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二章

更新於 2024/10/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永遠不要以固定不變的標準看待事物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如果天下人都說這件事是美好的,他不美好的一面就會出現了,這是本身就不美好了。

老子這樣說,因為我們為事物貼的標籤都是依照當時的條件所貼的,隨著條件的變化,我們貼上的標籤也會有所變化。例如:美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背景不同,而隨之變化。 永遠不要以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來看待事物,要跳出來看,就會發現所有事物都在變化,都不是固定的,我們的標準都是相對的。

皆知善,其不善矣:如果天下人都說這是好事、是善的,這樣不善就出現了。

標準隨時都在變,在我們固定下的標籤、形名、符號,都是人為加上去的,只要我們的角度一轉換,好的形容詞也可能會變成貶義。老子告訴我們一種智慧是要跳出來看事物的本質,如果只是用一個固定的標準去認識事物,往往都會被侷限住,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

道德經寫的是領導者的法則,所以在這裡有兩層涵義。

第一層涵義:在你管理的體系裡,不要進行單一標準。 第二層涵義:領導者塑造自己形象時,要慎重,一定要放下博取美名的想法。

有無知相生也:"有"和"無"是相生的,兩者是互相的,相對的。 人生不過是在"有"和"無"之間尋找平衡,不要因為自己暫時處於一個不好的狀態而感到焦慮。

難易之相成也:"難"和"易"是互相比較出來的。 老子特別反對依照一個固定標準去評價自己的人生,因為所有的名和利都是相對比較出來的,當你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時,就會看到還有比你更了不起的人在等妳,這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長短之相形也:"長"和"短"是互相比較出來的。 因為他本身只是一個標籤而已,所以老子說不要執著於眼前獲得的名相,他們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的,條件一變,立刻又不一樣了。

高下之相盈也:"高"和"低"只是相對而已,條件一變,情況就會不一樣。

音聲之相和也:沒有單個"音"就沒有組成的"聲",所以他們是互相依託存在的。 每個事物都是因為有其他的事物支撐而存在,不可能獨立存在。

先後之相隨,恆也:前面和後面也是相比較的,放在一起而產生的,這種情況是永恆的。

老子一直拿出各種不同的例子出來比較,就是想傳達告訴大家不要追求名相,因為它是相對比較出現的。世界上所有我們追求的名譽,都只是一種暫時的標籤,如果我們追求這種虛名的話,就會喪失智慧,走向負面。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做的事,居的事,都是"無為"的,教化百姓不需要言語。

道德經的核心是效仿"天之道"去制定"聖人之道",凡是你對聖人之道感到疑惑時,就去看看天之道是怎樣運行的。

萬物作焉而不辭:道為萬物去運作,它不推辭

萬物作而弗始:最開始"道"是無名無形的,是為萬物運作的,你找不到它從何開始,因為它一直都在做,而且在最一開始的時候,道就把自己變得無名無形。

為而弗恃也:道為萬物去運行,但不恃以為功, 不居功自傲。

成功而弗居也:萬物已經長好了,已經繁茂了,但道也不會恃以為功、居功自傲。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因為它不居功自傲,而是放低自己,隱於背後為大家做事,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天之道的特色:對萬物去做,對自己無為。 老子的核心思想即是以天之道去推演聖人之道,即領導者法則。對自己無為是指不要為了爭取自己的名譽、地位、金錢、欲望而刻意有所作為。

