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難!難!時代的眼淚凝結在台語電影片的黃金歲月】

2021/12/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覺得有時候蠻幸運的,書與書之間當然可能因為自己的興趣明確而有所關聯;但現在手上有好幾個系列在跑,能借到彼此都能互通有無的,感覺都很「對」!
承接前幾本的「影像」討論,今天要來談的這本:
簡嘉誠《#消逝的後街光影》
跟老電影有關。
看的時候一直想到「#阿嬤的夢中情人」,那個輝煌的台灣台語電影年代,在編劇劉奇生與夢想演戲的蔣美月間的愛情,幕起幕落;電影讓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蔣美月回到最難忘的過去,這個隱喻是不是也暗合著螢幕前的觀眾,我們所不知的台灣是刻意地被去掉記憶,還是因為那畢竟是時代舊事而擱置角落呢?
也許看完這本書,你們也會有自己的答案。
我很喜歡作者在翻開書頁後,彷似小時候搬著板凳看的露天電影開頭:手寫出演人的寬白大字體與定格鏡頭,預告著這是一個關於「老電影」的故事。
#小沖 是個YOUTUBER,一日他拍攝的「開箱」正好被 國家電影資料館館員 #阿樂看到,在這驚鴻一瞥中,《後街之人》的膠卷鐵盤赫然出現。
經過一番波折,才發現裏頭曲折的故事。
❶千金散盡的個人志業
《後街之人》是由小沖的阿公--#江正辛 跟好友 #李基名,一同合作的最後一部電影。
拍電影最重要的就是--「資金」!
因為受限於出錢的人往往只重視低成本的製作,當時的人眼看歌仔戲改編成台語電影有賺頭,就一窩蜂地照搬上大螢幕,卻忽略了整個產業界要能走得長遠,仰賴的莫過於是「原創」與資源有限下所迸發的「創意」能量。
一昧地抄襲與粗製濫造,這種快錢只會拖垮產業,既無法提升創作環境,自然更別提要拉拔後進,讓電影界能蓬勃發展。
所以兩人就跳出來開了製片廠,決定要實現他們拍攝夢想中的台語電影-賣地的賣地,賣房子的賣房子;拋棄尊嚴跪著借錢,忍受至親好友的不諒解-夢想在飛,可現實卻無法支撐一雙翅膀。
❷資源分配的國家政策
當時的政府鼓勵「國語電影」,國語電影在有大筆資金挹注下,甚至能以「彩色膠捲」拍攝。
但這些技術性困難都能夠靠急中生智解決或想辦法以其他方式替代,但唯一無法抗衡的是:1958年,「新聞局電檢處」接管電影事業,在內容未通過審查並取得「准演執照」前,電影不能上映。
這世上最難通過的標準,就是:只要我不喜歡,你就不可以!
縱使能租借到國家最先進的攝影機,但拿不到執照,錢一直燒,夢想與熱情就被硬生生地燃成一坨死灰。
❸保存不易的風雨名山
這些膠捲需經「低溫」,才能免於蟲蛀與「醋酸症」。
即使除掉時間的摧殘,「人為」的漫不經心才是最可怕的,家人不願意或是不知道如何保存,還有保存本身的費用耗損......
即使傾國家之力,也需衡量「空間」與「人力」--所以一千多部影片,如今也只修復兩百餘部。
故事的最後,李阿公想與江阿公握手言和--但,有些事,是不等人的......
這也是作者的提醒,縱使取得家人同意修復,縱使有人痛心到要翻遍垃圾堆--但只要時代集體失憶,只要這段歷史沒有被關心,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東西,就會被掩埋並永遠地告別。
看這本書勾起小時候的露天電影回憶,也上網看了一下「國家影視廳中心」(https://www.tfai.org.tw/) 的資訊。
看來周末又有地方可以去囉^^
那我們明天見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ㄓˊ感書店
ㄓˊ感書店
因私人因素離開學校,期許能提供新課綱語文教育的多元資源;在學習當道的現今,不追求華麗行銷的文案,只求穩扎穩打的課程設計。 藉個人書評與接案籌募「ㄓˊ感書店實體化」,希望能藉由實體教室與線上課程,提供體制外的教育活水注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