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體制化的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內捲化

從2020年開始,內捲一詞在中國大陸成為人們廣泛知道的詞彙,並在原意上加入惡性競爭、向下沉淪、自我審查、苦中作樂等更為負面的含義。舉例就像一家公司,原本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但有些人自願加班,並得到管理層的賞識。此時,原先按時上下班的人開始擔心自己成為劣勢者,也自願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為常態,最後變成如果不自願加班,就會影響自己在職場的生存,降低談判力。以上是從維基百科所得到的資訊。

在我剛出社會當時(1997年),公司的生態已經有內捲化現象了,只是沒像現在那麼誇張,現在除了上班時間無限被延長,老闆還會利用晚上時間hold會議Review進度,搞到晚上10點,他還丟下一堆待辦處理事項,他自己拍拍屁股就離開了,並且,下班離開公司後或假日還有Line訊息無時無刻在控制著你。


科技新貴

回想在1995年左右搭上windows95創造出許多的科技新貴,從事半導體、記憶體、硬碟、光碟等相關的產業,公司分紅文化造就了4年級與5年級生的瞬間財富自由,在當時並不盛行財富自由觀念,即便在很短時間內就領到了足以退休的分紅股票及獎金,那一代人還是被優渥的"未來分紅"綑綁,也甘心一年接著一年被奴役著,直到分紅費用化之後,科技新貴一詞就沒那麼盛行,才陸續有些人願意降薪到其他相關產業工作,或是直接退休了。

而這批人現在坐擁了幾套房子,有完善的現金流,彷彿是成功的典範,其中有些既得利益者還在職場的前輩,卻指謫著現在領取低薪的年輕人不夠努力,毫無企圖心只想當躺平族。我們父母、或上一代的長輩們堅信努力工作就會有回報,但這些疲憊的年輕人所遇到的經歷卻不同,低薪讓他們失去努力的動力,接著對這樣的工作生活愈發感到不滿,因為他們認為努力也不會帶來足夠的回報。


996福報

回顧我的職場生涯,走過了25年,科技真的進步神速,相對應的材料或設備能力提升,讓產品的規格也更佳了,其次自動化生產力也提升了不少,也導入了更多提升效率的系統,進而產生更多的管理報表。有趣的是,因為這些進步反而讓工作的時間更長了,工作的Loading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我的前輩們告訴我,建立系統或制度化就可以降低大家的Loading,騰出時間可以為未來做更好的規劃。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進步多出來的系統或工具,多數都是可有可無的dummy job,一陣子退了流行,又再開發更多的工具、產生更多的管理報表,花更多的時間去吸收消化,但其實大多只是老闆一閃而過的想法或為了討好大老闆找人創造出來的。

隨著時代的演進,以科技業來說,近年來雖然好像薪水提升了,但相對的消費也更高了。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一套Lock-in系統,把所有人都框架住了,從教育、就業、消費主義、債務財務、以及退休系統這五大框架把所有人綁住鎖死。很多人無法擺脫自由都是來自於這些框架,自小傳統教育就教導你要努力學習以方便未來成為一個合格的社畜,念好的大學、研究所,進入好公司就有好的薪水,過上好的生活,接著為了升官發財不得不扮演好社畜的角色,接著還需要買房子或預備未來的退休金,而最後這兩大Lock-in大魔王進來後,你的社畜時間表就大致一成不變了,即便你從A公司換成B公司,情況依舊不會有大幅改善,本質上你還是個wage slave(工資奴隸),當你深深被毒害後,脫離了這個體制化的枷鎖還會有點罪惡感與不適應,一段時間後你又回去當個稱職的社畜,然後天天享受著996福報。


肖申克的救贖

再過一天我就要跳出體制化的枷鎖了,還是很難想像我在這家公司就這麼過20年了,同事勸我再撐兩年滿55歲,就可以領到一筆退休金了,但我卻不想再浪費兩年的時間換取,錢,真的夠用就好(理論上應該是夠用了,雖然我還是不大有十足把握,斷了主動收入後是否真的夠用,但也比我預想離開的時間表多了2年了)。

