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爆料的「爆料公社」!除了中資,大家到底在不滿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raw-image

重點節錄

  1. 1月中有位網友發文指控,臉書社團「爆料公社」不僅是間公司,背後更有「中資」,引發熱烈討論。對此,主管機關投審會隨後回應,根據2018年的審查資料,相關受益人都是本國籍,然而這4年間股權是否有改變,要繼續調查。爆料公社目前「暫時」確認沒有中資運作。
  2. 有趣的是,爆料原文的推論邏輯並不縝密,但卻引誘許多人上鉤回應:「想也知道」、「難怪」、「你看你看」,紛紛斷定「爆料公社與中國有關」。這次我們一方面要從「資訊判讀」的角度理解這起事件;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梳理各界對「爆料公社」的指控,從中找出人們為什麼害怕,並提供你一套方法,讓你可以笑笑的打破對爆料公社的恐懼。
  3. 除了爆料公社外,如今的媒體環境已由一撮一撮的社團、粉專佔據,他們時而蒐集並釋放消息、時而引導輿論風向,而最關鍵的問題是:在如此混雜的狀況下,我們該怎麼討論「正經的事」?公民之間充分討論、取得對議題的共識,還可能嗎?這將是我們這次想和你一起探討的問題!

焦點快報

-「爆料公社」是中資?至少它是主宰特定言論場域的私人公司!

1️⃣ 「爆料公社」被爆料,它背後其實是中資在運作

raw-image


1月14日有位臉書網友「伍長旺」發文指出,「爆料公社」不僅是一間外資公司,且它的代表法人與香港的一間公司同名,於是他推斷「爆料公社是中資在運作」,並認為這與爆料公社上經常有擾動台灣社會的事件有關聯。

此外,他也緊咬爆料公社的資本額從2017年成立時的300萬成長到4200萬,超過台灣奧美、486團購,指控在臉書社團缺乏營利機制的狀態下,資本額暴增可能是藏有「檯面上不能說的業配」,並與2018年的韓國瑜旋風有關。他強調,爆料公社規模之大、特地到海外註冊,不是幾個正義的網路鄉民就能做到。

2️⃣ 引發大量輿論「對號入座」,投審會初步排除中資疑慮

主管機關投審會隨後說明,根據2018年最新的審查資料,爆料公社唯一股東為英屬維京群島商BLC GROUP HOLDING LIMITED,與港商BLC不同,而當時相關受益人都是台灣籍,但目前未能確定這4年間是否有更動,會繼續調查。也就是說,目前「暫時」排除爆料公社的中資疑慮。

然而該貼文一發出就引來破萬的轉發討論,許多人紛紛表示「想也知道」、「難怪」、「你看你看」等,但同時也有人提出該網友論點的盲點,像是「香港=中資?」、「跟流水席之亂的關係點?」。先不論事件本身,光是這篇貼文及網友的反應,就是「資訊判讀」的活教材!

3️⃣ 一起來看看這份「資訊判讀」活教材

我們採用《 #資訊判讀力 》提出「 #訊息可信度評量 」的建議:第一步要先區分「事實」及「觀點」,第二步則是判斷「事實」是否正確且完整,第三步則是分析從「事實」到「觀點」的推論是否合理。分析的文本則是「伍長旺」在1月14日的爆料及後續回應2篇文章。(https://bit.ly/3YDbP0Ghttps://bit.ly/3Xiiuwf

📌第一步

該網友提出的「事實」包含:爆料公社是一間外資公司、資本額增加到4200萬、代表法人為BLC Group Holdings、香港有間同名公司、2018年韓國瑜引起系列旋風、臉書社團不具備營利機制、爆系社團有流水席之亂等。「觀點」則包含:爆料公社有中資在運作、由鄉民建立的公司資本額卻超過台灣奧美實在不可思議、短時間累積大量資本是有不能說的業配、宣稱是正義義勇軍的爆料公社管理員根本是虛構的等。

