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質的初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嘗試過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許多事情都是這樣,越是沒有做過的,越覺得自己可能有興趣,自己不曾擁有過的,好像特別想要。
但真的獲得了,嘗試了以後就發現自己好像也沒那麼喜歡,好像也沒那麼特別,不如當初一直放在心上的白月光、朱砂痣那麼美好。
是否我們都在這種循環當中呢?無論是興趣、工作、學習,哪一種都好像可以又不可以?在做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熱情,慢慢消失了當初的感動,忘記當初的初衷,好像它演變成了某種壓力與責任,不再是當初喜歡的「它」。
以我自己的例子,養成了習慣每天寫一篇文章,一開始是為了要讓自己的生活產生目標,讓自己每天都有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的感覺,因為是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過了一兩個月,慢慢開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寫,要寫什麼,其實一開始自己寫就是為了抒發情緒,平時無法完整找到一個對象說的感觸,用文字的方式來表現,或許可以找到有共鳴同感的人,或許只是自己的碎念,無論是那種,「不平則鳴」,寫出來之後內心的鬱悶、不平衡就解決了。
但養成習慣、成為一種壓力就又不同,好像把原本的初衷偷換了一個報酬,就像是「鬥蟋蟀的孩子」的故事:原本小孩子們鬥蟋蟀是為了自己的樂趣,結果因為吵到了一旁的住戶,住戶也是一個懂得操控人心的人,他知道怎麼做可以讓這些小孩子不要再到他門前鬥蟋蟀,告訴這些孩子讓他們每天來鬥蟋蟀,每天付給他們10元,小孩們都很開心。
小孩前幾天還很開心鬥蟋蟀還有錢可以拿,等於是把興趣當工作,結果到了第三天,住戶說以後你們來我不付錢了,小孩們因為住戶不願意付錢就再也不到那邊鬥蟋蟀了。
雖然這個故事是一個心理學應用上一個很聰明的案例,但很遺憾的是這些小孩是否從此後都忘記鬥蟋蟀的快樂了呢?
我們是不是也會像這些鬥蟋蟀的小孩一樣,因為許多原因讓我們的初心被其他的人事物給誤導,讓我們再也無法回到過去最純真的自己?
玩樂的初衷變成金錢報酬,我們的人生有多少這種狀況,想玩玩的心,變成沈重的壓力。
原本的我們還想要做什麼呢?
或許把初衷找回來,會感受到不一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93內容數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z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曾經小時候我問過我母親:「我們在失去親近的人的時候會感到傷心,既然如此,是不是不要跟其他人產生更深的情感,自然就不會受傷了不是嗎?」 我記得那時候我母親回答道:「但我們也從當中獲得愛不是嗎?所以之後才會很痛。」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最近有點找到了。 會讓我們痛的原因不是在於愛別人,
昨天「終於」是一天沒有寫文章,斷掉了從2、3個月前開始持續每天一篇文章的「習慣」。 中間其實也有掙扎過,自己是不是應該還是寫一下比較好,但想想又覺得,當初是為什麼要設定自己一天寫一篇文章呢?是為了什麼目的?如果只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是不是失去了本來的初衷? 除了想這些問題之外,也想到了人生當中的各種無
服務業的存在有些人說是帶來了刁民,也有人說服務業總是把顧客當成是神是不對的,許多人對於服務業的誕生有許多不同想法。 確實服務業帶來的是服務,服務內容也絕對與「人」相關,也因此總是在面對「人」的問題。 「人」是很複雜的,所以容易造成誤會,判斷錯誤。 有時候我們可以同理他人,有時候我們不行,有時天氣好心
人世間有許多令人難受的事情,有時候我們覺得很痛苦,或者覺得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它來得太快,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無論是疫情、戰爭、天災或其他的非人力可以抵擋的所有事情,我們的能做些什麼?比如最近發生土耳其大地震,比如說每日上演的內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比如說各地上演的氣候異常的災禍。 還有或許也有人為
最近因為被人誤解,所以讓自己也陷入一種新的思考,用各種角度去思考到底要用什麼樣的狀態去面對誤解? 首先在誤解本身上,需要由雙方來構成,一個是誤解對方的人,一個是被誤解的人。 但光這件事情就可以再換個角度想,或許對方並沒有誤解自己,或許只是自己想太多,或者是,言者的意思沒有傳達清楚給聽見的人。如果是在
到底責任心是什麼呢?是必須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還是無論如何要去擔起更多的責任?但人生有那麼多事情需要去操心了,每個人有自己要面對的事情,那麼我們也必須要幫助其他人一起扛嗎? 如果因為社會上的角色關係,自己莫名去扛下許多的責任也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嗎? 我最近聽見身邊有人說有個人很值得他尊敬,他的「責任
曾經小時候我問過我母親:「我們在失去親近的人的時候會感到傷心,既然如此,是不是不要跟其他人產生更深的情感,自然就不會受傷了不是嗎?」 我記得那時候我母親回答道:「但我們也從當中獲得愛不是嗎?所以之後才會很痛。」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最近有點找到了。 會讓我們痛的原因不是在於愛別人,
昨天「終於」是一天沒有寫文章,斷掉了從2、3個月前開始持續每天一篇文章的「習慣」。 中間其實也有掙扎過,自己是不是應該還是寫一下比較好,但想想又覺得,當初是為什麼要設定自己一天寫一篇文章呢?是為了什麼目的?如果只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是不是失去了本來的初衷? 除了想這些問題之外,也想到了人生當中的各種無
