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有句口頭禪:好書當讀。他確實是愛書人,涉獵不少中外名著,動輒點評知名作家和作品。由於年少氣盛,網友私下瞧不起暢銷作家的讀者,像是吳若權、吳淡如等,我對這一點非常不以為然。
倘若好書當讀是勉勵自己,確為實情。然而假使以這句好話,鄙夷別人的閱讀選擇,那就大大不對了。你的好書未必是我的好書,沒必要硬將自己的喜好,強加於他人。孔子只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未鼓勵「己所欲,施於人」,箇中深意值得探討。
自己不喜歡的,或許別人也不喜歡,因而提醒自己避免類似的行為。雖為消極作法,卻是減少人際摩擦相當重要的依據:同理心。不希望被插隊,自己就不要插隊。如今是工商業社會,和陌生人接觸是生活日常,比如通勤、逛街等等,無論個人意願如何,總會與許多陌生人擦身而過。彼此合宜的言行舉止,是減少人際衝突的不二法則,盡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應能促進社會和諧。
然而,由於喜好人人不同,相互尊重更為適切。就像硬向嗜鹹者推銷甜點,即使甜點再美味,或許仍惹人不快,不如前往甜點社團與同好分享,更能皆大歡喜。我不能吃辣,只要入口一點點辣,立即涕泗橫流,非常狼狽。旁人即使熱心推薦辣味餐點多麼美味,可惜我今生今世終究無福消受。「己所欲,施於人」常常是不尊重別人的行為。
各人條件、需求不同,喜愛的書籍自然大大不同,想讀什麼就去讀,自己開心就好,無須不相干之人說三道四。書籍的客觀評價或有不同,比如《馬克白》與駱以軍的《遣悲懷》不可同日而語,但個別讀者的感受未必如此,假使讀者認為他閱讀《遣悲懷》的收穫,遠比《馬克白》更多,難道需要糾正嗎?各花入各眼,世界就因多元而繽紛多采。無須以同一把尺,衡量每個人的閱讀品味。
高貴美麗的言語未必永遠高貴美麗,一旦落在不適當的談話脈絡,說不定成為傷人的利器。文學是美麗的,可是熱愛文學之人,未必一如他熱愛的文學這麼美麗。知名作家人品不端時有所聞,中外皆然。作家也是凡身肉胎,才華超群往往只是才華超群,與人品無關。創作者如此,更何況網友只是云云眾生之一的讀者,何必自以為優越,瞧不起暢銷作家的讀者?
經由閱讀有所收穫學習,已是至福。真的不必管別人愛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