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哲學思潮對成功的反思】系列講座:「歐陸哲學對生命、存在與自由的敘事,及對資本主義的反思」活動引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文/曹立寬

活動緣起

如果是長期關注我們的朋友,可能會知道過去我們舉辦的各種活動基本上還是以「教育」相關主題為主,然而在辦過兩個系列讀書會之後,我們深刻體會到很多現代學生、青年所遇到的問題,從根源來說不單只是教育體制或社會現況促成的,它背後也有很深的文化及思想在影響著我們如今的時代處境。

而從我們團隊許多夥伴的一大學習熱誠:「哲學」中,我們發現有很多當代青年對面的無論內在或外在的議題,若純粹從日常經驗的角度可能十分不易描述,但在哲學對世界的獨特洞察中,卻能夠找到許多豐富的思想,來協助我們理解這些發生在生活中卻不易說明的處境。

於是我們規劃了這兩場講座,把焦點放在許多人從小就被鼓勵追逐的目標;「成功」及「做一個有用的人」這些觀念上。以當代哲學不同路徑的問題意識與關懷方向,思考這些深植於許多人心中的觀念,在主流敘述中不易被發現的一面。

講師:

紀金慶(政大哲學博士、台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周詠盛(台大哲學博士、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哲學講師)

以下為系列講座第二場的引言與議題介紹,如對第一場有興趣,請見我們的上一篇文章:〈「才德至上論的暴政」活動引言〉

4/30講座引言

本次講座將從紀金慶老師的專業,二十世紀的歐陸哲學思潮出發,而其中要討論的核心問題是:科技與資本主義世界觀所忽視的「意義問題」。

不知道大家曾經有沒有過一種感覺,無論是在學校或職場,當你面對繁複且制式的工作、勞動或學習時,在一些特殊時刻,會強烈感受到一種無意義感跟荒無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何而做?一切理所當然的事情背後好像都沒什麼真實的理由支撐。然而也就是在這種時候,當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困惑,時常得到的回應是:「想這麼多幹嘛!這樣有用嗎?」然後提問者可能就閉嘴,繼續做著繁瑣、無意義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了。

這就是當代許多哲學思潮批判的重點,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特徵,是一個不重視「追尋意義」,只在乎「計算效益」的世界。而在這之中一方面啟蒙時代承諾保護的人性價值失落了,也就是人作為一個獨立思考者、自身命運的開創者的個體性和主體性,在面對巨大而冰冷的市場機制時被取消了,人變成純粹的勞動力跟消費力,它的存在價值僅僅只是運轉經濟體系的工具價值。我們評斷一個人的標準,純粹只是看她/他能發揮的效用,他在市場經濟中僅是「物」而非「人」,這是新左派所批判的物化和異化。

另一方面,在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這些思潮中,有另一個問題意識,是現代社會的主流觀念難以理解的,那就是在「只在乎效益計算」的世界中,人的存在狀態越來越被格式化和標準化,生而為人這種複雜的動物,無論是理性、感性或著我們身上本有的各種心智能力,都是極其複雜、細緻且不可化約的。然而為了追求效益和管理,資本主義傾向讓人以簡化、目標導向和功能性的角度來理解自己,理解自己擅長什麼?做什麼能發揮最大的效能,並以此來評斷自己是誰?怎麼樣可以變得更有用、成功?

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以效益計算的觀點,把人原有的豐富生命可能性給格式化。也因此,我們習慣了這套標準便再也難以容忍生命中的不確定性,當我們面對未知、不確定感時,會自然產生恐慌和焦慮,隨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想要掌控一切不確定性的控制欲,把所有空白地帶都填平。然而倘若一切都變得完美無瑕的平整,人也就不再為人,人之為人的特質,正好就是在無限的不確定性和面對未來的開放性中才得以存在的,否則人與機器無異。