服務業的存在有些人說是帶來了刁民,也有人說服務業總是把顧客當成是神是不對的,許多人對於服務業的誕生有許多不同想法。 確實服務業帶來的是服務,服務內容也絕對與「人」相關,也因此總是在面對「人」的問題。 「人」是很複雜的,所以容易造成誤會,判斷錯誤。 有時候我們可以同理他人,有時候我們不行,有時天氣好心
人世間有許多令人難受的事情,有時候我們覺得很痛苦,或者覺得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它來得太快,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無論是疫情、戰爭、天災或其他的非人力可以抵擋的所有事情,我們的能做些什麼?比如最近發生土耳其大地震,比如說每日上演的內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比如說各地上演的氣候異常的災禍。 還有或許也有人為
最近因為被人誤解,所以讓自己也陷入一種新的思考,用各種角度去思考到底要用什麼樣的狀態去面對誤解? 首先在誤解本身上,需要由雙方來構成,一個是誤解對方的人,一個是被誤解的人。 但光這件事情就可以再換個角度想,或許對方並沒有誤解自己,或許只是自己想太多,或者是,言者的意思沒有傳達清楚給聽見的人。如果是在
到底責任心是什麼呢?是必須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還是無論如何要去擔起更多的責任?但人生有那麼多事情需要去操心了,每個人有自己要面對的事情,那麼我們也必須要幫助其他人一起扛嗎? 如果因為社會上的角色關係,自己莫名去扛下許多的責任也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嗎? 我最近聽見身邊有人說有個人很值得他尊敬,他的「責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許多人際衝突來自於界線問題,尤其在親密關係中,界線模糊或僵化都可能導致關係惡化。本文探討三種類型的界線:僵化、模糊和清楚的界線,並說明如何透過心理諮商改善不健康的界線,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索斜槓人生的概念,鼓勵讀者在職業生涯中追求多元發展,以實現財富自由。討論了被動收入的必要性、運用個人優勢的智慧以及跨域學習的重要性。文章引用了作者蔡志雄的見解,強調職業成功需要穩固的基礎及充分的準備,才能在多變的職場中穩健發展。
Thumbnail
布局複雜且細膩、人物故事豐滿的一本書。 六個多年不見的小學玩伴在大城市中重聚,大家都不提那些讓人刺痛的過往;而經過了這些年,好幾個人都懷著不可告人的祕密。這些祕密,也引發了後續不可收拾的後果。 剛開始閱讀時會需要點耐心,鋪陳頗久且零碎,連細節都一直賣關子。幸好故事很有沉浸感,懸疑性也使人入迷。
小時候,爸爸媽媽不知道小孩子會什麼,要什麼,天份是什麼,總報名著各項才藝班,就想在這些中間,發現孩子,或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 而很多興趣,當有了約定,有的行事曆的時候,反而讓人變得厭惡。 興趣是.....每天不做,就會覺得哪裡不舒服,哪裡怪怪的。 是主動的。 有很多搶錢的朋友,一天不賺錢,
Thumbnail
  從何時開始我慢慢地放下對寫作的熱愛呢?當我再度鼓起勇氣,決定開始執筆時,這個疑問逐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似乎有某種力量引領著我,去追尋答案吧!
當我們以充滿質疑的眼光看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和事件時,我們可能會變得警惕、謹慎,甚至有些挑剔。我們會更加註重事物的真相和背後的動機,尋找隱藏的問題和風險。這種視角下的生活可能會讓我們更謹慎,但也可能使我們感到疑神疑鬼,難以建立信任和親密關係
跟隨你的興趣去做事。 年青時,我們看到什麼有趣,就會立即去參與、了解或學習。 長大後,我們的好奇心卻消退了。我們怕:
Thumbnail
寫了一些對興趣愛好的想法,以及對於興趣愛好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許多人際衝突來自於界線問題,尤其在親密關係中,界線模糊或僵化都可能導致關係惡化。本文探討三種類型的界線:僵化、模糊和清楚的界線,並說明如何透過心理諮商改善不健康的界線,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索斜槓人生的概念,鼓勵讀者在職業生涯中追求多元發展,以實現財富自由。討論了被動收入的必要性、運用個人優勢的智慧以及跨域學習的重要性。文章引用了作者蔡志雄的見解,強調職業成功需要穩固的基礎及充分的準備,才能在多變的職場中穩健發展。
Thumbnail
布局複雜且細膩、人物故事豐滿的一本書。 六個多年不見的小學玩伴在大城市中重聚,大家都不提那些讓人刺痛的過往;而經過了這些年,好幾個人都懷著不可告人的祕密。這些祕密,也引發了後續不可收拾的後果。 剛開始閱讀時會需要點耐心,鋪陳頗久且零碎,連細節都一直賣關子。幸好故事很有沉浸感,懸疑性也使人入迷。
小時候,爸爸媽媽不知道小孩子會什麼,要什麼,天份是什麼,總報名著各項才藝班,就想在這些中間,發現孩子,或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 而很多興趣,當有了約定,有的行事曆的時候,反而讓人變得厭惡。 興趣是.....每天不做,就會覺得哪裡不舒服,哪裡怪怪的。 是主動的。 有很多搶錢的朋友,一天不賺錢,
Thumbnail
  從何時開始我慢慢地放下對寫作的熱愛呢?當我再度鼓起勇氣,決定開始執筆時,這個疑問逐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似乎有某種力量引領著我,去追尋答案吧!
當我們以充滿質疑的眼光看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和事件時,我們可能會變得警惕、謹慎,甚至有些挑剔。我們會更加註重事物的真相和背後的動機,尋找隱藏的問題和風險。這種視角下的生活可能會讓我們更謹慎,但也可能使我們感到疑神疑鬼,難以建立信任和親密關係
跟隨你的興趣去做事。 年青時,我們看到什麼有趣,就會立即去參與、了解或學習。 長大後,我們的好奇心卻消退了。我們怕:
Thumbnail
寫了一些對興趣愛好的想法,以及對於興趣愛好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