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時事翻譯】地雷妝容、XX難民等。粗魯的日本「爆紅網路用語」是否太有影響力?

2020/07/0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大家重新審視網路言語霸凌的現在,很多看起來沒問題,實則內藏攻擊性的詞彙不經意地混在生活當中。如果我們這個社會能注意到這點,那該有多好。
最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地雷妝容」這個詞,據說是用故意塗紅的眼妝,來表現剛哭完的「病嬌感」

而後延伸出「只要靠近這個人一定會像地雷一樣爆炸」的含意,而地雷兩字變成吸人眼球的爆紅用語。

但是,我看到那些說要畫地雷妝的網紅、YouTuber們接二連三地上傳相關動畫跟影片,總覺得心被緊緊揪了一下。

我總會想,如果這些人真的了解地雷的殘酷,還會如此輕浮地使用這個詞嗎?
社交軟體(示意圖)

一切的契機,是從柏林的投幣式洗衣店開始。

一開始讓我感覺哪裡不對勁的是「XX難民」這個詞

咖啡廳客滿進不去被叫「咖啡難民」;買不到特定的熱門遊戲叫「XX遊戲難民」。每次聽到大家這樣說,我腦中都會湧現跟「真正的難民」相遇的故事(UNHCR的難民定義請參照這裡

我第一次遇到難民,是大二去柏林在投幣式洗衣店遇到的。

坐在椅子上等衣服洗好的我,不經意地向對面坐著的男性搭話:「不知道還要洗多久呢」對方用帶有口音的英文回我:「我也不知道耶,快好了吧」

看他德文說得不太流利,就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他笑著回我:「從敘利亞來的。I had long Journey(花了好久好久的時間才到這)」

「啊,好像洗好了」他站了起來,對話到此結束。他祝我有美好的一天,帶著淺淺的笑容走向前,身影消失在寧靜的柏林住宅區裡。
目送他走後的洗衣店微妙地安靜
當時我對難民不甚了解,即便知道他是難民,但我腦中想到的是:填好正式的「難民申請書」辦好所有流程、用安全的移動方法來到國外的難民。

在我回國之後,因為忘不了在投幣式洗衣店的經歷。不經意地在關鍵字打下「敘利亞 德國」搜尋到的資料全都讓我懷疑自己的眼睛。

那些資料一條一條寫著,為了逃離戰亂,不惜冒著喪命危險,像沙丁魚一樣擠上橡皮艇。還有那不幸落海的2000條人命、在難民營內進退不得,一心求死的孩子們。

在那時我才知道,他說的「long Journey」的真正意涵,才知道在投幣式洗衣店遇見的他,是經過這些苦難少數存活下來的幸運兒。
堆滿越過地中海時救生衣的Life jacket graveyar(就生衣墳墓)
曾經在希臘某個島上的難民營工作過的朋友拍的。
了解越深就越心酸。只因自己出生的國家就喪失性命的人們、因為他者而連日常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的人們,這才是真正的「難民」。

而且要是,我被真正的難民問:「日本流行的XX難民是什麼意思?」我該怎麼回答呢?我知道很多人光聽國外的故事,並不能感同身受。也有很多人說這叫「聽者有心」「一碼歸一碼」

但無論如何,想請各位想像一下。

如果在國外流行「空襲妝」會有很多人為此感到不適或憤怒對吧?

就跟上述的外國故事一樣,即便在戰爭已經過了70年的日本,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日本人,還是存有不希望戰爭話題變成「流行」被拿來消費的敏感度。


語言是映照社會的一面鏡子


即便如此,不分青紅皂白地去譴責使用這類詞彙的人,我認為還是有點太過頭了。如果那天我沒有去柏林,也不會察覺到這類詞彙哪裡不對勁。我也很清楚,在這匆忙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有類似的經驗。
這個問題,是規模更大的「全日本社會的問題」
東京的街道(示意圖)
全世界有超過7000萬人是真正的難民。但日本的難民認定率只有0.4%(2018年統計)有許多人夢想能活在日本這個「不會被屠殺的國家」但他們拼命伸出的雙手,只有0.4%被日本握住。
另一方面,也許多有人對「XX難民」的比喻議論紛紛,或質疑打從一開始就不該用「難民」去形容「有困難的人」。但現實是,這樣的聲音基本上不會出現在主流討論中。
在這離所謂「難民」總是隔著一道無形牆的社會,雖然很心寒,但也不得不承認難怪人們會對歧視性用語如此遲鈍。
在「XX難民」的背後,交織著許多社會的脈絡。(包含同樣被生活追著跑的『網咖難民』我都認為為了不跟原本的難民兩字混成一塊,應該找尋其他的詞彙)

「網路爆紅」太有影響力

在我思考著「網路的正確用法」跟「語言是怎樣的存在」時,感覺到在這之前必須要先考慮到所謂資訊快速擴散的「網路爆紅」現象。它將會是今後一大關鍵。
為了販賣商品、為了炒話題,在網路上許多人都在思考吸睛的廣告詞,用各種手段想要「爆紅」
一旦掉以輕心,我們就會在這有限的社會當中,被那些吸人眼球的廣告詞迷惑,逐漸對「傳遞訊息用的語言」感到遲鈍。
在大家重新審視網路言語霸凌的現在,很多看起來沒問題、實則內藏攻擊性的詞彙就不經意地混在生活當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兩個詞之外,還有「美食照恐攻」等等,應該得再好好重新思考的詞彙。
作為一個相信語言的力量,相信到旁人都不忍直視的理想主義者,我不由得想:「這個社會如果能再對這類的暴力敏感一點,那該有多好」
對每一句話都要開啟政治正確雷達,或許在旁人看來枯燥又不得體。
即便如此,我還是想在這社會的高牆上慢慢戳出幾個通風口,想繼續刺激自己以及周圍人的「理所當然」
然後,想一直保有對社會之鏡—語言的敏感度。
那位先生走遠的柏林住宅區。
現在時不時都還會想起。
照片提供者:小泉秋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くら(kura)
    くら(kura)
    夢想是靠筆吃飯。特別關注性別、精神疾病、貧窮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