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滿身傷痕,也還是能保有善良 —— Netflix 獨家電影《我是千尋》從性工作者,看見社會議題!

就算滿身傷痕,也還是能保有善良 —— Netflix 獨家電影《我是千尋》從性工作者,看見社會議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Netflix 獨家電影《我是千尋》(ちひろさん)於 2 月 23 日正式全球上架,上架後直接登上熱門電影排行榜,這部作品改編自日本漫畫家安田弘之《ちひろさん》作品,由演員有村架純主演,這次她飾演了一名性工作者,不再只是純愛劇的御用演員,這部劇裡展現了她跨越框架的決心,也看見她投入角色的用心。

故事圍繞在主角千尋(ちひろ)的日常生活,是一部極度療癒的小品,千尋的過去,是一名風俗業的性工作者,她離開原來工作,來到靠海的偏遠小鎮,選擇在一間便當店打工。

來到這個小鎮,她從未遮掩自己的身份,而「性工作者」的傳聞,也在這個小鎮逐漸傳散開來,雖然有喜歡她的便當支持者,但也有因她是性工作者,而感覺厭惡的人,但千尋不在意,她還是一如往常,漫步在小鎮生活。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海報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海報

電影裡頭,沒有描述太多千尋與家人更多的故事,不過從「弟弟的來電、母親的逝世,再加上從小就必須自製便當」的觀察來看,千尋跟家人確實疏離。

雖然女主角名為千尋,但卻不是她真正的名字,她的真實名字叫做綾,取名為「千尋」,是因為小時孤單在外吃著自己的手作便當,剛好遇見了一位女性。

那位女性的外表打扮得十分華麗,看來就像在夜世界裡工作的人,她溫柔地對她說:「不要害怕,夜晚和我們同一國。」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這位女性,其實才是真正名為千尋的人。

她當時向綾湊了過去,對她說:「可以讓我嚐嚐一口嗎?」她將便當裡頭的食物吃了一口,不斷讚美著綾的廚藝,對綾來說,那是一份救贖,原生家庭無法給她的讚美與陪伴,她在一個陌生人身上得到了溫暖。告別時,綾主動遞上了一顆橡實作為禮物,而對方也遞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寫著「千尋」。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千尋這個名字,傳承的是一份溫柔,是綾入行風俗店的第一件事,為自己取的花名,店長對那樣陌生的她說:「自己的名字,要自己決定。」如同自己的命運要自己掌握,不管是作為一名性工作者、到便當店打工,取名千尋的同時,也堅守著自己想要保護的精神與價值,無論身份地位,皆無差別待遇,她用自己的雙眼看見一個人的優點,也對他人付出體貼,那是她的本質、對自己的定義。

我們是來自不同星球的人

千尋在小鎮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有偷拍自己的女學生、一句話也不說的流浪漢,還有拿假蛇惡作劇的小孩,看似陌生的關係,卻因為千尋的「善」而連結了彼此。遞上便當,對這些人來說都成了撫慰,人在飢餓時越能展現暴躁、脆弱的一面,吃下食物,受傷的心像是被安慰了一般。

當千尋描述到便當裡的配菜,白飯被緊緊包圍在中心的酸梅,吃下去,會讓人不自覺緊緊皺眉,這份酸度,就好像在比喻我們品嚐著人生的辛酸。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曾經有一名客人告訴她,我們都是住在人類軀殼裡的外星人,不管成為了什麼關係,都來自不同的星球,這樣想,就會覺得比較輕鬆。千尋聽完這段話,當下也回問了客人:「不管是伴侶?還是家人也是嗎?」客人回應著說:「是呀

而這段話也無意識影響了千尋看待愛情的態度,面對親密關係,她不想要被誰給獨佔,也不想去獨佔一個人的心,對她來說,不因愛情產生受傷,或是無法捨棄的憐憫,是自己的選擇。

只要想像每個人都來自不同星球,就能自在地去尋覓與流浪。

聽完她這番描述的女學生岡治(オカジ),當下也回應了她一句很溫暖的話:「但是來自同一個星球的人,總有一天會相遇吧?」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妳為什麼這麼強大?

