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法給別人你沒有的東西」,有一句話是這麽說的。不過,最近我卻發現有一個東西撼動了我對這句話的認知。
自小,我生長在一個相當忙碌,充滿限制的家庭裡。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總是為了家計早出晚歸,他那嚴肅與不苟言笑的形象,與他腰間那隨時可以抽出鞭打小孩的皮帶,使我對他感到既敬畏又害怕,也曾有怨恨的心情。我的母親,則是在獨力處理家庭收支與照顧三個小孩的壓力下,以幾近苦撐的方式拉拔我們長大。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當然沒有多餘的心力與時間,去照顧我們的心情和感受,因當時的他們能滿足家庭基本所需,已是上天保佑。起碼在幾年以前,我是這樣以為的。
生在這樣的家庭,我以為一般父母對孩子的在乎跟愛,都是如此隱晦,曲折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足夠,才能體察得到,就像在讀碩士班期間,父親那通尷尬又飽含關心的電話,母親在背著債務的情況下,仍舊擠出一筆錢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學習,我才比較能感受到那些支持。與其他的親人相處的經驗也讓我以為,那些不那麼清楚的表示,也都隱含關心在裡面,我自認是這樣被愛著。
直到我結了婚,成了另一個家庭的成員,不時的噓寒問暖、每次交會時的關心,對彼此的關懷與在意就像空氣與陽光一樣自然,這是我在原生家庭裡,要相當費力才能找到的珍品。
更進一步震撼我的是,原來,我那沒被愛足夠滋養的父母,一直以來背負他們的限制與能力,盡全力的傳遞在乎與關愛給我們。就算它表面看起來是那麼無理、不能商量、甚至讓我充滿了不解與生氣,其實是他們用難以被愛的先天限制,盡力的讓我感到被愛。我想,我的父母,一定很希望他們的下一代,不要複製與他們相同的處境,就算未曾擁充分有過,也要讓孩子有機會感到被愛,被在乎。

如果要說有甚麼是沒擁有過,也能給出的東西,我發現了一個例外,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我翻譯出來了,也會繼承這個期待。