公司高牆背後的意義就是體制化,你既是痛恨他、又是習慣他、久而久之卻又依賴他。我忽然覺得對薪資的依賴就像對毒品的依賴,當你害怕失去薪資收入,就會對薪資卑躬曲膝,就像毒癮患者跪求毒品一樣,也或許我現在的擔心,只是毒癮還沒去除。我想,對要奪回自己人生主導權的每個人,都會面臨或經歷我現在的徬徨與不確定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斯的分享天地
48會員
111內容數
費曼技巧中能讓自己學習更上層樓的方法,就是教學相長。秉著Stan哥的王道精神,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把自己的點滴經驗藉由分享的方式紀錄,利他更利己。
凱斯的分享天地的其他內容
2024/10/17
最近買了本茂爺爺的書來看,書名有點長且發散,不過不重要,這本書的重點大概是這位茂爺爺自身的投資心法自白書,我很久沒買實體書了,最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大概是電子書看煩了,就在博客來買了四本書來啃,其中一本就是88歲神級散戶茂爺爺這本。 茂爺爺被尊稱為日本巴菲特,他自述用126法則滾出18億丹資產的6
Thumbnail
2024/10/17
最近買了本茂爺爺的書來看,書名有點長且發散,不過不重要,這本書的重點大概是這位茂爺爺自身的投資心法自白書,我很久沒買實體書了,最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大概是電子書看煩了,就在博客來買了四本書來啃,其中一本就是88歲神級散戶茂爺爺這本。 茂爺爺被尊稱為日本巴菲特,他自述用126法則滾出18億丹資產的6
Thumbnail
2024/08/02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低通膨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的年代,要為退休理財做準備,需要哪些新的思維和方向? 回想我20幾歲才剛入社會當時,也才工作了幾個月的時間,在充滿壓力極想逃脫現實的當下,也曾幻想提早退休過著自在的生活,並立即進行退休金目標的試算。把Excel攤開來計算後,我猶記得當下算出來的數
Thumbnail
2024/08/02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低通膨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的年代,要為退休理財做準備,需要哪些新的思維和方向? 回想我20幾歲才剛入社會當時,也才工作了幾個月的時間,在充滿壓力極想逃脫現實的當下,也曾幻想提早退休過著自在的生活,並立即進行退休金目標的試算。把Excel攤開來計算後,我猶記得當下算出來的數
Thumbnail
2024/05/17
8月是適合年度決策要不要進行股債「再平衡」的好時機,因為我大部分的股息大概在7月底就能到位了,同時年度預算也在這個時間編列完成之後,8月正好可以開始做再平衡規劃跟執行。   自2023年10月起我另外重建了一個新的投資帳戶,開始進行定期定額的被動投資,之後新的投資部位大概都會用這個帳戶進行加碼,
Thumbnail
2024/05/17
8月是適合年度決策要不要進行股債「再平衡」的好時機,因為我大部分的股息大概在7月底就能到位了,同時年度預算也在這個時間編列完成之後,8月正好可以開始做再平衡規劃跟執行。   自2023年10月起我另外重建了一個新的投資帳戶,開始進行定期定額的被動投資,之後新的投資部位大概都會用這個帳戶進行加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來在歐美職場上安靜離職( Quiet quitting ),成為爆紅關鍵字。 所謂「安靜離職」不是字面意義上的默默離職,而是只完成工作的最低需求,不再投注額外的心力與情感,將自己從工作中「抽離」,重新定義生活與工作平衡。
Thumbnail
近來在歐美職場上安靜離職( Quiet quitting ),成為爆紅關鍵字。 所謂「安靜離職」不是字面意義上的默默離職,而是只完成工作的最低需求,不再投注額外的心力與情感,將自己從工作中「抽離」,重新定義生活與工作平衡。
Thumbnail
內捲化 從2020年開始,內捲一詞在中國大陸成為人們廣泛知道的詞彙,並在原意上加入惡性競爭、向下沉淪、自我審查、苦中作樂等更為負面的含義。舉例就像一家公司,原本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但有些人自願加班,並得到管理層的賞識。此時,原先按時上下班的人開始擔心自己成為劣勢者,也自願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為常態
Thumbnail
