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問。並不確知自己的問題是什麼。
短的答案是因為你想要經歷這一切。宇宙感知到你的需要,安排了這一切給你。你只要投入就好了。長的得用你的一生去回答。尋求意義是最沒有意義的。意義是什麼,對誰有意義?對於如此經不起探究的問題,我們有這樣的時間嗎?我們沒有。
真實是什麼?從經典的《楚門的世界》、《駭客任務》,到近年來多重宇宙概念的興起,類似的課題始終是各種作品想要探究、呈現的,而其背後更存在著恐怕是從人類出現就存在的命題:「人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次要介紹的《名為世界的地方》,也是奠基於同樣的概念,並且在科技的元素下,綻放出更多元的小說內涵。
過去也曾經過同樣以科技作為主題的《瑕疵人型》,但與作者林新惠藉由對比機器與人性,呈現出存在於人們身上的「glitch」(還是覺得直接使用這個字最貼切),蕭熠更著重於「存在」的主題,包含虛擬與「在場」的差距、事物名稱與本體間的關係,還有佔了大約半本篇幅的同名作品〈名為世界的地方〉中,類似於《駭客任務》將事物(真實)與編碼(虛構)混合,卻又帶著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那樣的魔幻、荒謬與獵奇。
此外,類似於《海邊的卡夫卡》的還有充滿寓言氛圍的敘事,大概僅有〈生根記〉描述海歸人士心境轉變的內容,是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其中寓意的(也或者是因為同是歸鄉人?)。另一方面,《名為世界的地方》在呈現未來科技的同時,似乎也是懷舊的,尤其是其中敘述所以生活經驗都變成虛擬體驗的情節,也恰恰反映出現今,所有事物都僅存於「掌上」而逐漸失去實體感的現實。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傻。但很多時候我只是需要一個解釋。當我知道了之後,我會覺得好多了。
回到作品的主軸,關於存在的「意義」,藉由書中的「博士」,作者明示了追求本身或許只是徒勞;但同時,就如同「水逆」如今被廣泛使用在任何不順遂的時刻,她也呈現出現代人在科學教育之下,對於「解釋」的執著。在推薦序中,作家阮慶岳以卡夫卡的《城堡》,指出《名為世界的地方》中所隱藏對世界的「質疑」,但從結尾來看,比起土地測量員「K」的悲慘結局,蕭熠心中的答案,或許更接近於《駭客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