📌第二步

該網友提出的「事實」基本上都是正確的。但要注意的是,這些「事實」不僅是網路上可以查到的資料,也是許多人親身經歷過的一些「共同記憶」,於是當這些記憶被喚起時,不僅代表了「事實」,也可能參雜個人的情緒或評價(既有的價值判斷)。

📌第三步

這篇文章之所以會引來許多人「對號入座」,我們認為就是在「事實」到「觀點」的推論過程中,因為「共同記憶」及「既有的價值判斷」的驅使,毫無防備地進入該網友的推論邏輯中,缺乏反思。(但這是很直觀、很容易犯的錯誤,你不孤單QQ)

我們認為該網友的推論邏輯有這些謬誤:公司同名不一定是同公司、港商不一定是中資、「韓國瑜旋風跟流水席之亂」與「爆料公社是中資」之間證據不足、「臉書社團缺乏營利機制」與「資本額增加」與「有不能說的業配」之間證據不足、以上種種質疑與「管理員人設是虛構」沒有因果關係及邏輯錯誤。

延伸閱讀:
IORG》資訊判讀力|https://bit.ly/3vxLlRTTCF查核記者馬麗昕》是意見還是事實?後真相時代的媒體素養入門課|https://bit.ly/3i6eaSr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看「政論節目」裡事實及觀點的戰鬥|https://bit.ly/3YFRmsl

4️⃣ 儘管如此,網友還是點出關於「爆料公社」值得深思的事

撇除中資問題不說,其實不論是爆料或引發討論的網友都還是有提出一些有爭議、值得討論的觀點,我們整理如下,並提出一些可以切入的思考點,在「解讀焦點」也會有更深入的討論!

📌當一間「公司」有能力主宰言論場域…

這其實跟「產權」的概念有些雷同,一方面要意識到商業行為可能會讓言論有特定偏向,一方面則是商業行為能顯著標誌出關係,讓我們更好分析偏向為何。也就是說,不論經營者是否具備商業意圖(如成立公司就是為了賺錢),他都可能因為個人價值觀、政治立場等因素,讓其上的言論有特定偏向,而「產權」只是其中一種比較直觀、好分析的途徑。

或許要思考的是,它是一間「公司」我們會擔心,但它是一個「個人」我們就能信賴嗎?我們擔心的到底是什麼?

延伸閱讀:
林照真》收錢辦事的「網軍」真的存在|https://bit.ly/3YFQNyJ劉致昕》內容農場的目標是什麼?《真相製造》解析內容農場生態鏈|https://bit.ly/3Xk5UN7轉角國際》專訪劉致昕《真相製造》:假新聞的仇恨操弄可以化解嗎?|https://bit.ly/3RSDCIr

📌爆料公社「獨裁管理」是問題嗎?

爆料公社有一群管理員負責制訂規則並管理,但有人指控「太獨裁」,像是禁止私下開群組、要達一定互動率否則踢出等。在言論自由的概念下,私人開設的社團,「獨裁」管理應該不成問題,而他人若有不滿,也有權力另闢其他社團。然而,當爆料公社發展到具備一定社會影響力時,可能出現「即便不認同、不想看、有意見,我仍會被影響」時,它是否應該某程度開放、受社會問責?抑或它應該有哪些責任義務?這是當代在理解言論自由內涵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這與「公共領域」的概念有關,像是Fraser提出的構想即是社會有一叢一叢不同的公共領域,他們有不同的主張與論調,而社會整體共識的主旋律,則是公共領域們彼此爭勝(競奪)後的結果。這個構想或許能有助回答上面的問題,而關於「公共領域」的內涵,我們也會在「洞悉未來」的部分討論。

📌人人都是記者,爆料公社可以取代新聞媒體?

