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文化與斜槓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來在歐美職場上安靜離職( Quiet quitting ),成為爆紅關鍵字。
所謂「安靜離職」不是字面意義上的默默離職,而是只完成工作的最低需求,不再投注額外的心力與情感,將自己從工作中「抽離」,重新定義生活與工作平衡。
相較於傳統以公司為家、責任制的文化,新世代的年輕人在於不再將工作看作是人生的價值,而是將工作視為獲取生活花費的手段,不再積極爭取成績、升等,僅在範圍內完成本份工作,也拒絕工作時間外的勞動。
有人認為這是中日韓躺平文化擴散至西方,也有人認為這是經濟不再蓬勃發展後必然的趨勢,因為升遷後的加薪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不如降低物質欲望,拒絕高度競爭的「內捲文化」(involution)。
Photo by Ami Shinozawa on Unsplash
有一派論調者認為年輕人太過急功近利,若無法確切對於升職、加薪有所幫助,就不願意花費心力,也不太願意在下班後以群組討論公事或參與團建活動聯繫同事情感。對這一論調者而言,年輕時期的工作是為了積累經驗、了解流程與細節,當主管將職份外的工作交付時,是一種無形的肯定與信任,即使最終功績無法算在自己身上,這些點滴累積的經驗仍會變成未來的養分。如果過於計較,跟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單純的交易,公司提供薪酬與保險,員工提供勞動力,一切按照市場交易,銀貨兩訖兩不相欠。
當我們過分執著於可直觀感受的外在收穫,便有可能忽略無形的機會,愛因斯坦曾说「能被計算的,不一定重要;重要的事,不一定能被計算」,當在小細節過於著重時,便有可能見樹不見林。
實際上,確實現今社會上也有不少公司的經營理念就在壓榨出勞工的最高產值,並期待以划算的價格雇用便宜好用的員工,求職網上不乏要求員工包山包海的工作;當然亦有像Google 要求員工在本職的80%工作時間外,需以20%的時間進行有興趣的題目研究探索,發掘新的商機。但並非所有的工作都是創意產業,能允許員工不務正業,並在天馬行空的發想中取得成果。
Photo by Nicolas Hoizey on Unsplash
經驗當然是需要時間積累,但是這些經驗是否值得積累、能在將來被活用也是需要仔細考量。將自己從工作中抽離,關鍵在於對於工作找不到認同感,所以對拚拼命工作有所保留。
在於現代的升學模式太過成熟,幾乎所有人都一路接受這種一對多的授課模式,沒有提問的空間被升學與考試塞滿青春,然後靠著分數選填志願來到大學,但往往到了大學專業方向已經敲定了,只能繼續完成學業投入該領域。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他們只是被迫、被動的選擇,自然對工作沒有熱情。
而凍漲的薪資與高工時,也注定這些無奈無法靠享受型的休閒來彌補。此外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壽命的延長,也意味著現代人將面臨退休年限延後與更長的工作年數,找到自己熱愛而願意投身的產業也就更為重要。
Photo by Jacek Dylag on Unsplash
為了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少人開始在下班之餘探索自己的職涯可能,培育自己的第二職涯。《紐約時報》作家Marci Alboher首先提出了斜槓青年(slash)這個概念,描述愈來愈多青年同時擁有多種職業與身分。在對生活感到迷茫時,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自我探索。
所謂的斜槓,並非總是意味著雙倍收入,不少人的第二職涯可能是單純享受、興趣類的工作,例如:樂團鼓手、詩人或影評人。有些人則恰逢機會,能靠興趣養活自己,轉職成為全職工作者,重點在於斜槓能在保持溫飽需求的同時,體驗不同的人生選項,比起渾渾噩噩的虛耗工時,妥善的分配時間,更能使我們對生活充滿動能,這些斜槓的生活,除了探索志趣、消除無奈,亦有可能提供公司內部不同的觀點碰撞,甚至成為公司新生與轉型的契機。
或許除了年輕人需要多點耐心,等待學習與經驗的累積沉澱,公司也同樣需要對新世代多些信心,也信賴自己培育的公司文化在日積月累下能讓人產生歸屬感,相信在敏銳感受到並吸收時代的脈動後,年輕人能將寶貴經驗融入職場,成為不可或缺的韌性來源,帶領產業在新的時代,繼續乘風破浪的前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35會員
226內容數
對社會脈動、產業現況提出觀點與省思,找尋進步空間或接受現況、活在當下,並有足夠智慧區分其兩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哈斯的煉金工房 的其他內容
《酷兒的愛》隸屬於《最後通牒》系列,五對女女或非二元性別情侶都進入穩定交往關係一陣子。 但談及婚姻,一方準備好踏入婚姻,一方卻還心存猶疑,於於是他們將在實驗期間,與原伴侶分手、接觸其他朋友、交換伴侶,確認自己是否願意跟原伴侶踏入婚姻,當然也有可能選擇單身,或者和新伴侶在一起。