因此粗淺來講,就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的觀點而言,現代人的許多生命問題,都源自於我們太想給予生命、給予人的存在明確到毫無空白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直接服務於市場經濟,導致我們無法回到人最原初經驗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也就是不帶既定目標的感受「我與世界」以及「我與自己」的真實關聯,我能將自己與世界深刻聯繫起來,能將自己的生活、行動與感受和我的自由意志結合起來,人才真正擁有自由的可能性。

生為一個現代人,如果我們能從一些短暫而自由的空白時刻,在少數拋開「計算效益」的集體意識的時刻,真真切切地把自己投入生命的不定性中,感受那生生之流、川湧不止的可能性湧向自身,在這樣珍貴的瞬間,我們可以純粹為生活而生活、為存在而存在、為理想而理想,自由的成為一個自己生命的創造者。這樣「現代性」所許諾的自由,在個人生命的這個維度上,才有實踐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學習者向前走 的沙龍
58會員
31內容數
本系列專題將從教育的現代化這個議題出發,一同來探究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以及現代教育與文化對我們的深遠影響。 同時也希望藉由回顧歷史發展,我們能在歷史的舞台上找到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與文化願景,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共創一個更加自由、健康且開放的教育與社會環境。
2022/07/30
愛是一種珍貴而獨特的人類活動,它存在的意義正好就是因為「人是自由的選擇去愛」,不管是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他的愛肯定的是「他愛的對象」的整體存在,而不只是被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本能」驅策的自然反應。因此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必然擁有自由愛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因為所有人類都共同生而為人的這個事實,具有開
Thumbnail
2022/07/30
愛是一種珍貴而獨特的人類活動,它存在的意義正好就是因為「人是自由的選擇去愛」,不管是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他的愛肯定的是「他愛的對象」的整體存在,而不只是被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本能」驅策的自然反應。因此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必然擁有自由愛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因為所有人類都共同生而為人的這個事實,具有開
Thumbnail
2022/07/26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2022/07/26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2022/05/28
當我們談到「自由」時,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政治上的自由權利。綜觀近現代史,即是一部自由權利的擴展史,我們從封建時代的宗教與王朝中脫離出來,走向今日自由民主的社會。很自然會覺得自由就是捍衛人們「可以做各種選擇」的權利。然而在這種「進步」的歷史敘事中,我們卻時常遺忘了當人們擁有自由選
Thumbnail
2022/05/28
當我們談到「自由」時,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政治上的自由權利。綜觀近現代史,即是一部自由權利的擴展史,我們從封建時代的宗教與王朝中脫離出來,走向今日自由民主的社會。很自然會覺得自由就是捍衛人們「可以做各種選擇」的權利。然而在這種「進步」的歷史敘事中,我們卻時常遺忘了當人們擁有自由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哲學,源於古希臘的「愛智慧」,是一門旨在探索生命的基本問題、思考存在的意義以及人類行為的研究。它不僅僅是一個學科領域,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思考的方法。通過哲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深入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倫理道德和人生目標,並逐漸發現我們存在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哲學,源於古希臘的「愛智慧」,是一門旨在探索生命的基本問題、思考存在的意義以及人類行為的研究。它不僅僅是一個學科領域,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思考的方法。通過哲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深入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倫理道德和人生目標,並逐漸發現我們存在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我們如何看待問題,就會影響我們如何解決問題。
Thumbnail
我們如何看待問題,就會影響我們如何解決問題。
Thumbnail
