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桌上擺滿裝水的玻璃杯,成了人們用來相互理解的工具,學著演奏對方給出的節奏,無論是順撫著杯口的柔和音色,或是拿湯匙敲擊杯壁的清脆聲響,這樣凝聚眾人共享的魔幻時刻,展現了「超越語言」的一次和解,更是全片我最喜愛的橋段,以工廠女主管作為在地居民的代表,對應了外來者的斯里蘭卡移工,沒想到雙方釋出了善意的晚餐,仍敵不過外頭居民「仇外情緒」的怒火,丟入屋子內的火把,也讓種族融合的可能性隨之覆蓋熄滅。

這場對羅馬尼亞國家的核磁共振造影是如此犀利,高明的諷刺中顯見滿是病灶的現實,穆基導演則是沈穩地造了一座實驗性的密林,展示這群住在森林邊界的居民,既文明又野蠻的矛盾狀態,對於外籍移工的「排外心理」,從社群網路到教堂內再到市民大會上,仇恨的氣息也越發濃烈,市民大會就連岔題的提問,都像要砍倒撐起整個國家的樹幹,掏空了扎根已久的地基,僅剩下一圈圈光禿禿的林場供觀眾檢視。編導借用了熊的意象,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熊是被保育的珍貴原生物種對比破壞這片土地(污染水源)的人類(熊眼裡的外族),因此主角學著熊爬行靠近陷阱的行為,這份舉動也驗證了這一層的隱喻,而後則是對應到本地人之於外國人的厭惡,趕走了上一批吉普賽人,如今仍在抗議要送走的斯里蘭卡人,他們都成了無情遭到肢解的羊群,無論是德國的屠宰場或是奧圖老爸的農場,本也是迷途羔羊的男主角(在德國工廠的外籍打工者),回到故鄉卻變換成不善思考的大熊,失去了曾經在異地工作的同理心,只會尋著慾望(性)行事。有意思的是,羅馬尼亞小鎮居民既害怕這頭野獸,又將他們視為球隊吉祥物,甚至還套上熊裝慶祝,相互牴觸的感受也延續到了電影結尾,主角準備開槍射擊的熊,也可能是人類假扮的,那麼主角是否要開槍呢?

延伸聽歌: #VastandHazy 《#無差別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