天之道制定規則,然後就交給萬物遵循規則去運作,老子主張領導者在管理的時候,要盡量跳脫出來,不要受自己的意念驅動,而是制定規則後讓你管理的系統自行去運作。

道德經另一個核心:放下自己為大家做事,不要想回報,最後反而會更幸福。

    avatar-img
    8會員
    5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侑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當閱讀到一定的量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要與世界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要如何下筆書寫出一篇有共鳴的文章,會常常讓人不知道從何下手,宋怡慧老師分享自身書寫及閱讀經驗,梳理出幾個方向,讓新手可以知道邁出第一步,能勇於邁出第一步,比任何事都重要。只要勇敢地寫出來,完成比完美重要。
    本書從生活各方面的細節提出養成良好習慣、正面思考、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好習慣與壞習慣會對我們生活上、事業上、身體上會有哪些影響;美感的培養與學術學習一樣重要,自我成長不斷地拓展自我,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作者提出各種生活中的細節,啟發讀者只要有良好心靈和正確的態度,就可以克服困難,實現夢想。
    此書主要是講自我成長、自我救贖;所謂的幸福真的是靠物質、名聲、社會地位可以定義的嗎? 前四章,叔本華將人分成三種屬性,並各別提出來闡述,在第五章明確的提出所謂的"幸福生活"指的是"較少不幸的生活",並各別指出在律己與待人中如何獲得幸福
    一天30分鐘的榨書法,其實就是在介紹快速閱讀 每種不同的書籍,閱讀的方式一定有所不同 當你在閱讀散文小說時,不可能用快速閱讀的方式快速翻完 筆者在前三章介紹的閱讀及做筆記的方式 如果是對學生族群或是比較少在閱讀的讀者,應該會是滿受用的 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可以讓自己對書本內容更有想法 在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當閱讀到一定的量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要與世界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要如何下筆書寫出一篇有共鳴的文章,會常常讓人不知道從何下手,宋怡慧老師分享自身書寫及閱讀經驗,梳理出幾個方向,讓新手可以知道邁出第一步,能勇於邁出第一步,比任何事都重要。只要勇敢地寫出來,完成比完美重要。
    本書從生活各方面的細節提出養成良好習慣、正面思考、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好習慣與壞習慣會對我們生活上、事業上、身體上會有哪些影響;美感的培養與學術學習一樣重要,自我成長不斷地拓展自我,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作者提出各種生活中的細節,啟發讀者只要有良好心靈和正確的態度,就可以克服困難,實現夢想。
    此書主要是講自我成長、自我救贖;所謂的幸福真的是靠物質、名聲、社會地位可以定義的嗎? 前四章,叔本華將人分成三種屬性,並各別提出來闡述,在第五章明確的提出所謂的"幸福生活"指的是"較少不幸的生活",並各別指出在律己與待人中如何獲得幸福
    一天30分鐘的榨書法,其實就是在介紹快速閱讀 每種不同的書籍,閱讀的方式一定有所不同 當你在閱讀散文小說時,不可能用快速閱讀的方式快速翻完 筆者在前三章介紹的閱讀及做筆記的方式 如果是對學生族群或是比較少在閱讀的讀者,應該會是滿受用的 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可以讓自己對書本內容更有想法 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道德經》智慧:真正的高人,往往具備這四個特徵   古人常說「靜水流深,大智若愚」,而《道德經》中的智慧更是揭示了真正高人的內在特質。他們看似平凡,但卻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和力量。這樣的人,往往能在人生的波瀾中處變不驚,安然自得。以下四個特徵,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1. 靜水流深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Thumbnail
    道德經 第八章 活得強大的智慧 上善似水:領導者的品性跟水相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利萬物,滋養眾生,又非常安靜,只往低處流,處於眾人最厭惡的地方,這樣的特色近似於道。 在現今的社會中,大家都喜歡往高處爬,享受著社會地位被抬高,受到大家的景仰、崇拜,而討厭在地勢低的地方。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七章 克服私心,是我們一生的修練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謀去福利,所以就能長久。 老子在揣摩天之道時,他認為天之道有生養萬物的特點,讓世界繁榮,但它卻隱於身後,不說自己是主人,也不為自己謀取一分一毫,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Thumbnail
    一個偉大領導者的素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站在天地的角度、在道的角度,草狗與真的狗沒有什麼不同。意思是大家尊敬天地,崇拜天地,但天地並不在意這份尊敬跟崇拜,不用什麼回報,祭祀食用草狗表示一下就好了。
    Thumbnail
    在前面的課里我們說了「天人合一」,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無為而無不為」,關於這個,在道德經上一共提到這麼幾句話。 第一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第二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句: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看到這幾句話,大家肯定會覺得這
    Thumbnail
    前言:天人合一 《道德經》出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當然不是指修煉大法、神話故事里的天人合一。而是天道和人道的一種結合應用。在天道人道結合這方面,歷史經典中講得最好的就是《道德經》。 佛經,講的比較多的是離世規則,人間界之上的規則。 道家的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感到困惑,想找到一個更有意義的方向?或者你是否對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平靜和成功感到迷茫?如果是的話,讓我們一起開始閱讀《道德經》,這本來自中國古代的哲學經典,可能會為你的生活帶來一些啟發。 讓我們了解一下《道德經》的背景。這本經典由老子所著,它是一部韻文哲理詩體的作品
    Thumbnail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直以來有著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這句話意味著老天並不仁慈,只將萬物視為無生命的貢品。然而,這樣的理解可能忽略了上下文所揭示的更廣義的含義。另一種解釋則認為,老子欲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根據這種理解,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道德經》智慧:真正的高人,往往具備這四個特徵   古人常說「靜水流深,大智若愚」,而《道德經》中的智慧更是揭示了真正高人的內在特質。他們看似平凡,但卻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和力量。這樣的人,往往能在人生的波瀾中處變不驚,安然自得。以下四個特徵,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1. 靜水流深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Thumbnail
    道德經 第八章 活得強大的智慧 上善似水:領導者的品性跟水相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利萬物,滋養眾生,又非常安靜,只往低處流,處於眾人最厭惡的地方,這樣的特色近似於道。 在現今的社會中,大家都喜歡往高處爬,享受著社會地位被抬高,受到大家的景仰、崇拜,而討厭在地勢低的地方。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七章 克服私心,是我們一生的修練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謀去福利,所以就能長久。 老子在揣摩天之道時,他認為天之道有生養萬物的特點,讓世界繁榮,但它卻隱於身後,不說自己是主人,也不為自己謀取一分一毫,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Thumbnail
    一個偉大領導者的素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站在天地的角度、在道的角度,草狗與真的狗沒有什麼不同。意思是大家尊敬天地,崇拜天地,但天地並不在意這份尊敬跟崇拜,不用什麼回報,祭祀食用草狗表示一下就好了。
    Thumbnail
    在前面的課里我們說了「天人合一」,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無為而無不為」,關於這個,在道德經上一共提到這麼幾句話。 第一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第二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句: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看到這幾句話,大家肯定會覺得這
    Thumbnail
    前言:天人合一 《道德經》出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當然不是指修煉大法、神話故事里的天人合一。而是天道和人道的一種結合應用。在天道人道結合這方面,歷史經典中講得最好的就是《道德經》。 佛經,講的比較多的是離世規則,人間界之上的規則。 道家的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感到困惑,想找到一個更有意義的方向?或者你是否對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平靜和成功感到迷茫?如果是的話,讓我們一起開始閱讀《道德經》,這本來自中國古代的哲學經典,可能會為你的生活帶來一些啟發。 讓我們了解一下《道德經》的背景。這本經典由老子所著,它是一部韻文哲理詩體的作品
    Thumbnail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直以來有著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這句話意味著老天並不仁慈,只將萬物視為無生命的貢品。然而,這樣的理解可能忽略了上下文所揭示的更廣義的含義。另一種解釋則認為,老子欲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根據這種理解,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