山到榆油山這段是此行最辛苦的一段路,除了必須從1686公尺的見付山頂下降至1350左右的鞍部,再上到海拔1891的榆油山,這種程度的下降與爬升雖然在登山很常見,但是紊亂的路線與崩壁還是把我們搞得心很累。在告別見付山下的神社遺址後,登山路線就開始呈現一個非常紊亂的狀況,時不時出現神秘的高繞又與廢棄林道相接,感覺開路的人有某種走林道的執念,古道的路基在這裡原則上不可見,不知是不是在林道開闢的過程中被毀壞。在經過這段的折磨後,又遇到一個非常大型的崩塌地,所以又是需要高繞的路線,這段的布條也相當不好找,所以只能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前進。在過了崩塌地繼續往上爬,可以看到一個非常破敗 (原諒我必須使用這樣的形容詞) 的分遣所,要不是還殘存一點點的駁坎,不然還真看不出來。從地圖上的相對位置粗略推測,可能是白須賀分遣所,但這段路的古道被破壞得太嚴重,所以極難確認。事實上,從見付山到榆油山的路上應該有濱松、舞坂、荒川、白須賀以及二川這幾個分遣所,不過除了榆油山頂附近的二川分遣所以及上述的疑似白須賀分遣所外,其他的可能因為崩塌或是林道開闢所以凶多吉少。
大型崩塌地現場
在過了上述的心累路線後,古道又出現了,彷彿惡夢終於退去一樣,穩定的爬升之後,終於在路邊見到二川分遣所,而這也表示,榆油山頂就近在咫尺了。榆油山頂和見付山頂一樣,是個沒有展望的山頂,加上天色向晚,所以匆匆拍照後就準備下山,前往本日的宿營點—鳳崗苗圃。從榆油山頂往下的這段路多半都走在造林地內,路標清晰又很好走,所以我們走得飛快,快到錯過轉彎的地點,所幸後來覺得苗頭不對回頭,順利找到鳳崗苗圃的階梯,到達今晚的住宿點。鳳崗苗圃的住宿點可說是相當完美,加上相當幸運的睡到室內,所以不用搭帳篷,省了一點麻煩,也睡了個好覺。
二川分遣所的駁坎上架槍用的孔
此行最高峰—榆油山
隔天早上在逛過鳳岡苗圃之後,我們便開始動身繼續行程。或許是知道接下來的路程已經沒有劇烈的升降,所以我們的腳步也輕盈起來。這天的行程從鳳岡苗圃到南真我山,一路大致上都是緩下。在踢了一段林道後,便接回古道上,途中還看到傳說中的通電鐵絲,不過經過百年的洗禮,很多鐵絲已經被樹逐漸包覆,仿佛要慢慢洗掉人活動的痕跡一般。不知不覺的就踢到南鳳山三角點 (h1722 m),這是個相當寬闊的山頂,附近還發現一些有趣的高氏球子草 (Peliosanthes kaoi),這算是這一帶山區的代表性植物,幸運的是還有盛花的植株,讓我們花了不少時間拍照。
南鳳山頂
高氏球子草相當不起眼,卻是這帶山區的代表性植物
從南鳳山往前是一路緩下,很快就來到御油山 (h1476 m) 與御油分遣所,在南鳳山和御油山之間應該還有一個吉田分遣所,但是沒有見到。御油山和御油分遣所兩者分處於一個地塹的兩側,御油山三角點本身的可看性不高,只是個小丘,倒是御油分遣所是一個保存良好的三層結構,地基平坦,可以找到一些酒瓶和陶瓷碎片,頗有可觀之處。御油分遣所往下不遠處,就來到此行最壯觀的分遣所—赤坂分遣所。赤坂分遣所也是一個三層的結構,但是規模比御油分遣所大得多,讓人聯想起霞喀羅古道的佐藤駐在所。赤坂分遣所的駁坎完整,架槍的開孔也保留得很好 (這種結構在這條警備道的分遣所是相當常見的構造),保留下來的酒瓶也是最多的,地上還可以見到許多埋藏的酒瓶,不過現場看到的多半已經破損或是標示已被磨損的,其他較完整的可能都已經被撿走了吧!赤坂分遣所的規模宏大,可以想像當年應該有相當完整的設施,從赤坂分遣所以降,各分遣所的保存狀況越趨破敗,甚至到了難以辨識的狀況。
御油分遣所的三層駁坎構造
御油山頂—毫無特殊之處
赤坂分遣所的大量酒瓶
