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為難民,並不弱小 - 關於難民的印象與可能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書名: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作者:彭皓昀
心得:


【基礎心得】


當我們在說到“難民”兩個字的時候,我們似乎很少會去思考它們是什麼樣的族群,與它背後所隱含的標籤意涵。

特別是當我們的資訊來源單一,僅從報章雜誌上去觀看國外事件的時候,我們其實很容易會認為這樣的人就是:需要被幫助的、髒髒亂亂的、可憐的、需要被人同情的、無家可歸的、貧窮的...。


而這本書的作者給了讀者完全不一樣的觀看視角——難民(流亡藏人)也可以是一群充滿彈性與韌性的人們,他們不是只能被動等待救援或身處弱勢,他們有能力去凝聚社群的力量,開展蓬勃的商業與財源,組織團隊並且謹慎採取對外策略,藉此去發揮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價值。


難民(流亡藏人),如果撕開這層定義的貼紙,我想也僅是一群普通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事業、學業、也有許多的快樂與憂傷。能夠比較客觀的去評價難民處境的人,我想除了他們自己,另外則是跟他們一同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


反倒是報章媒體或是到當地旅行的觀光客,才比較會用自己的立場去旁觀這些人,並將難民視作“特別的”族群;而不是用難民的立場去融入他們的世界,深刻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

這兩者的差異就好似莊子所說的話:「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反思的問題:


(1)如果說到難民,你第一個會想到的模樣或印象是什麼樣子?


【進階心得】


某些文字,可能顯得內斂樸素;可能不是那麼耀眼奪目;可能會在娛樂與喧嚷的洪流中被忽視;可能與金錢、商業、流行無關;而它嚴肅又認真的主題,似乎與崇尚輕鬆愉快的文化格格不入;一眼望去滿是缺點。

同樣也是這些文字,汰去了聲光熙攘,留下能平心靜氣的土壤,與一種澄淨的心境,好讓我們能慢下來感受重要且深刻的事情,如同小溪河流中不起眼的大石頭,雖沉穩平和,卻充滿著力量。


這股內斂又深沉的氣息,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不張揚也不急躁,在文筆用字方面,也展現出了一種風雅之感,娓娓道來關於難民的點點滴滴。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著實令我沉思了好一會,我們現今慣於使用的便利商店、醫院、大眾運輸、電影院...等,都是奠基在人有錢有閒且人民可以消費,以及政府予以保障的基礎上,這些對我們來說稀鬆平常的事情,對身處另一個地域的人卻是奢侈的。

對於流亡藏人來說,寄人籬下的身份,多少都會帶來漂泊無根的不安全感,總是掛心著當印度暫借的土地被收回後,終有一天仍需回歸流亡的日子,而西藏故土是他們一生都緊繫在心的地方,卻歸不得。

除此之外,即便流亡藏人與許多印度人民相處友好,甚至取得印度公民身份,但在難民與印度人地位上的認同,不見得就能立刻被印度社會所接納,還是有很多時候流亡藏人需要仰賴印度人的幫助,與印度政府單位溝通,才能合法拓展事業或爭取權益。

我覺得在文化融存這點,放在臺灣也可以思考看看,比起先入為主的用弱勢的眼光去看待外籍人士,若我們能站在一個輔助他們建立自身社群與歸屬感的角色,建立起他們自己的主體性,並嘗試思考如何在我們原先已有的文化上,減少產生排斥與負面競爭的機會,找到兩者的平衡點,使之成為與臺灣社會並肩前行的多元力量,或許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總歸來說,這本書前身是作者以田野調查寫成的論文,在經過改寫潤飾後,書中仍保有部分數據與專業術語的陳述,這部分在理解上會有點吃力,但整體來說有許多地方是作者的旅行觀察,且說明上清晰好懂、脈絡分明、用詞精準。


書句摘抄:


「在光影交錯的舞台上,我們總是善於注視那些明亮的事物,並企圖對光影、輪廓、色彩的細緻變化給予豐富的描述,但對那些被留在陰影處的事物,我們的想像似乎過度的貧乏,沿著擅長迴避的視線,僅將其簡單的描繪以黑、病、混亂與異常。」