內捲化 從2020年開始,內捲一詞在中國大陸成為人們廣泛知道的詞彙,並在原意上加入惡性競爭、向下沉淪、自我審查、苦中作樂等更為負面的含義。舉例就像一家公司,原本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但有些人自願加班,並得到管理層的賞識。此時,原先按時上下班的人開始擔心自己成為劣勢者,也自願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為常態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從生活、消費,甚至價值觀,都被套牢在一個系統性的死循環中,我們陷入一種體制化,不知不覺中成為”薪資奴隸”。」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從生活、消費,甚至價值觀,都被套牢在一個系統性的死循環中,我們陷入一種體制化,不知不覺中成為”薪資奴隸”。」
Thumbnail
奪回人生主控權 T.G.I.F! 對於過去身為上班族的我而言,這句話曾經是我的寫照,每個星期只為周末而活,接著短暫逍遙48小時後的隔天早上,約莫在股市開盤前,就會例行性地在 LINE 上丟給朋友這麼一行字:「又是星期一...」 此時,魔頭橫空出世,帶來了更大的危機,也帶來了轉機。 我也一樣。
Thumbnail
奪回人生主控權 T.G.I.F! 對於過去身為上班族的我而言,這句話曾經是我的寫照,每個星期只為周末而活,接著短暫逍遙48小時後的隔天早上,約莫在股市開盤前,就會例行性地在 LINE 上丟給朋友這麼一行字:「又是星期一...」 此時,魔頭橫空出世,帶來了更大的危機,也帶來了轉機。 我也一樣。
Thumbnail
談到內卷,我想起成功學大師卡內基曾經寫過一個故事。 一座造船廠,早班和夜班的工人都很懈怠,造船廠的效率很低。卡內基察看兩班工人後,有天在早班工人上班的時候,在地上寫了一個數字;在晚班工人上班的時候,在地上也寫了一個數字。 §到底什麼是「內卷」? 常見的例子,莫過於效益至上的職場。 §小結
Thumbnail
談到內卷,我想起成功學大師卡內基曾經寫過一個故事。 一座造船廠,早班和夜班的工人都很懈怠,造船廠的效率很低。卡內基察看兩班工人後,有天在早班工人上班的時候,在地上寫了一個數字;在晚班工人上班的時候,在地上也寫了一個數字。 §到底什麼是「內卷」? 常見的例子,莫過於效益至上的職場。 §小結
Thumbnail
談到內卷,我想起成功學大師卡內基曾經寫過一個故事。 一座造船廠,早班和夜班的工人都很懈怠,造船廠的效率很低。卡內基察看兩班工人後,有天在早班工人上班的時候,在地上寫了一個數字;在晚班工人上班的時候,在地上也寫了一個數字。 §到底什麼是「內卷」? 常見的例子,莫過於效益至上的職場。 §小結
Thumbnail
談到內卷,我想起成功學大師卡內基曾經寫過一個故事。 一座造船廠,早班和夜班的工人都很懈怠,造船廠的效率很低。卡內基察看兩班工人後,有天在早班工人上班的時候,在地上寫了一個數字;在晚班工人上班的時候,在地上也寫了一個數字。 §到底什麼是「內卷」? 常見的例子,莫過於效益至上的職場。 §小結
Thumbnail
有一部電影叫做"刺激1995",劇情內容有提到"體制化"。 體制化,字面上的意義,就是我們活在一個制度裡,日子久了就漸漸地習慣了。
Thumbnail
有一部電影叫做"刺激1995",劇情內容有提到"體制化"。 體制化,字面上的意義,就是我們活在一個制度裡,日子久了就漸漸地習慣了。
Thumbnail
「內捲」和「躺平文化」近來在中國成為熱議詞彙。內捲化相對「演化」來說,是因資源稀缺或重複作業,造成社會停滯,從個人角度討論,即指過度勞動卻沒有獲得相對應報酬。
Thumbnail
「內捲」和「躺平文化」近來在中國成為熱議詞彙。內捲化相對「演化」來說,是因資源稀缺或重複作業,造成社會停滯,從個人角度討論,即指過度勞動卻沒有獲得相對應報酬。
Thumbnail
5/1勞動節,屬於我們勞工的日子。 已當勞工多年的我,每天都想著何時不用再當勞工的那種勞工。 如果這句:「工作只是交換薪資的手段,不要逼別人熱情以對。」 我都想換成:「換工作是增加薪資的手段,不要因為人情而困住自己。」 身為主管的你,或老闆的他,會不會很想掐死我呢!  在社會多年的我,其實還真的有想
Thumbnail
5/1勞動節,屬於我們勞工的日子。 已當勞工多年的我,每天都想著何時不用再當勞工的那種勞工。 如果這句:「工作只是交換薪資的手段,不要逼別人熱情以對。」 我都想換成:「換工作是增加薪資的手段,不要因為人情而困住自己。」 身為主管的你,或老闆的他,會不會很想掐死我呢!  在社會多年的我,其實還真的有想
Thumbnail
疫情之後,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感受到Work From Home (WFH)的人性化與美好,慢慢開始勇敢追求不一樣的選擇,去找尋真正把員工當作人在看待的好公司,開始重新審視無彈性的工業革命就業典範是否仍是最佳歸宿? 那種一顆一顆螺絲釘,努力做好自己的part,其他不要過問,乖乖做工幫公司賺錢就好?
Thumbnail
疫情之後,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感受到Work From Home (WFH)的人性化與美好,慢慢開始勇敢追求不一樣的選擇,去找尋真正把員工當作人在看待的好公司,開始重新審視無彈性的工業革命就業典範是否仍是最佳歸宿? 那種一顆一顆螺絲釘,努力做好自己的part,其他不要過問,乖乖做工幫公司賺錢就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