從赤坂分遣所往下走不久就到了藤川分遣所,這個分遣所的規模就小得多,不過分遣所裡生長的金雞納樹 (Cinchona) 倒是提醒了我們這個地區的另一個歷史。日本時期因治療瘧疾的緣故,在這一帶山區栽培許多金雞納樹,用以提煉奎寧。後來需求日減後,這些金雞納樹逐漸荒廢,在其自然更新下,變成這個地區的外來種。從藤川分遣所之後的幾個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經過藤川、岡崎分遣所後,就進入扇平遊樂區的範圍內,可以見到森山測候所和一些解說牌等設施。森山測候所即森山駐在所 (池鯉鮒駐在所) 的所在地,原始設施目前已不存,找了很久只找到一堵短小的駁坎,荒廢在雜木林裡,另外可見一個圓形看似花台的構造物,但不知道是不是當年的遺構。森山駐在所往前不遠,即可見到池鯉鮒分遣所,這是一個非常容易錯過的地方,因為地處幽暗的森林下層,駁坎低矮,加上上面雜木叢生,所以不易發現。但從地勢來看,這個分遣所的規模可能比想像的大。
自生於藤川分遣所的金雞納樹
森山測候所即過去的森山駐在所 (池鯉鮒駐在所)
森山駐在所僅存的駁坎
池鯉鮒分遣所被雜木林淹沒的駁坎
從池鯉鮒分遣所離開後,便是一段上坡路,直達此行唯一的小百岳—鳴海山。鳴海山也是這裡難得有展望的山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見付—榆油—御油的稜線,每次回頭看來時路,都很難想像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鳴海山三角點旁即是鳴海分遣所,這裡可以發現古道修築時的一個有趣之處,古道原則上都不通過三角點 (應該是警備考量),在鳴海分遣所前方可以看到,古道在此形成叉路,一路繼續往鳴海下山 (宮分遣所) 的方向前進,另一路則通往鳴海分遣所。一路走到這裡已經看了不少遺跡,但是看看接下來的路程還是很長,所以也無法逗留只能繼續趕路了。鳴海山以下的古道,便和大眾登山路線重疊,原以為會遇到許多登山客,但實際走來遊客卻不多,走起來相當愉快。
鳴海分遣所前的叉路
鳴海山頂回看來時路
下一個遇到的便是宮和桑名分遣所,這兩個分遣所的特色就是—都蓋在很高的地方,兩者在古道往上10-20公尺處,利用鳴海下山與網子山東北峰山頂腹地修築而成,不過這兩個也和藤川分遣所一樣,雜木叢生,也沒多逗留就離開了。下一個分遣所是四日市分遣所,同樣也是位於網子山山頂。不過在探查時,一旁民眾提醒我們不要踩到他們種的茶樹 (圍在旁邊的石板疑似是從駁坎就地取材),加上沒有什麼其他的遺跡,所以也拍照後匆匆離去。
從四日市分遣所以下的各分遣所,比起前面幾個的保存狀況就更差了,好幾個連駁坎都要很用力看才能辨識。例如庄野分遣所的位置,目前剛好與產業道路相交,所以腹地剛好變成一個很好迴車的場所 (被我戲稱庄野停車場)。而龜山分遣所則種滿了咖啡,坂下分遣所則疑似為露營地 (但後來看地圖可能並非該處),石藥師分遣所需要靠僅存的路基和寬闊的空間感辨識。馬加監督所過去被認為位於過去的五公山道教學院,不過從古道的走向看來,應該在更上方的一處平坦處,確實找到一些駁坎,不過這裡也因為被開墾而破壞殆盡。
庄野分遣所的空地
目前庄野分遣所的功能為汽車迴轉處
馬加監督所殘存的駁坎
從這之後我們便火速的趕往下山之路,所以我們迅速的撿了真我山北峰 (意外撿到)、真我山、南真我山之後迅速下山,可惜的是沒有時間找土山分遣所,這個分遣所的位置在南真我山之前不遠處,但因為天色已黑,只能匆匆撿完南真我山,踢產道下山了。從資料上看來,土山之後還有水口、石部、草津、大津等分遣所,不過這只能以後再來探訪了。
六龜警備道南段是我首次在南部走古道,整體來說,許多路段都保持得很好,喜歡看古道地基、浮築橋、分遣所等遺跡的人應該會很喜歡,因為這類遺跡的密度極高,路又不算難走。如果只想感受一下當時的氛圍,可以從鳴海山開始走,雖然沒辦法親臨最壯觀的赤坂分遣所,但是鳴海、宮、桑名等幾個仍然能提供滿滿發思古幽情的素材。有機會的話也想走走六龜警備道的北段,畢竟那裡可是有鼎鼎大名的幾個分遣所,例如日本橋、品川、府中、吉原等,或許又要等到某個跨年行程了吧!
Bahamut Chao
Bahamut Chao
在研究之外,記錄生活中難能可貴的一期一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