「唯有經歷發生於生活中的種種事件,行動者才得以真切地『活』為難民,將難民概念內化至認同、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而不再只是抽象的標籤。」


「央宗(流亡藏人)戲稱熟悉的印度小販為『 胖子』,彼此打趣、開玩笑是常有的事;在色拉傑旅行社,幾乎每天都有印度司機與旅行業同行來聊天喝茶,以業主、廠商的夥伴關係討論工作該如何安排。實際上,難民『區辨』較常發生在充滿陌生相遇的觀光活動中,外界帶著報章媒體形塑出的刻板印象,先入為主地影響了他們與當地流亡藏人的互動。」


「直到幾年後,我開始閱讀一些書籍才慢慢理解,過往習以為常、安全無虞與舒適穩定的旅行路線,乃是在極端權力不對等狀態下所『開拓』出的路徑,而我,僅是沿著『征服者』的足跡前往所謂的聖地,沾沾自喜地留下壯遊痕跡。爾後,這趟旅程中無知的自己,成了縈繞心頭的深層焦慮,難以對之後的任何旅行存有任何積極期待。」

「我似乎看到另一種旅行的技術,得以將旅行中的細微風景轉化為值得繼續追問的話題,想像其背後蘊藏的複雜性,將純粹的好奇,轉化為對真實的探尋。」


「在大多數國家,與難民有關的法律制度是維繫難民處境的重要因素,但我們過往在難民與難民身分之間劃上的等號,僅是一種理解難民的簡化方式,使我們忽略了難民生活的整體性與複雜性。」


*【基礎心得】是我挑選書中的小議題進行短篇寫文,讓人閱讀起來比較沒有負擔,不一定代表的是整本書最核心的部分,有時候僅有一個議題想提及,也會使用這個方式。
*【進階心得】是我閱畢整本書,稍微提及本書架構、閱讀感受和閱讀建議,讓對於書籍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斟酌與概覽。
*反思的問題 如果你/妳對於問題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下方自由留言分享☺。