故事裡的兩位女學生岡治(オカジ)跟部千(べっちん),她們就讀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年級、擁有同樣的興趣,卻從未在學校裡相遇,藉由千尋的牽線,兩個人產生了交集,不擅表達的她們,在學校遇到不友善的對待,部千透過翹課來逃避上學,而岡治則是讓自己活得邊緣。當她們在頂樓吃著午餐時,岡治問部千:「妳,為什麼那麼強大?」

部千搖搖頭,表示自己一點也不勇敢,因為害怕才變得逃避上學,又或者讓自己看來冷漠,好像就能很堅強,她將自己在王道漫畫裡讀到的精神,分享給眼前的岡治,她說:「只要不對自己或別人抱有期待,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看似被孤立的人生裡,只要有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遇,脆弱的部分,也有機會被另一個人溫柔擁抱,千尋在故事裡,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讓原來感覺孤獨的人,也能用不一樣的方式被連結起來。

(延伸閱讀:「炭治郎,你已經變得比先前強大許多!」鬼滅之刃〈上弦集結,前進刀匠村〉影評)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治癒他人,卻無法治癒自己的孤獨

我們在故事裡,不斷看到千尋不在埋屍體,無論動物,或是流浪漢的死亡,又或者孤單飼養著金魚。

這些場景象徵著千尋的寂寞,進入風俗行業以前,千尋似乎想過縱身一躍尋求解脫,店長看到那樣的千尋,給出了接納與陪伴,不問她是誰,只讓她為自己取一個名字。

千尋離開風俗業後,輾轉來到小鎮,看似溫柔,卻也不時能從一些場景,感覺到她的孤獨與絕望,即使她的人生曾抱有絕望,卻沒有透過自殺來結束生命,反而用另一種方式,來填滿內心的空虛 —— 那就是為他人給出溫柔、照顧他人。

千尋之所以選擇來到這個小鎮,暫時在便當店打工,並不是毫無契機。

有一次歷經暴雨,她濕淋淋地來到便當店,只為了買一個「海苔便當」,她好奇地問店員多惠,這樣的天氣,為什麼還要營業?多惠笑著說著:「也許有人會跟我一樣,因為暴雨,而突然想要吃便當也說不定。」千尋感覺自己遇到了同樣星球的人,那個當下,她也透過食物與多惠產生了連結。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多惠在故事裡扮演的角色,也許就像是千尋迷失時的一盞明燈。

失明的她,雖然看不見,卻感受到千尋那顆孤獨的心,她在大家相聚吃著糰子慶祝同時,主動撥了電話給千尋,說著:「可以停下來了吧,妳不需要再去任何地方,妳這個人啊!不管去到哪裡,都放不下妳心中的孤獨。」

這句話深深感動了千尋,也看穿她的孤獨,是呀,不斷流浪的千尋,卻怎麼也無法治癒那顆孤獨的心。

我們互相填補,彼此未能擁有的部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思考著每一個角色的擁有與匱乏,千尋從小就缺乏食物,需要自己做便當,當然也沒有家人的疼愛,但在小時候遇到了真正的千尋,讓她長出了一顆善良的心。

千尋的溫柔與愛,讓孩子小誠與女高中生岡治的匱乏,深深地被擁抱了。

岡治雖有作為營養師母親的三餐照料,也有與家人一同進餐的時刻,但她卻更喜歡吃千尋做的飯糰,因為在飯桌上,一家人缺乏了真正的溝通與愛。對比於小誠,不管是母親將被褥拉過來使用,讓他著涼,又或是粗俗的用語、填不飽的肚子,都象徵著不管是食物或是愛,小誠真正渴望的,是母親對他的關照。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圖片|Netflix 電影《我是千尋》劇照

千尋的出現,不僅填補了岡治與小誠的寂寞,也滿足千尋想要照顧他人的渴望,相伴過程,岡治與小誠也因千尋長出了更多力量。最後你會發現,當所有的人都聚在天臺一起吃著糰子慶祝,每一個人,都是因為千尋而相互串連起來。

人生路上,或許我們會因眼前現狀,感覺到人生絕望,但也可能因為與誰相遇,填滿我們未能擁有的空虛,我們寂寞地活著,卻也能夠與誰相遇,填補彼此生命真正缺乏的部分。

電影《我是千尋》的〈愛的太陽〉主題歌,來自 くるりが(Quruli)樂團擔任製作,旋律充滿了對生命的希望與期待,歌詞如同描述千尋的存在,雖然我們都受了許多傷、經歷了人間冷暖,但不要忘記我們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能夠像千尋一樣,如太陽般照耀那些受傷的人。
 日本樂團くるりが(團團轉樂團) 製作的主題歌〈愛的太陽〉主題歌

日本樂團くるりが(團團轉樂團) 製作的主題歌〈愛的太陽〉主題歌

本篇同步刊載於:MediumWebsite,如需轉載請來信告知。

raw-image


黃繭 Chien-Huang

傾聽城市日常,用文字釀成故事,讓我們再靠近一點。【異業合作】書籍/電影/動漫/展覽/講座/活動直擊/專訪【出版】《溺日》、《透光練習》

聯繫方式
write8158@gmail.com
https://taplink.cc/chienhuang_

avatar-img
黃繭的沙龍
8會員
6內容數
讓電影陪著自己生活,記錄從電影裡習得的觀點與感動,再帶回生活成為自己的力量,倘若我們無法做一個導演、一個演員,就當一個書寫者,盡情書寫,把電影的好都記錄下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