爆料公社這類網路社群的興起,資訊接收者及生產者的界線變得模糊,正是Web2.0的特色之一,而「人人都是記者」、「新聞媒體要被取代」的論調經常出現,你認同嗎?不妨先聽聽爆料公社創辦人之一葉昌圳怎麼說:

他認為「爆料公社會取代新聞媒體」是錯誤的觀念,因為社群平台只能給即時、不一定完整的資訊,後續查證、挖掘全貌的工作還是要依賴新聞記者。在他眼中,爆料公社成員都是眼線,上面的資訊經主流媒體披露,政府就會重視。

對葉昌圳而言,新聞媒體還是有一定的角色、能力、責任,但當如今「誰算新聞媒體」成為一種模糊的大哉問時,我們或許應該思考若「人人都可以是記者」時,原先對新聞記者的專業期待,應該如何轉化?

📌「網友都說…」你也覺得被爆料公社代表了嗎?

一大群社會成員聚在爆料公社上討論、凝聚對各種事件的看法,而新聞媒體在報導時就使用「網友說」概括出一種「民意」,然而真的可以這樣嗎?進一步說,如果爆料公社呈現某種「調性」,也就是有特定價值判斷、討論生態,對新聞媒體的報導會造成什麼影響?這些問題我們會進一步討論。

raw-image

解讀焦點

-「爆社公社」怎麼進入新聞場域?我們教你新的閱聽眾防身術

1️⃣ 「爆料公社」小檔案

2014年從臉書社團發跡,主要提供網友自行爆料創造話題,讓民眾不平則鳴,後續成立不同的子社團、有自己的網站及App,並於2017年登記成為公司,當時《風傳媒》報導其日流量約20-30萬、月營收60萬。

爆料公社是私密社團,自我定位為「八卦團」,所以發文要符合八卦或具新奇成分,也嚴禁正義魔人,因為「任何一張照片都侵犯人家隱私」。同時他們也歡迎新聞媒體免費轉載使用,因此如今許多三器或社會新聞都可能來自爆料公社。

延伸閱讀:
爆料公社》社團版規|https://bit.ly/3HPyoIG中央社》爆料公社成立公司 讓民眾不平則鳴|https://bit.ly/3Yz8Wy3今週刊》爆料公社變公司 26歲神祕創辦人曝光|https://bit.ly/3YzA2oP

2️⃣ 爆料公社如何進入新聞媒體?用一個例子說給你聽

我們曾接獲一次投訴,新聞事件是有位櫃姐的男友幫他訂外送,指定送達櫃位,但是外送員到百貨公司時就被保全攔下,因防疫規定餐點只能放在外送區,然而櫃姐並不知道此規定,於是回報未收到餐點,外送員知情後相當生氣,擔心會因此被停權,於是到爆料公社PO文並報警,受多家新聞媒體報導。

📌第一站:民眾發文爆料

民眾以主觀的角度描述事件及重點,像此事件即是外送員單方面地描述事情原委,看似有提供櫃姐的回應說詞,但並不完整,而通篇重點也已定調為「此風不可長」,也就是該外送員已認定櫃姐有問題,發文目的應該是抒發情緒為主,頂多點到結構性問題(如外送員勞動條件、霸王餐現象等)。

📌第二站:網友熱烈討論,替事件定調

文章發出後,吸引大量網友討論迴響,像是「為了餐點人格都不要了」、「常常碰到,客人吃免費我們很無奈」、「以後櫃上珠寶不見應該…」等。可以發現討論的主旋律扣合著原貼文,並吸引大家臆測、聯想、推論,呈現出情緒化發言的樣態,也為這起事件定了一個調。

📌第三站:新聞媒體跟上報導,有好有壞

文章變得熱門後,也吸引新聞媒體爭相報導,當然報導角度跟內容取材端看各家媒體的選擇。不過我們實際觀察發現,廣電媒體因制度上對新聞專業較有要求,所以確實有做到採訪不同關係人的說詞以盡可能還原事件全貌;而平面媒體則多「隨波逐流」,也就是順著爆料公社上的脈絡,沒有更多的查證與平衡。

