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追求人生意義本身 或許才是最沒有意義的—《名為世界的地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問。並不確知自己的問題是什麼。
短的答案是因為你想要經歷這一切。宇宙感知到你的需要,安排了這一切給你。你只要投入就好了。長的得用你的一生去回答。尋求意義是最沒有意義的。意義是什麼,對誰有意義?對於如此經不起探究的問題,我們有這樣的時間嗎?我們沒有。

真實是什麼?從經典的《楚門的世界》、《駭客任務》,到近年來多重宇宙概念的興起,類似的課題始終是各種作品想要探究、呈現的,而其背後更存在著恐怕是從人類出現就存在的命題:「人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次要介紹的《名為世界的地方》,也是奠基於同樣的概念,並且在科技的元素下,綻放出更多元的小說內涵。


以科技的角度談論「存在」的議題

過去也曾經過同樣以科技作為主題的《瑕疵人型》,但與作者林新惠藉由對比機器與人性,呈現出存在於人們身上的「glitch」(還是覺得直接使用這個字最貼切),蕭熠更著重於「存在」的主題,包含虛擬與「在場」的差距、事物名稱與本體間的關係,還有佔了大約半本篇幅的同名作品〈名為世界的地方〉中,類似於《駭客任務》將事物(真實)與編碼(虛構)混合,卻又帶著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那樣的魔幻、荒謬與獵奇。

此外,類似於《海邊的卡夫卡》的還有充滿寓言氛圍的敘事,大概僅有〈生根記〉描述海歸人士心境轉變的內容,是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其中寓意的(也或者是因為同是歸鄉人?)。另一方面,《名為世界的地方》在呈現未來科技的同時,似乎也是懷舊的,尤其是其中敘述所以生活經驗都變成虛擬體驗的情節,也恰恰反映出現今,所有事物都僅存於「掌上」而逐漸失去實體感的現實。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傻。但很多時候我只是需要一個解釋。當我知道了之後,我會覺得好多了。