就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的觀點而言,現代人的許多生命問題,都源自於我們太想給予生命、給予人的存在明確到毫無空白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直接服務於市場經濟,導致我們無法回到人最原初經驗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也就是不帶既定目標的感受「我與世界」以及「我與自己」的真實關聯,我能將自己與世界深刻聯繫起來,能將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就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的觀點而言,現代人的許多生命問題,都源自於我們太想給予生命、給予人的存在明確到毫無空白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直接服務於市場經濟,導致我們無法回到人最原初經驗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也就是不帶既定目標的感受「我與世界」以及「我與自己」的真實關聯,我能將自己與世界深刻聯繫起來,能將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當一切變得泛意義時,這一切的意義,幾乎沒有意義可言。當我說這句話時,你可能覺得很饒舌,很矛盾,很叫人不解,直問著什麼意思?喔,就一切的意義變得很虛化,幾乎稱不上意義。有意義重要嗎?你可能接著問,當然重要,可是呢?事實上,當一切變得沒有那麼意義,你只是想著自己生活的正中心,是否有著意義可言?
Thumbnail
當一切變得泛意義時,這一切的意義,幾乎沒有意義可言。當我說這句話時,你可能覺得很饒舌,很矛盾,很叫人不解,直問著什麼意思?喔,就一切的意義變得很虛化,幾乎稱不上意義。有意義重要嗎?你可能接著問,當然重要,可是呢?事實上,當一切變得沒有那麼意義,你只是想著自己生活的正中心,是否有著意義可言?
Thumbnail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自由人文讀書會」是學習者向前走計畫籌組的共學社群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活動。我們期望透過讀書會的形式,關注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極為重要的人文議題,藉由對這些問題提出深度見解的著作,以年輕學習者的視角探索這些議題與我們自身的關聯,以及它的深刻影響。希望這樣的討論過程,能讓我們以一個更為多元、寬闊且具關懷性的
Thumbnail
「自由人文讀書會」是學習者向前走計畫籌組的共學社群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活動。我們期望透過讀書會的形式,關注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極為重要的人文議題,藉由對這些問題提出深度見解的著作,以年輕學習者的視角探索這些議題與我們自身的關聯,以及它的深刻影響。希望這樣的討論過程,能讓我們以一個更為多元、寬闊且具關懷性的
Thumbnail
>BY李彔 1+1>2不能完全解釋現代化經濟長期成複合增長的現象,為什麼? 因為當所有的人都餐與道自由交換的市場中,社會分工極大化實,社會財富的增長到達極限... 李彔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他指出人的知識積累對社會分工和交換所產生的增量的放大作用。 *李彔認為什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制度創新? >>現
Thumbnail
>BY李彔 1+1>2不能完全解釋現代化經濟長期成複合增長的現象,為什麼? 因為當所有的人都餐與道自由交換的市場中,社會分工極大化實,社會財富的增長到達極限... 李彔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他指出人的知識積累對社會分工和交換所產生的增量的放大作用。 *李彔認為什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制度創新? >>現
Thumbnail
Amadej Tauses on Unsplash 生命的意義在於冒險,在於創造,在於本質,卻不為了什麼而去創造什麽。如果生命的一開始初衷是為了創造什麽,那麼生命本身有想過創造出的人類要來毀滅「我們」嗎?我們自食惡果,至少塑膠垃圾已經「掩沒」大海,我們發生戰爭,造成了上百萬人以上的死亡與重傷,我們
Thumbnail
Amadej Tauses on Unsplash 生命的意義在於冒險,在於創造,在於本質,卻不為了什麼而去創造什麽。如果生命的一開始初衷是為了創造什麽,那麼生命本身有想過創造出的人類要來毀滅「我們」嗎?我們自食惡果,至少塑膠垃圾已經「掩沒」大海,我們發生戰爭,造成了上百萬人以上的死亡與重傷,我們
Thumbnail
本文重點 1.當理性從「建立共同意義秩序」轉變為邏輯、計算、量化等單一標準,便排除了生而為人的經驗、目的與價值。 2.被現代理性馴化的人,沒有真實的自我。大眾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大眾討厭什麼,他就討厭什麼。 3.唯有重新定義人,召回真正的人性,才能對抗主流社會將人視為一種工具、資源與商品的意識形
Thumbnail
本文重點 1.當理性從「建立共同意義秩序」轉變為邏輯、計算、量化等單一標準,便排除了生而為人的經驗、目的與價值。 2.被現代理性馴化的人,沒有真實的自我。大眾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大眾討厭什麼,他就討厭什麼。 3.唯有重新定義人,召回真正的人性,才能對抗主流社會將人視為一種工具、資源與商品的意識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