延伸閱讀:
TVBS》不能送上樓!餐點被保全攔截 櫃姐遭誤會吃霸王餐|https://bit.ly/3It3gR5鏡週刊》百貨櫃姐取餐後說謊!「騙客服硬吃霸王餐」 外送員狠狠回擊讓她收教訓|https://bit.ly/3HMDlCn

📌第四站:事件更廣為發酵,有人失控了

經由媒體渲染後,爆料公社上的情緒動員,也就外溢到新聞媒體上,更廣泛地影響整個社會,甚至有人因此直接到櫃姐所在的櫃位,進行騷擾。

3️⃣ 知道他們的互動關係後,有3件值得討論的點

📌原來「情緒化」不是不好的?

我們必須先把發言拆成「言說風格」與「言說目的」兩者,「言說風格」指的是說話的調性,可分為看起來「情緒」(如他講話就很靠北啊)或「理性」(如他說話比較沒有修飾);「言說目的」則是指說話所欲達成的目標為何,可以分為「理性」(清楚真正想達成什麼)或「情緒」(只是為了宣洩情緒)。

回到爆料公社上的調性,我們認為其「言說風格」大多是比較「情緒」的,但「言說目的」則可能出於理性或情緒。實際上,我們觀察其「言說目的」仍多以情緒為主,所以或許期待爆料公社能促成公共討論是緣木求魚,而新聞媒體作為公共討論的場域,經常引用上面的內容也是常態。

raw-image

📌新聞媒體還是有可觀影響力,應該小心!

黃星達的研究指出,爆料公社看似削弱新聞媒體的地位,但其實新聞媒體「守門」、「框架」的效果依然強勁,因此我們認為新聞媒體在引用爆料公社來源時,應該特別覺察到其的「目的理性」為何,而不僅僅只著墨在言說風格的「情緒動員」上,否則有可能讓個人感知擴大成一種「群眾意識」,甚至強化某種「刻板印象」。

📌新聞媒體與爆料公社,是難分難解的關係

從上述的討論可以發現,爆料公社上確實存在一種特殊的「調性」(有別於傳統上我們對討論公共事務的期待),加上它也某程度翻轉過往由主流媒體壟斷的輿論市場,因此看似新聞媒體呈現出備受爆料公社牽制的狀態。但事實上,新聞媒體與爆料公社是相互影響的,像是版規第14條即指出若新聞媒體使用爆料公社之內容,爆料公社也會轉載報導至官方平台。

所以更好的理解應該是:兩種迥異的公眾討論模式相互影響著彼此,他們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及角色,首先必須先看到這層複雜的關係,才能進一步釐清我們期待的公眾討論應該如何取交集。

4️⃣ 我們的看法

在過去的大眾媒體時代,專業分工與階級是明確且嚴謹的,雖然可以保持某種穩定,但同時也形成一種宰制;到了社群媒體時代,原本立體的架構扁平化,專業就溢散到各個角色身上,像是作為一個閱聽人,我可能不僅要仰賴媒體素養獲取資訊,同時我也要明白自己作為一個傳播者時,有什麼責任。此外,網路似乎也有讓人變得更「原始、野蠻」的跡象(但不完全是負面的意思)。

在多元聲音更可以遍地開花的同時,也讓危機四伏,所以我們針對不同的角色提供建議:

📌閱聽眾:強化「不要太認真」的媒體素養

除了傳統強調的批判性的媒體素養,我們認為「釐清自己的主體認同」、「保持跟資訊的距離」是另類的媒體素養思維,簡單來說就是「面對網路資訊,太認真,就輸了」。

例如,當我的主體認同是「在意台灣價值」、「抗拒中國及中資」,但我卻不清楚,那麼當看到有人說「爆料公社是中資」的訊息時,我心中的恐懼就會因此被號召,進而很容易「寧可信其有」地去相信這則訊息。

因此,首先要瞭解自己到底是誰、在意什麼、有哪些價值(主體認同),如此對自己的軟肋會更有警覺;再來,面對網路上的資訊,不要太認真看待,反而維持一點距離,才能保有不對號入座的餘裕。

📌新聞媒體:引用網路論壇是真多元?還是假多元?