追求生命意義或許只是徒勞

回到作品的主軸,關於存在的「意義」,藉由書中的「博士」,作者明示了追求本身或許只是徒勞;但同時,就如同「水逆」如今被廣泛使用在任何不順遂的時刻,她也呈現出現代人在科學教育之下,對於「解釋」的執著。在推薦序中,作家阮慶岳以卡夫卡的《城堡》,指出《名為世界的地方》中所隱藏對世界的「質疑」,但從結尾來看,比起土地測量員「K」的悲慘結局,蕭熠心中的答案,或許更接近於《駭客任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網路犯罪為主題,《禍駭:網路犯罪世界的第一手紀實》以一名記者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網路犯罪的各個面向,小到個人的隱私侵犯、大至影響總統大選,藉由這些事件,我們也得以了解網路犯罪的嚴重性,及資安是如何被嚴重低估。
儘管是馬來西亞插畫家林行瑞在推薦序中寫的文字,作為《孤獨症》的總結,卻是再適合不過。這是一本關於「孤獨」的作品,雖然它依舊被稱為「症」,卻不代表孤獨是必須被治癒的疾病;相反地,它是一種人生必然會經歷的狀態,甚至是許多現代人少數感到舒服的時刻,就像在書末作家所說的:「或許有些時刻,一個人剛剛好。」
「高齡化」已成為全球趨勢,尤其是在數十年來基礎教育的洗腦下,老化更被認為是「問題」,不只恐老、仇老,我們對於「變老」本身充滿恐懼,想盡辦法想要否認每個人都會變老的定律。然而,我們為何害怕變老?那些對於熟齡者的想像是否屬實?又或者它們只是種種刻板印象的累積,並且讓我們最後悲慘地困在自己打造的牢籠?
背景設定在沙皇時期,主角安娜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年長自己許多的官員,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年輕軍官伏倫斯基,兩人就此墜入愛河。為了情人,安娜拋棄家庭、離開丈夫,並且對抗主流社交圈的流言蜚語,最後仍無法避免悲劇的結局。
以虛構的媽祖弟子「神元君」為主角,結合台灣傳統信仰與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利商店,加上滿滿的想像力,讓這部作品不只翻轉了對神明的印象,儘管看似無厘頭,卻以及富趣味的方式,呈現了許多台灣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
儘管不是第一本閱讀的科幻或反烏托邦小說,《羊毛記》系列(包含前傳《星移記》、結局《塵土記》),至今依舊可說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儘管出版至今已經過了十年,重新回味所帶來的震撼還是十分強烈。
以網路犯罪為主題,《禍駭:網路犯罪世界的第一手紀實》以一名記者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網路犯罪的各個面向,小到個人的隱私侵犯、大至影響總統大選,藉由這些事件,我們也得以了解網路犯罪的嚴重性,及資安是如何被嚴重低估。
儘管是馬來西亞插畫家林行瑞在推薦序中寫的文字,作為《孤獨症》的總結,卻是再適合不過。這是一本關於「孤獨」的作品,雖然它依舊被稱為「症」,卻不代表孤獨是必須被治癒的疾病;相反地,它是一種人生必然會經歷的狀態,甚至是許多現代人少數感到舒服的時刻,就像在書末作家所說的:「或許有些時刻,一個人剛剛好。」
「高齡化」已成為全球趨勢,尤其是在數十年來基礎教育的洗腦下,老化更被認為是「問題」,不只恐老、仇老,我們對於「變老」本身充滿恐懼,想盡辦法想要否認每個人都會變老的定律。然而,我們為何害怕變老?那些對於熟齡者的想像是否屬實?又或者它們只是種種刻板印象的累積,並且讓我們最後悲慘地困在自己打造的牢籠?
背景設定在沙皇時期,主角安娜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年長自己許多的官員,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年輕軍官伏倫斯基,兩人就此墜入愛河。為了情人,安娜拋棄家庭、離開丈夫,並且對抗主流社交圈的流言蜚語,最後仍無法避免悲劇的結局。
以虛構的媽祖弟子「神元君」為主角,結合台灣傳統信仰與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利商店,加上滿滿的想像力,讓這部作品不只翻轉了對神明的印象,儘管看似無厘頭,卻以及富趣味的方式,呈現了許多台灣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
儘管不是第一本閱讀的科幻或反烏托邦小說,《羊毛記》系列(包含前傳《星移記》、結局《塵土記》),至今依舊可說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儘管出版至今已經過了十年,重新回味所帶來的震撼還是十分強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為一個生命體,植物其實也有著和外界互動、溝通的機制,只是那並不是人類所熟悉,或者可以說是我們經常忽略那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Thumbnail
要說喜歡嘛,其實也沒有到推薦序中作家張亦絢那樣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在語言跟文化的隔閡之下,他者的身份經常讓我對於其描述的情節感到疏離;但另一方面作者沐雨確實在這八篇故事當中,創造了不同於台灣社會的風景,以及一種異鄉人的心境。
Thumbnail
其實和所有人一樣,每位視障者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不需要弱者或強者的標籤,理解與尊重才能開啟眼明人對視障者的正確評價。
Thumbnail
呈現在1970年代末期到2010年代「佔領華爾街運動」前後,美國社會與秩序的變遷。被稱為是「鬆脫的一代」,生長在這個年代的美國人似乎面臨了比過去更加劇烈的價值觀崩毀,但這一切到底是從哪裡開始?情況又是怎麼變得無法控制?
Thumbnail
儘管描述的是現在,但《老窮奇幻紀事:臺灣底層社會的崩壞人生與求生邏輯》或許也已經足夠讓讀者看見未來台灣社會的縮影,特別是那些大眾們可能至今都還沒有認真關注過的底層。
Thumbnail
世界上的事情都毫無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人類賦予的,因此任何事物是否有意義、價值會因人而異。 人類生活在這世界上尋找活著有什麼意義,不如自己去定義屬於自己的意義。 法律,校規、家規、宗教、諸如此類的系統及意義都是人賦予的、人創造的。 人生就是一段不斷找尋屬於自己的意義,定義的一段旅程,不尋找也是一種意
Thumbnail
「人為何而活?」「我為何而活?」 也許是漫漫長夜起的頭,抑或是為了擺脫失眠焦慮,我開始思考起這道無解之題。 「想那麼多幹嘛?」「思考人生才真正沒意義?」 不知從何開始,探究 "人生價值",被視為無病呻吟、EMO、自討沒趣的行為。 思考是我們的本能,但如何運用取決於個人。若哪天,我們不再為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Thumbnail
在諮商室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要為什麼而活」是來談者常有的低聲告白。「無意義感」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心理困擾,嚴重者使人失去存活的意願,這反映著人類普遍渴望生活具有目標、價值、意義及理想。亂世浮生中,更多人開始探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作為一個生命體,植物其實也有著和外界互動、溝通的機制,只是那並不是人類所熟悉,或者可以說是我們經常忽略那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Thumbnail
要說喜歡嘛,其實也沒有到推薦序中作家張亦絢那樣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在語言跟文化的隔閡之下,他者的身份經常讓我對於其描述的情節感到疏離;但另一方面作者沐雨確實在這八篇故事當中,創造了不同於台灣社會的風景,以及一種異鄉人的心境。
Thumbnail
其實和所有人一樣,每位視障者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不需要弱者或強者的標籤,理解與尊重才能開啟眼明人對視障者的正確評價。
Thumbnail
呈現在1970年代末期到2010年代「佔領華爾街運動」前後,美國社會與秩序的變遷。被稱為是「鬆脫的一代」,生長在這個年代的美國人似乎面臨了比過去更加劇烈的價值觀崩毀,但這一切到底是從哪裡開始?情況又是怎麼變得無法控制?
Thumbnail
儘管描述的是現在,但《老窮奇幻紀事:臺灣底層社會的崩壞人生與求生邏輯》或許也已經足夠讓讀者看見未來台灣社會的縮影,特別是那些大眾們可能至今都還沒有認真關注過的底層。
Thumbnail
世界上的事情都毫無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人類賦予的,因此任何事物是否有意義、價值會因人而異。 人類生活在這世界上尋找活著有什麼意義,不如自己去定義屬於自己的意義。 法律,校規、家規、宗教、諸如此類的系統及意義都是人賦予的、人創造的。 人生就是一段不斷找尋屬於自己的意義,定義的一段旅程,不尋找也是一種意
Thumbnail
「人為何而活?」「我為何而活?」 也許是漫漫長夜起的頭,抑或是為了擺脫失眠焦慮,我開始思考起這道無解之題。 「想那麼多幹嘛?」「思考人生才真正沒意義?」 不知從何開始,探究 "人生價值",被視為無病呻吟、EMO、自討沒趣的行為。 思考是我們的本能,但如何運用取決於個人。若哪天,我們不再為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Thumbnail
在諮商室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要為什麼而活」是來談者常有的低聲告白。「無意義感」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心理困擾,嚴重者使人失去存活的意願,這反映著人類普遍渴望生活具有目標、價值、意義及理想。亂世浮生中,更多人開始探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