除此之外,我比較不會去分析、統整和濃縮書籍內容,這點還請各位海涵,如果不喜愛我這種風格的人,也希望你們能找到符合你們期待的書評。


如果喜歡的話也可以按讚追蹤分享留言贊助,這些鼓勵都是我分享的動力,也謝謝你們願意點入閱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Ce04-avatar-img
2025/03/20
書籍出版也有些時日,偶然在網上搜尋其近況,走進到您的版。謝謝您細心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我彷彿在與當年的思緒對話,有些懷念也有些害羞。現在回頭說明,我應該會說我在思索的是,在難民的議題下,身份/認同/主體之間的關係,探索流亡藏人在「無助待援」之外的生命狀態。 著實欣喜的是,2025還還可以因為了這寫文字,在網路上與您萍水相遇。
avatar-img
伊芙琳(Evelyn)的沙龍
7會員
17內容數
因為喜愛閱覽美學、藝術方面的書籍,所以建立了這樣一個書單,偶爾紀錄一些近期閱覽的書及感想,也因為我並非專業的藝術從業人員,可能有時會稍嫌無知或內容粗淺,還請各位見諒,若是有推薦的書籍,也歡迎各位留言分享給我,謝謝各位☺️。
2023/04/29
若是問起這些問題:你/妳都在哪裡買衣服?你/妳一個月花多少錢買衣服?你/妳最近喜歡的衣服有哪幾件?你/妳最近又不穿哪些衣服,有點想丟掉了?...等。我們經常能對這些主題侃侃而談,因為這早已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樣貌,從選擇、買入到斷捨離,一切是如此的稀鬆平常。在這個過程中,我想還可以在斷捨離之前
Thumbnail
2023/04/29
若是問起這些問題:你/妳都在哪裡買衣服?你/妳一個月花多少錢買衣服?你/妳最近喜歡的衣服有哪幾件?你/妳最近又不穿哪些衣服,有點想丟掉了?...等。我們經常能對這些主題侃侃而談,因為這早已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樣貌,從選擇、買入到斷捨離,一切是如此的稀鬆平常。在這個過程中,我想還可以在斷捨離之前
Thumbnail
2023/04/20
什麼樣的人,會容易被人注意到呢?如果僅僅就這樣一個問題回應,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比如:漂亮的人、帥氣的人、幽默的人、嚴厲的人、溫暖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等。若是讓我們再多問一個問題:在這些人之中,又有多少是能被我們長長久久記住的人?那些會在記憶中浮現的人
Thumbnail
2023/04/20
什麼樣的人,會容易被人注意到呢?如果僅僅就這樣一個問題回應,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比如:漂亮的人、帥氣的人、幽默的人、嚴厲的人、溫暖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等。若是讓我們再多問一個問題:在這些人之中,又有多少是能被我們長長久久記住的人?那些會在記憶中浮現的人
Thumbnail
2023/02/23
如果真的要給這本書一種色彩,我想我會給它大片的灰色,搭配上些許蒼白的藍,有一些地方漏塗也無妨,無須為任何人解釋為什麼不上滿色,更無須向人多解釋自己的內心。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會給人一種感覺,像裹著無法褪去的厚羽絨衣與棉褲,在烈日下長途遠行,口乾舌燥,與此同時,這些衣褲還是他人置於自己身上的
Thumbnail
2023/02/23
如果真的要給這本書一種色彩,我想我會給它大片的灰色,搭配上些許蒼白的藍,有一些地方漏塗也無妨,無須為任何人解釋為什麼不上滿色,更無須向人多解釋自己的內心。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會給人一種感覺,像裹著無法褪去的厚羽絨衣與棉褲,在烈日下長途遠行,口乾舌燥,與此同時,這些衣褲還是他人置於自己身上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當我們在說到“難民”兩個字的時候,我們似乎很少會去思考它們是什麼樣的族群,與它背後所隱含的標籤意涵。特別是當我們的資訊來源單一,僅從報章雜誌上去觀看國外事件的時候,我們其實很容易會認為這樣的人就是:需要被幫助的、髒髒亂亂的、可憐的、需要被人同情的、無家可歸的、貧窮的...。
Thumbnail
當我們在說到“難民”兩個字的時候,我們似乎很少會去思考它們是什麼樣的族群,與它背後所隱含的標籤意涵。特別是當我們的資訊來源單一,僅從報章雜誌上去觀看國外事件的時候,我們其實很容易會認為這樣的人就是:需要被幫助的、髒髒亂亂的、可憐的、需要被人同情的、無家可歸的、貧窮的...。
Thumbnail
在鈞媛與筱琪的邀請下,透過難民路徑 Refugee Path這樣的平台上再次分享《活為難民》這本書。身為一個晚輩,要在兩位與關心難民議題的聽眾面前說些長篇大論,倒是有些不自量力。最終,我沒有特別保守修改整體看法與論點,所幸大致有開啟一些對話,而非遭致嚴厲Diss,否則我一定玻璃心碎。 //Diss/
Thumbnail
在鈞媛與筱琪的邀請下,透過難民路徑 Refugee Path這樣的平台上再次分享《活為難民》這本書。身為一個晚輩,要在兩位與關心難民議題的聽眾面前說些長篇大論,倒是有些不自量力。最終,我沒有特別保守修改整體看法與論點,所幸大致有開啟一些對話,而非遭致嚴厲Diss,否則我一定玻璃心碎。 //Diss/