新聞媒體經常用「網友說」將網路上的討論概括成民意的一種,看似借用網路組成的「多元」讓報導的消息來源「很多元」,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以黃星達研究爆料公社為例,他指出爆料公社從結構性上塑造了某種意見偏向,其上言論呈現出「同化、極化」的現象。因此新聞媒體若只把某一種論壇或某一種意見,以「網友說」概括論述,恐怕只是假多元。

對記者而言,使用爆料公社可能不僅不是讓工作變輕鬆的選擇,反倒增加更多壓力與挑戰,因為如上所述,記者必須理解以「網友說」概括民意造成的危機,進而梳理意見或擴增消息來源。所以我們認為,新聞媒體不是不能使用網路論壇,只是仍應以專業倫理作為依歸。

📌網路社群:有影響力,就有公共性,就有責任

「影響力」跟「公共性」某程度上是掛勾的,也就是說即便我可以自立門戶以制衡,但當結構性的因素使我「被迫參與其中」時,它就應該有對社會開放的責任,像是增加透明度、公眾問責、強化自律及倫理規範。此外,若因為商業或政治等因素,有影響社群上資訊呈現的疑慮時,應該有主動揭露的義務。

raw-image

洞悉未來

-當大家都窩在各自的同溫層裡,我們還能一起討論正經事嗎?

1️⃣ 什麼是「公共領域」?

是一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公共空間,讓來自私領域的公民可以在這個空間內,自由、理性的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而不受干涉,並將結果形成輿論以影響或監督政策。舉例來說,沙龍、咖啡廳、政論節目、新聞投書等都可算是一種公共領域。

1962年德國學者尤爾根·哈伯瑪斯提出一套完整的公共領域論述,廣受採納,然而近年來大家也開始引入「公共領域」的概念,除了思考在數位時代它的內涵為何外,也在思考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raw-image

2️⃣ 當代的「公共領域」長怎樣?

世新新聞系教授林宇玲在2014年的研究,比較了哈伯瑪斯及Fraser兩位學者對「公共領域」的論述,並針對數位時代提出他的建議及觀察。

raw-image


📌哈伯瑪斯「審議模式」的公共領域

他忽視公民間的差異,認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他們都能在公共領域中「理性」討論「公眾事務」,並在對話的過程中得出一個結論。於是,哈伯瑪斯想像的公共領域是單一、宰制的,大家依著一套規範(如以論據說話)參與「審議」。

📌Fraser「多元公眾模式」的公共領域

作為女性主義的學者,Fraser強調「差異」與「權力競逐」,他認為不同群體間會有各自的風格並自成一個論述,並強調在公共領域的爭勝。因此,Fraser想像的公共領域是多元、對抗的,也仍有「爭勝」的共同規範(如尊重對方有辯證的權利),並非是把對手當「敵人」。

📌林宇玲的建議及主張

他認為Fraser的理論比哈伯瑪斯更能適應當代的網路環境,但他也點出「多元公眾模式」可能的問題:極端言論會不會假借多元而橫行?眾生喧嘩、各有主張,如何取得共識解決問題?網路呈現「易來易走懶人政治」,反抗論述還未形成討論就已結束,如何爭勝?網路碎片化,同溫層間沒有交集,如何爭勝?

