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文化與斜槓人生

2023/07/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來在歐美職場上安靜離職( Quiet quitting ),成為爆紅關鍵字。
所謂「安靜離職」不是字面意義上的默默離職,而是只完成工作的最低需求,不再投注額外的心力與情感,將自己從工作中「抽離」,重新定義生活與工作平衡。
相較於傳統以公司為家、責任制的文化,新世代的年輕人在於不再將工作看作是人生的價值,而是將工作視為獲取生活花費的手段,不再積極爭取成績、升等,僅在範圍內完成本份工作,也拒絕工作時間外的勞動。
有人認為這是中日韓躺平文化擴散至西方,也有人認為這是經濟不再蓬勃發展後必然的趨勢,因為升遷後的加薪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不如降低物質欲望,拒絕高度競爭的「內捲文化」(involution)。
Photo by Ami Shinozawa on Unsplash
有一派論調者認為年輕人太過急功近利,若無法確切對於升職、加薪有所幫助,就不願意花費心力,也不太願意在下班後以群組討論公事或參與團建活動聯繫同事情感。對這一論調者而言,年輕時期的工作是為了積累經驗、了解流程與細節,當主管將職份外的工作交付時,是一種無形的肯定與信任,即使最終功績無法算在自己身上,這些點滴累積的經驗仍會變成未來的養分。如果過於計較,跟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單純的交易,公司提供薪酬與保險,員工提供勞動力,一切按照市場交易,銀貨兩訖兩不相欠。
當我們過分執著於可直觀感受的外在收穫,便有可能忽略無形的機會,愛因斯坦曾说「能被計算的,不一定重要;重要的事,不一定能被計算」,當在小細節過於著重時,便有可能見樹不見林。
實際上,確實現今社會上也有不少公司的經營理念就在壓榨出勞工的最高產值,並期待以划算的價格雇用便宜好用的員工,求職網上不乏要求員工包山包海的工作;當然亦有像Google 要求員工在本職的80%工作時間外,需以20%的時間進行有興趣的題目研究探索,發掘新的商機。但並非所有的工作都是創意產業,能允許員工不務正業,並在天馬行空的發想中取得成果。
Photo by Nicolas Hoizey on Unsplash
經驗當然是需要時間積累,但是這些經驗是否值得積累、能在將來被活用也是需要仔細考量。將自己從工作中抽離,關鍵在於對於工作找不到認同感,所以對拚拼命工作有所保留。
在於現代的升學模式太過成熟,幾乎所有人都一路接受這種一對多的授課模式,沒有提問的空間被升學與考試塞滿青春,然後靠著分數選填志願來到大學,但往往到了大學專業方向已經敲定了,只能繼續完成學業投入該領域。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他們只是被迫、被動的選擇,自然對工作沒有熱情。
而凍漲的薪資與高工時,也注定這些無奈無法靠享受型的休閒來彌補。此外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壽命的延長,也意味著現代人將面臨退休年限延後與更長的工作年數,找到自己熱愛而願意投身的產業也就更為重要。
Photo by Jacek Dylag on Unsplash
為了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少人開始在下班之餘探索自己的職涯可能,培育自己的第二職涯。《紐約時報》作家Marci Alboher首先提出了斜槓青年(slash)這個概念,描述愈來愈多青年同時擁有多種職業與身分。在對生活感到迷茫時,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自我探索。
所謂的斜槓,並非總是意味著雙倍收入,不少人的第二職涯可能是單純享受、興趣類的工作,例如:樂團鼓手、詩人或影評人。有些人則恰逢機會,能靠興趣養活自己,轉職成為全職工作者,重點在於斜槓能在保持溫飽需求的同時,體驗不同的人生選項,比起渾渾噩噩的虛耗工時,妥善的分配時間,更能使我們對生活充滿動能,這些斜槓的生活,除了探索志趣、消除無奈,亦有可能提供公司內部不同的觀點碰撞,甚至成為公司新生與轉型的契機。
或許除了年輕人需要多點耐心,等待學習與經驗的累積沉澱,公司也同樣需要對新世代多些信心,也信賴自己培育的公司文化在日積月累下能讓人產生歸屬感,相信在敏銳感受到並吸收時代的脈動後,年輕人能將寶貴經驗融入職場,成為不可或缺的韌性來源,帶領產業在新的時代,繼續乘風破浪的前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對社會脈動、產業現況提出觀點與省思,找尋進步空間或接受現況、活在當下,並有足夠智慧區分其兩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