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二章

2023/10/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永遠不要以固定不變的標準看待事物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如果天下人都說這件事是美好的,他不美好的一面就會出現了,這是本身就不美好了。

老子這樣說,因為我們為事物貼的標籤都是依照當時的條件所貼的,隨著條件的變化,我們貼上的標籤也會有所變化。例如:美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背景不同,而隨之變化。 永遠不要以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來看待事物,要跳出來看,就會發現所有事物都在變化,都不是固定的,我們的標準都是相對的。

皆知善,其不善矣:如果天下人都說這是好事、是善的,這樣不善就出現了。

標準隨時都在變,在我們固定下的標籤、形名、符號,都是人為加上去的,只要我們的角度一轉換,好的形容詞也可能會變成貶義。老子告訴我們一種智慧是要跳出來看事物的本質,如果只是用一個固定的標準去認識事物,往往都會被侷限住,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

道德經寫的是領導者的法則,所以在這裡有兩層涵義。

第一層涵義:在你管理的體系裡,不要進行單一標準。 第二層涵義:領導者塑造自己形象時,要慎重,一定要放下博取美名的想法。

有無知相生也:"有"和"無"是相生的,兩者是互相的,相對的。 人生不過是在"有"和"無"之間尋找平衡,不要因為自己暫時處於一個不好的狀態而感到焦慮。

難易之相成也:"難"和"易"是互相比較出來的。 老子特別反對依照一個固定標準去評價自己的人生,因為所有的名和利都是相對比較出來的,當你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時,就會看到還有比你更了不起的人在等妳,這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長短之相形也:"長"和"短"是互相比較出來的。 因為他本身只是一個標籤而已,所以老子說不要執著於眼前獲得的名相,他們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的,條件一變,立刻又不一樣了。

高下之相盈也:"高"和"低"只是相對而已,條件一變,情況就會不一樣。

音聲之相和也:沒有單個"音"就沒有組成的"聲",所以他們是互相依託存在的。 每個事物都是因為有其他的事物支撐而存在,不可能獨立存在。

先後之相隨,恆也:前面和後面也是相比較的,放在一起而產生的,這種情況是永恆的。

老子一直拿出各種不同的例子出來比較,就是想傳達告訴大家不要追求名相,因為它是相對比較出現的。世界上所有我們追求的名譽,都只是一種暫時的標籤,如果我們追求這種虛名的話,就會喪失智慧,走向負面。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做的事,居的事,都是"無為"的,教化百姓不需要言語。

道德經的核心是效仿"天之道"去制定"聖人之道",凡是你對聖人之道感到疑惑時,就去看看天之道是怎樣運行的。

萬物作焉而不辭:道為萬物去運作,它不推辭

萬物作而弗始:最開始"道"是無名無形的,是為萬物運作的,你找不到它從何開始,因為它一直都在做,而且在最一開始的時候,道就把自己變得無名無形。

為而弗恃也:道為萬物去運行,但不恃以為功, 不居功自傲。

成功而弗居也:萬物已經長好了,已經繁茂了,但道也不會恃以為功、居功自傲。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因為它不居功自傲,而是放低自己,隱於背後為大家做事,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天之道的特色:對萬物去做,對自己無為。 老子的核心思想即是以天之道去推演聖人之道,即領導者法則。對自己無為是指不要為了爭取自己的名譽、地位、金錢、欲望而刻意有所作為。

天之道制定規則,然後就交給萬物遵循規則去運作,老子主張領導者在管理的時候,要盡量跳脫出來,不要受自己的意念驅動,而是制定規則後讓你管理的系統自行去運作。

道德經另一個核心:放下自己為大家做事,不要想回報,最後反而會更幸福。

    5會員
    3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