他主張,對公共領域的討論應該跳脫「網路是否為公共領域」,轉為「網路喧嘩構成什麼樣的公共領域」。

延伸閱讀:
林宇玲》網路與公共領域:從審議模式轉向多元公眾模式|https://bit.ly/3JU7qm1

3️⃣ 從臉書新聞留言驗證Fraser的公共領域是否存在

2018年有研究者延續林宇玲的論點,實際針對臉書新聞粉專留言區進行探討,想瞭解公共領域從審議模式到多元公眾模式的適用狀況。研究發現,臉書上的公眾多採情緒性發言,能「審議」討論的僅屬少數,且由於缺乏反思,所以討論得出的不是「共識」而是「妥協」,而意見越多元討論也就越熱絡。

結論呼應林宇玲觀點:臉書呈現的生態較缺乏「審議」(但仍些許存在),而呈現出「對抗性公眾」、「多元爭勝」的精神。研究指出,臉書上非理性、偏離重點的發言,恐會利用「多元爭勝」而形成一種極化意見霸權。因此研究者對公共領域的想像為:「審議」作為一種公眾討論時的規範性原則是重要的,意即大家要能在理性論證的狀態下對話,而「多元公眾」則是對公共領域運作的期待,也就是藉由爭勝維護多元觀點是重要的。

4️⃣ 我們的想法

清大社會所副教授姚人多在2022年直言「現在已沒有公共領域」,主要是他認為人不是理性的,大家也只想相信跟自己立場相符的資訊,而當代的媒體因為不再具有稀缺性的特質,所以也沒有動力成為公共領域,只要抓住立場相同的觀眾即可。他指出應該思考的問題是:「立場極化的現狀下,如何才可能達到公共領域的功能」。

從上述的理論跟分析中,或許當代的公共領域的模樣仍然模糊,但可以發現公眾認不認同社會應該存有公共領域,進而願意花費心力營造、遵守公共領域的一些規範,這件事情是根本重要的。結構性的大問題較難改變,但對身為閱聽眾及社會公眾的我們來說,還是有可以努力的具體方向:維持理性(以據論理、持開放的討論心態)、尊重多元(願意吸納不同的觀點)、爭勝而不是獲勝(把激辯的對象當成對手、而不是敵人,目標是說服他、而不是打敗他)。

這件事情不容易,我們可以一起努力,而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和想像,也歡迎跟我們分享!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about
》透過 媒觀官網 支持我們 💰
》歡迎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 👍