Thumbnail
隨著對話對象的不同,我焦慮狀態的不同,總是有些化學變化,因此,每一次分享完,大概又可以上來公開補充、道歉、彌補些什麼...
Thumbnail
隨著對話對象的不同,我焦慮狀態的不同,總是有些化學變化,因此,每一次分享完,大概又可以上來公開補充、道歉、彌補些什麼...
Thumbnail
用「大寫」的這個詞似乎有點嚴肅了,但在語言的感受性上,它體現了一種剛硬、絕對、威權的概念,與刻板印象在我們腦海運作的方式並無二致。
Thumbnail
用「大寫」的這個詞似乎有點嚴肅了,但在語言的感受性上,它體現了一種剛硬、絕對、威權的概念,與刻板印象在我們腦海運作的方式並無二致。
Thumbnail
「如果有人曾經讓你覺得像個廢物,那麼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看的。」 也許是開頭這句話,讓我點下了購買鍵吧。看完此書幾天了心中仍是滿滿的感慨,我就是曾經覺得自己像個廢物的人。 雖說跟作者的生命歷程相比,我的顯得像是小巫見大巫。 「你應該要覺得自己很幸福呀,你看看非洲的那些難民」 「至少你還有地方可以住呀」
Thumbnail
「如果有人曾經讓你覺得像個廢物,那麼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看的。」 也許是開頭這句話,讓我點下了購買鍵吧。看完此書幾天了心中仍是滿滿的感慨,我就是曾經覺得自己像個廢物的人。 雖說跟作者的生命歷程相比,我的顯得像是小巫見大巫。 「你應該要覺得自己很幸福呀,你看看非洲的那些難民」 「至少你還有地方可以住呀」
Thumbnail
這是一本跟難民有關的書,作者是南韓的演員鄭雨盛。 他會寫下這本書的原因是為了2018/5南韓濟州島的葉門難民們發聲。 他在2014年開始積極參與聯合國難民署的活動,到了2015年開始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他走進各國的難民營,傾聽他們的聲音,然後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傳達給國際社會。 這本書的文筆樸實真誠,
Thumbnail
這是一本跟難民有關的書,作者是南韓的演員鄭雨盛。 他會寫下這本書的原因是為了2018/5南韓濟州島的葉門難民們發聲。 他在2014年開始積極參與聯合國難民署的活動,到了2015年開始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他走進各國的難民營,傾聽他們的聲音,然後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傳達給國際社會。 這本書的文筆樸實真誠,
Thumbnail
在大家重新審視網路言語霸凌的現在,很多看起來沒問題,實則內藏攻擊性的詞彙不經意地混在生活當中。如果我們這個社會能注意到這點,那該有多好。 最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地雷妝容」這
Thumbnail
在大家重新審視網路言語霸凌的現在,很多看起來沒問題,實則內藏攻擊性的詞彙不經意地混在生活當中。如果我們這個社會能注意到這點,那該有多好。 最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地雷妝容」這
Thumbnail
親自跟難民相處還有工作後,發現在海外的我們跟他們並無差異,都是在新的環境求生存的人,因為社會地位低落,失敗也無國可歸,難民實際在生活遇到的困境遠比我們多得多,如果有機會遇到難民,拿掉那些對於異文化的未知與偏見,試著用同理心了解一下,我們並沒有這麼不同
Thumbnail
親自跟難民相處還有工作後,發現在海外的我們跟他們並無差異,都是在新的環境求生存的人,因為社會地位低落,失敗也無國可歸,難民實際在生活遇到的困境遠比我們多得多,如果有機會遇到難民,拿掉那些對於異文化的未知與偏見,試著用同理心了解一下,我們並沒有這麼不同
Thumbnail
街上有一群人。他們居無定所、三餐不繼,被熙來攘往的人們閃避唾棄;他們有很多名字,流浪漢、遊民、街友……他們是城市的「無家者」。透過認識無家者非主流的生存模式,及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活經驗及豁達的生命態度,不僅可以打開文化視野,重新思索甚麼是人生中的必需,更可能了解每個無家者背後的「情非得已」。
Thumbnail
街上有一群人。他們居無定所、三餐不繼,被熙來攘往的人們閃避唾棄;他們有很多名字,流浪漢、遊民、街友……他們是城市的「無家者」。透過認識無家者非主流的生存模式,及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活經驗及豁達的生命態度,不僅可以打開文化視野,重新思索甚麼是人生中的必需,更可能了解每個無家者背後的「情非得已」。
Thumbnail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指涉的對象通常都是露宿街頭者......
Thumbnail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指涉的對象通常都是露宿街頭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