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正在發生什麼,而且是連問題是什麼都不曉得的那種無法理解。他們總是浸在困惑裡,即使動用各種方法,也無法解釋父母的行為,無法體會自己的感受。
在此同時,父母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時還自以為正在給予孩子自己未曾受過的照顧,相信自己在為孩子做最好的安排,甚至全心全意以為孩子有自己這樣的父母是何等幸福。然而,孩子擁有的卻只是無以名之的恐怖,並且被迫去順從、安慰、甚至肯定父母。
但是,如果孩子夠努力,運氣夠好,或許能逐漸把這些張力轉化為能夠感受到的經驗,然後再一一為這些經驗找到名字:罪疚、恨意、衝突、忽略、逃避、遺棄、控制。這常常是突然的頓悟,像嘉南大圳完工後,大霸閘門打開,大水流向乾涸的大地那樣。只是那位拼命要把人生想通的孩子,在努力的過程裡沒有工程師的藍圖,常常得要等到頓悟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究竟在困惑什麼,才知道自己一直以來都問錯了問題。
本書的作者在為出版社書寫母親的故事時,意外地為自己童年的各種無名恐怖找到合理的解釋。過去,母親說:「因為你父親和我在忙博士論文,而且家裡空間太小了,無法同時再養一個孩子,所以我們必須把你送走。」現在,作者知道了,其實是母親的人生本來就背負著戰爭、迫害與分離所導致的創傷,而孩子的出世讓這些恐怖的感受復活了。母親害怕自己的人生再度受到控制,因此急忙地把充滿需求的嬰兒送走。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也明白了母親之所以近似瘋狂地試圖控制作者,是因為當年她自己的父親未能接受她的救援,堅持猶太身分,而死在納粹佔領的波蘭。所以,作者嬰兒時對母奶的拒絕,把母親已然因父親而打碎的心再度粉碎一次,開啟了母子之間至死方休的爭戰。在理解這些之後,母親不讓他接觸猶太與波蘭的文化身分和語言,透過強迫他接受母親熟識的治療師的治療,來監控他的心智,甚至想要阻止作者成為治療師等等,便都可以理解了。
在理解之後,原本那些只能冰凍起來等待火山爆發的沉重糾葛,變成了正確的疼痛、真實的悲傷、有意義有脈絡的經驗、可以言說的愛恨,以及逐漸自由流動起來的生命能量。於是,作者終於可以原諒父母,原諒自己。
這個故事所描述的母親是愛麗絲‧米勒是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哲學家。她終其一生致力於批判父母對孩子的錯誤對待,發展出極具啟發力的理論來協助人們了解並克服童年創傷。她的洞察影響了整個世代的人,但她卻對自己的創傷無能為力,甚至還在恐怖與血淚交織中把這些創傷加在兒子身上。
但有誰能說她不夠努力呢?我們當然可以說她失敗了,但又有誰是完全成功的呢?
文:周仁宇/人類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師
【購買本書】
博客來
學思行
金石堂
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