參考資料

1.伍長旺(2023)/針對「爆料公社」的第一篇爆料|https://bit.ly/3YDbP0G
2.伍長旺(2023)/針對爆料的後續第一次回應|https://bit.ly/3Xiiuwf
3.伍長旺(2023)/針對爆料的後續第二次回應|https://bit.ly/3RMBSR9
4.中央社(2023)/爆料公社遭疑中資 投審會:受益人為台灣籍、與港商非同家公司|https://bit.ly/3JX5WYb
5.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2023)/投審會針對「爆料公社」案初步說明|https://bit.ly/3Icj0b6
6.IORG(2022)/資訊判讀力|https://bit.ly/3vxLlRT
7.爆料公社(2023)/社團版規|https://bit.ly/3HPyoIG
8.網路溫度計(2018)/你也是爆系社友嗎?大數據看《爆料公社》鄉民正義的影響|https://bit.ly/3I9X3t7
9.今週刊(2023)/爆料公社變公司 26歲神祕創辦人曝光|https://bit.ly/3YzA2oP
10.風傳媒(2017)/同時註冊4商標 「爆料公社」正式登記成立公司|https://bit.ly/3IcDnVC
11.中央社(2017)/爆料公社成立公司 讓民眾不平則鳴|https://bit.ly/3Yz8Wy3
12.鏡週刊(2022)/百貨櫃姐取餐後說謊!「騙客服硬吃霸王餐」 外送員狠狠回擊讓她收教訓|https://bit.ly/3HMDlCn
13.黃星達(2017)/從爆料新聞到爆料公社—談新媒體時代下的危機溝通轉向|https://bit.ly/3I9KJZH
14.林宇玲(2014)/網路與公共領域:從審議模式轉向多元公眾模式|https://bit.ly/3JU7qm1
15.薛安程(2018)/社群媒體公眾討論、公共領域與審議溝通之研究:以Facebook新聞留言為例|https://bit.ly/3ltVe1m
16.風傳媒(2022)/媒體公共領域是奢求?姚人多:等我們這代人都死掉就有希望了|https://bit.ly/40KYnK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媒體大事長知識
97會員
56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媒觀析」🔊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媒體大事長知識的其他內容
2025/01/24
2024大事:戰爭、地震、颱風、選舉、戒嚴、國會…我們幾乎沒有一件事是「親眼目睹」的,而是各式各樣的媒體幫我們「建構」出來的。媒體讓我們變成魯夫,它是我們伸縮自如的眼睛、耳朵、鼻子、手和腳,讓我們可以感知世界、認識社會、萌生意識、評價時事、走進人群、參與公眾事務。
Thumbnail
2025/01/24
2024大事:戰爭、地震、颱風、選舉、戒嚴、國會…我們幾乎沒有一件事是「親眼目睹」的,而是各式各樣的媒體幫我們「建構」出來的。媒體讓我們變成魯夫,它是我們伸縮自如的眼睛、耳朵、鼻子、手和腳,讓我們可以感知世界、認識社會、萌生意識、評價時事、走進人群、參與公眾事務。
Thumbnail
2025/01/10
內含台灣高中生真實心聲。本文探討澳洲通過的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從法案內容、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觀點,以及臺灣青少年的看法等面向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善社群媒體環境與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2025/01/10
內含台灣高中生真實心聲。本文探討澳洲通過的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從法案內容、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觀點,以及臺灣青少年的看法等面向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善社群媒體環境與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2024/12/27
台灣民主化近40年以來,經歷過黨政軍退出媒體、商業媒體百花齊放、蘋果日報帶來腥羶色文化、NCC成立等等事件,也許唯一不變是「台灣媒體好爛」這聲長嘆。這次我們想來「講講古」,也就是釐清「台灣戒嚴與媒體發展之間的歷史關係」,看看台灣媒體是怎麼長大的?在什麼樣的環境?培育出怎樣的性格?
Thumbnail
2024/12/27
台灣民主化近40年以來,經歷過黨政軍退出媒體、商業媒體百花齊放、蘋果日報帶來腥羶色文化、NCC成立等等事件,也許唯一不變是「台灣媒體好爛」這聲長嘆。這次我們想來「講講古」,也就是釐清「台灣戒嚴與媒體發展之間的歷史關係」,看看台灣媒體是怎麼長大的?在什麼樣的環境?培育出怎樣的性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在我看到網路上有自媒體人說這件事的時候,我滿腦三個問號,然後先查證一下到底是反共的人抹黑還是真有其事。 結果竟然是真的。 當下我想了很久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點,為什麼是[上海城投]去建立這個[人民武裝部]? 因為上海市屬國資國企共有44家,包含許多國際一流企業、產業龍頭企業。上汽集團、綠地集