《酷兒的愛》隸屬於《最後通牒》系列,五對女女或非二元性別情侶都進入穩定交往關係一陣子。 但談及婚姻,一方準備好踏入婚姻,一方卻還心存猶疑,於於是他們將在實驗期間,與原伴侶分手、接觸其他朋友、交換伴侶,確認自己是否願意跟原伴侶踏入婚姻,當然也有可能選擇單身,或者和新伴侶在一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工作時間減少,快樂程度與生活滿意度會增加,至少在歐洲國家的研究是這樣。 常看到中年臉友反應,現在有許多台灣年輕人找工作,工時太長、常需輪班加班的,不做。工作太勞累的,也不做。以「追求快樂」的角度來看,這些年輕人可能是理性選擇。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作為引子。年輕一代注重工作意義、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喜歡嘗試新事物、擅於運用科技,並重視自我實現。提醒讀者不要用老一輩的標準去衡量年輕人,並提出建議如何尊重、支持和激發年輕人的潛力。
Thumbnail
別只想著解決「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千禧世代正在「安靜度假」Quiet vacationing!根據哈里斯民調公司(Harris Poll’s)《2024 Out of Office Culture Report》對 1,170 名 18 歲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調查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根據蓋洛普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至少一半的美國勞動力是「安靜的放棄者(Quiet Quitter)」,也就是俗稱躺平、擺爛的工作者。過去員工至少做到最低要求來滿足公司期待,這個問題相較之下更為嚴重。員工敬業程度處於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許多企業組織在這新工作世代中,必須擺脫舊式的領導思維。
最近很流行「安靜離職」和「安靜辭職」,今天來聊聊「安靜翻臉」。
Thumbnail
"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是近年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彙 有別於傳統意義上,人們對於工作與職涯追求"努力工作,賺錢升遷"的定義 "安靜離職"指的是不繼續在工作上努力,並且僅完成份內工作,不再追求工作上面的成長與升遷 這個詞彙與過去追求"工作至上"的社會氛圍大相逕庭 而這個詞彙的興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工作時間減少,快樂程度與生活滿意度會增加,至少在歐洲國家的研究是這樣。 常看到中年臉友反應,現在有許多台灣年輕人找工作,工時太長、常需輪班加班的,不做。工作太勞累的,也不做。以「追求快樂」的角度來看,這些年輕人可能是理性選擇。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作為引子。年輕一代注重工作意義、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喜歡嘗試新事物、擅於運用科技,並重視自我實現。提醒讀者不要用老一輩的標準去衡量年輕人,並提出建議如何尊重、支持和激發年輕人的潛力。
Thumbnail
別只想著解決「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千禧世代正在「安靜度假」Quiet vacationing!根據哈里斯民調公司(Harris Poll’s)《2024 Out of Office Culture Report》對 1,170 名 18 歲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調查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根據蓋洛普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至少一半的美國勞動力是「安靜的放棄者(Quiet Quitter)」,也就是俗稱躺平、擺爛的工作者。過去員工至少做到最低要求來滿足公司期待,這個問題相較之下更為嚴重。員工敬業程度處於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許多企業組織在這新工作世代中,必須擺脫舊式的領導思維。
最近很流行「安靜離職」和「安靜辭職」,今天來聊聊「安靜翻臉」。
Thumbnail
"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是近年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彙 有別於傳統意義上,人們對於工作與職涯追求"努力工作,賺錢升遷"的定義 "安靜離職"指的是不繼續在工作上努力,並且僅完成份內工作,不再追求工作上面的成長與升遷 這個詞彙與過去追求"工作至上"的社會氛圍大相逕庭 而這個詞彙的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