Thumbnail
在我看到網路上有自媒體人說這件事的時候,我滿腦三個問號,然後先查證一下到底是反共的人抹黑還是真有其事。 結果竟然是真的。 當下我想了很久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點,為什麼是[上海城投]去建立這個[人民武裝部]? 因為上海市屬國資國企共有44家,包含許多國際一流企業、產業龍頭企業。上汽集團、綠地集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這個說法成真,我們所謂的「中資」就會變成「中國的技術進入了Clubhouse」,也就是坊間傳說的: Agora 的背後是中資,掌握著 Clubhouse 的技術核心。 那我們就會進入下一個話題:一間資訊公司使用中國的「技術」,就有資安疑慮嗎?
Thumbnail
如果這個說法成真,我們所謂的「中資」就會變成「中國的技術進入了Clubhouse」,也就是坊間傳說的: Agora 的背後是中資,掌握著 Clubhouse 的技術核心。 那我們就會進入下一個話題:一間資訊公司使用中國的「技術」,就有資安疑慮嗎?
Thumbnail
知識流動,一日分享 案例事實 網路上最近很熱門的一則新聞,請參考大學同學有夠罩 月光族公務員靠幾通電話就要買豪宅> 寶佳資產管理公司及嘉源投資公司2大帳戶: 從去(2019)年5月底、遠百股價17.55元低點開始進場買進,慢慢拉抬至今年6月底的24.9元;今年4月到7月,寶佳以賣超出脫遠百為
Thumbnail
知識流動,一日分享 案例事實 網路上最近很熱門的一則新聞,請參考大學同學有夠罩 月光族公務員靠幾通電話就要買豪宅> 寶佳資產管理公司及嘉源投資公司2大帳戶: 從去(2019)年5月底、遠百股價17.55元低點開始進場買進,慢慢拉抬至今年6月底的24.9元;今年4月到7月,寶佳以賣超出脫遠百為
Thumbnail
從13篇關於公司治理的新聞事件,作者從中抽絲剝繭的說明治理一家公司的重要性;一般的私人企業小公司若只是基於自己的產品守成,並固守既有的領域,往金融市場募資並非必要,除非公司研發的產品需要更多的資金加入,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或購買更精良的儀器設備,充實公司內在的價值,以利更進一步邁向更大的市場。 公
Thumbnail
從13篇關於公司治理的新聞事件,作者從中抽絲剝繭的說明治理一家公司的重要性;一般的私人企業小公司若只是基於自己的產品守成,並固守既有的領域,往金融市場募資並非必要,除非公司研發的產品需要更多的資金加入,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或購買更精良的儀器設備,充實公司內在的價值,以利更進一步邁向更大的市場。 公
Thumbnail
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在造時勢?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在當今亂世,亂世之下必有勇夫!在如今亂世中奸人當道,不單單是反對政府的抗爭者,現在甚至連藝人或運動員乃至網路上的KOL都對「反送中」的立場堅決封口。因為可能會講多錯多;所以無聲抗議!在這些藝人名人眼中沈默成為了最有效力的抗議方式。
Thumbnail
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在造時勢?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在當今亂世,亂世之下必有勇夫!在如今亂世中奸人當道,不單單是反對政府的抗爭者,現在甚至連藝人或運動員乃至網路上的KOL都對「反送中」的立場堅決封口。因為可能會講多錯多;所以無聲抗議!在這些藝人名人眼中沈默成為了最有效力的抗議方式。
Thumbnail
●山雨欲來的經營爭奪戰 歷年來許多舉著董監改選的大旗,股票都是漲得亂七八糟,像是比較誇張的中石化(1314)、三陽(2206,不到20元拉到快60元),還有像是這幾年吵得最兇的大同(2371)。 以大同為例,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法律、籌碼攻防戰,市場派以王光祥先生為首,不動產的一條好漢......
Thumbnail
●山雨欲來的經營爭奪戰 歷年來許多舉著董監改選的大旗,股票都是漲得亂七八糟,像是比較誇張的中石化(1314)、三陽(2206,不到20元拉到快60元),還有像是這幾年吵得最兇的大同(2371)。 以大同為例,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法律、籌碼攻防戰,市場派以王光祥先生為首,不動產的一條好漢......
Thumbnail
【社群x內容】社群行銷 內容行銷 網路行銷 部落客 討論交流區 社群:粉絲專頁、社團、IG、youtube、line社團的高雄聚
Thumbnail
【社群x內容】社群行銷 內容行銷 網路行銷 部落客 討論交流區 社群:粉絲專頁、社團、IG、youtube、line社團的高雄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